揭秘狄青与欧阳修之间的关系
狄青 欧阳修
通过狄青的死的透析,可以看出一代文人也有不足之处,所以欧阳修只能称为有大家风范,却无圣人之风,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狄青欧阳修。
狄青的画像
狄青,出生于1008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将,他深得宋朝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他从小家里非常贫穷,就选择当兵建功创富贵。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颇有谋略,吕建奇功。他打仗时带着铜面具,敌寇见到他都闻风逃跑。他与当时在朝的韩琪等大臣的关系都很好,也都得到过他们的提拔,可谓是顺风顺水。不过后期他的仕途却来了个大转弯,他被外放异乡且抑郁而死。狄青是由于被弹劾才被流放的,原本都已经到了可以与宰相平起平坐的时候,可是突然遭到变故,因此抑郁而终。他不是被别人弹劾的,是被欧阳修弹劾的,所以狄青的忠实粉丝会因此怪欧阳修不该趋炎附势。
因为那个时候朝廷所有的文官都对狄青的意见很大,认为他太狂妄了,竟然还因为满大水而住到佛殿里。而狄青本人因为书读的少,他一点都不忌讳这些繁文缛节,身为武官竟然和文官走的很近。他自己的所作所为让所有大臣看不过去,可以说得罪了所有官员,这个时候连欧阳修也看不过去了。他就上书弹劾狄青,还加上一些怪神之说希望将狄青外放。仁宗虽然爱才,考虑再三后同意将他外放,狄青因此没过多久就死了。但是仔细分析,欧阳修这种弹劾是出于保护狄青。当时的狄青已经四面楚歌,外放是最好的结果,只是他自己想不开。欧阳修也因此举被人留下话柄,认为他并非完全清高之人。
欧阳修世称
欧阳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澈、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在政治上也有所成就,官至翰林学士,领导北宋变法运动,死后欧阳修世称“阳文忠公”,谥号文忠。
欧阳修画像
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开创了散文文体的新风,语言简洁流畅,文章创造了一种自然和谐的新风格。他所写的《醉翁亭记》中,语言简短凝练,经营秀润,其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被后世广为流传,传诵至今。开创了北宋文坛新的一代文风,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也是苏轼等人的良师益友,在各类学术领域中都有所涉猎,“唐宋八大家”,宋代的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可谓桃李满天下,从中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欧阳修早年与范仲淹是忘年之交,当时北宋朝廷出现积贫积弱的现象,范仲淹主张改革,欧阳修也赞成他的意见,于是参与了范仲淹领导的改革变法运动,只是变法损害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范仲淹被贬,欧阳修也牵涉其中。后来欧阳修被召回京,又与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在守旧派的阻挠下,又一次被贬,欧阳修仕途坎坷。直到皇佑元年,他被封为翰林学士,主持修著了《新唐书》,一改往日史书生僻难懂之风,在宋代的文坛上掀起了一阵波澜,而后,主考礼部,录取了苏轼兄弟等人,为北宋的文坛培养了不少人才。晚年以太子师的身份辞职,六十六岁在家中逝世,获赐谥号“文忠”,欧阳修世称“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的运动
欧阳修领导的运动把古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古文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后人应当记住欧阳修领导的运动,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欧阳修领导的运动。
欧阳修的画像
这场运动让文学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人说欧阳修是因为他在官场的地位才能发动这场古文运动的。但是无论怎样,这样运动让我们知道学习文字是要让大家看懂,而不是追求生僻让别人看不懂。写文章更不是追求表明的奢华,重在文章的实质意义。从韩愈开始的早一批文人已经看出了这一弊端,但是到了唐宋时期又开始追求浮华的文学,这才出现欧阳修又一次领导这场古文运动。
参与这场运动的人数很多,参与的人数还包括著名的黄庭坚、苏轼、苏辙等一大批名士和文人。他们也都一致认为进行文学创新的同时,还应当讲究其实质内容。这一重要思想欧阳修在早期的时候就已经提出,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形成一种趋势。据说他在做官的时候审批一个学子的文章,那个学子的文章写的非常的好,只不过出现了一些生僻的字。原本出色的文章被他拒绝,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一直注重文章简单易懂。他认为:文字是拿出来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追求让人看不懂。他倡导的这一股风气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在后期才能看到很多简单易懂的文章。
从欧阳修领导的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这一生过的认真、过得充实,并积极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评价欧阳修
没有人是完美的,欧阳修也不例外,他有好的一面,不过也有不好的一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我们是如何评价欧阳修的。
欧阳修的石像
他领导的古文运动把文字的意义推向高潮,但是由于当朝统治者重文轻武,导致了文官看不起武官的局面。武官保家卫国付出巨大牺牲而不被统治者待见。欧阳修的骨子里也带有这么一丝想法,他弹劾狄青致他被罢官,我们都知道欧阳修对待贫民有宽大处理的一面,而狄青根本就没有错,他的弹劾给人的感觉有些无事生非,想突出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在评价欧阳修时,虽然有这么一点不足之处,但是他敢于谏言、不攀附权贵导致两次被贬,他这种品行是所有当官的楷模。
我们知道他两次被贬,不过第三次被贬是他自己的过错。皇帝死了,所有官员都要求素服,但是他没有注意自己的穿着,在送葬当天穿着一件紫色的内衣且露了出来,这无疑是对过世皇帝的不敬,有些藐视皇权之意。我认为这种错是不该犯的,他这种行为给人的感觉是根本不把当官当回事,而我们追求的是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到极致,他疏忽了,美中不足之处。
我们在评价欧阳修时,他好的地方多于不足之处,为官清廉,不追求名利,时刻为他人着想,能宽大处理的绝不苛刻要求。注重办实事,倡导的古文运动形成了一种风气,使大家写文章重在价值而不是只追求文字的浮华。
欧阳修图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图片,是苏州石刻像的拓本。
欧阳修苏州石刻图
可能因为是石刻像,所以对于刻画欧阳修肖像的时候,用的是极其简单的线条。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可以看出石刻者高超的技术,他仅用了寥寥几笔,就把欧阳修的外貌和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画中的欧阳修头戴官帽,神态自然。石刻者又在他的脸部加了几笔,让欧阳修的脸部有了凹凸感,给人的感官更为立体和直接。可能作者是想刻画欧阳修中老年时期的面貌,所以脸部的线条表现出了他的皱纹。胡子被设计成为微微卷曲状,在平面的石刻上,显得更为生动,仿佛呼之欲出。
在图片的右上角,用文字写明了画像人物的身份。“宋参知政事太子少师谥文忠欧阳公修”十五个大字。“宋”标明了欧阳修生活的年代在宋朝。“参知政事”是一个官职名称,相当于副宰相的权力。“太子少师”也是一个官职名,是古时候负责对皇太子的教育引导的一种职务。这标明了欧阳修的双重身份,地位显赫。“谥文忠”指的是欧阳修的谥号叫文忠,是在欧阳修死后,皇帝赐予的。所以我们在前面提到,这块石刻画是在欧阳修去世以后刻成的。接下来就是欧阳修的名字了,其中“公”是古时候对别人的尊称。
从这幅欧阳修的图片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十六个小字“论道议事,追韩继陆,归田集古,学问淹博”。石刻者仅有短短的几个字,就把欧阳修的一生功绩全部概括了。前四个字,标明了欧阳修政治上的成就。追韩继陆,这里的韩指的是唐代的韩愈,陆指的是陆机。这两个人都是名噪一时的大文学家。后面两句,指的是欧阳修晚年编修《新唐书》的事情,赞扬他他学问渊博,博古通今。
欧阳修是哪个朝代的
说道欧阳修是哪个朝代的,可能有人会与一瞬间的恍惚,因为当时的证据比较乱,朝代更迭比较快。
欧阳修图片
根据历史记载诗人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特别重要的一位政治领导家。从古至今,所有的历史国家中,宋朝可以说是非常的不一样的。大家也都知道,宋朝分为两部分,历代的王朝中,元朝被颠覆后,起先开始有的朝代是北宋,后来继北宋也没有之后,才到了南宋。
北宋时期的人,非常的不擅长武力,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北宋在诸多的战役中,被敌军战败过很多次,最后侵略者还逼迫北宋签订过许多不公平的定义与条款。呃欧阳修作为文臣,不能在战事上报效国家,政治上就非常的尽心力,可是却被小人迫害,被贬至他乡。
被贬的欧阳修开始寄情于山水,将自己的郁结托付在青山绿水中,仍旧是一副洒脱的模样,可以说他虽然爱国,也想要报效国家,可是他却没有因为这样就消极下去,反而在被贬过程中和当地农民互相学习,体察民情,再度被启用之后,也不骄不躁,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可以说是非常乐观的一个人。作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也就只有他这种心态才能好好的渡过。
关于欧阳修是哪个朝代的,我们已经清楚了。北宋时期虽然武力是比较落后的,但是那个时候的社会上的生活面貌情况,政治上的文化,还有发达的科技状态,都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包括北宋的那个时间段的诗词、古典名书籍、社会的各种体制制度以及老百姓生活的社会面貌,当然还有更多更多的地方,都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刻意义的重大影响,处在鼎盛时期,这些完全都能在《清明上河图》中一一洞悉。
欧阳修是什么居士
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居士”这个词一般指的是待在家里没有进入仕途或者未能进入仕途的人,到了后来,那些有才华、看中个人操守的人受到很多人的尊敬,也被称为居士,居士成了一个敬称语。到最后,那些为了表示自己不愿进入仕途或者想退隐和在仕途失意的文人雅士开始自称为居士,如李白称青莲居士,白居易称香山居士,苏轼称东坡居士。既然如此,欧阳修也是一代文豪,欧阳修是什么居士呢?
欧阳修像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人,在散文和诗作方面的成就很高,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年轻的时候,他也进入仕途做过官,先后做过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兵部尚书、太子师傅等,他是政治文学方面的革新者,力求改革,摒弃守旧思想。然而步入仕途的人,常常有不如意,也难免会遭受贬谪。欧阳修激进的改革主张和推新思想受到那些固守传统思想的人的反对和排。在他39岁正直壮年的时候,他在政治上受到贬抑,内心充满着抑郁之情,这个时候,酒成了他的疗伤灵药,喝得得以让他忘却失意的烦恼,整日寄情于山水之间,以酒消愁,他便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叫“醉翁居士”,以此来表示他未建功业、年华已逝的怅惘之情。
到了他晚年体弱多病的时候,他辞了官去颐养天年,这个时候他给自己改了另外一个号,叫“六一居士”,他说他的家里藏了有一万卷书,还有一千卷是收集的金石文字,有一张古琴、一盘棋和一壶好酒,最后还有他自己,一个慢慢老去的老头,合起来就是“六个一”,所以就叫做“六一居士”。
所以欧阳修一生有两个号,一个是“醉翁”,另外一个就是“六一居士”,这两个号都显示出他寄情山水、以酒为乐、以文为友的高尚情操。
上一篇:反清复明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下一篇:洪宪帝制朝服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