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分析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作为首次解放思想的运动,对后来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如每片树叶都有正反两面一样,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有着其先进性也有其局限性。那么历史上人们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什么呢?
新文化运动配图
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前,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帝王的统治,大家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是默认的,思想上也没有很多的变化。而自西方列强开始进入中国之后,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也带来了新的思想。人们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才好不容易推翻了皇帝的统治,但是袁世凯却不想顺应历史的发展,想要做皇帝,恢复到以前的社会,并在此时大肆推崇孔教。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先进人士不能苟同,开始创刊办报,解放人民的思想。于是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中好的地方就是其开始让人们意识到之前的生活是不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是让人们开始接受新鲜的事务。但是也正是由于这样,当社会主义的春风来到中国时,才能紧紧的抓住机会。
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袁世凯的做法十分憎恨,也就对其推崇的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痛恨,他们反对我国一切的传统文化,好的不好的。再加上,当时只有先进的知识份子才有这样的精神觉悟,他们也没有想到要联合到最广的农民,进行的范围十分小而且大多只是在进行喊口号之类的,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反对措施。这也就是它的局限性,是人们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中不好的地方。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在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一批接受过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人的带领下顺利而有序地进行着。考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就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的发动并非偶然,它是有道理有基础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兴起的一个运动。
新文化运动配图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使新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然。辛亥革命以后,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一部分文人作家的思想得到了启蒙。像多骨诺米牌那样,这一小部分新思潮的力量将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更多的人心里。新文化运动只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其作用在于加速推进民主共和思想的普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等人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当时胡适还曾写过一首白话诗《蝴蝶》,这被看做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又一阶段。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也有其复杂性。当时,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旧中国的侵略,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也越来越暗无天日。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这三座大山压着的中国不堪重负,摇摇欲坠。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体现。经济上,民族资产阶级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顺应民意,顺应社会发展的。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辛亥革命以来,以鲁迅等人为首的新式教育代表人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推陈出新的新思潮。如沉寂千年的死海水面上吹来的一阵清风,中国的传统迂腐的思想终于泛起了几圈涟漪。其中功不可没的就是胡适、陈独秀等人发动的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照片
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被看做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原名为《青年》,后来才改名为《新青年》。想来,只加了一个“新”字,就是为了有别于旧社会上的抱着旧思想的年轻人吧。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承载着人们太多的希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最初,陈独秀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者,后来整个刊物的发行与编辑都由他一手主办。后来因为陈独秀在北大任职的原因,《新青年》的编辑部还从上海迁移到了北京。
同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第一次正式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理念,也就是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自此,民主和科学这两大旗帜在改革之风的吹拂下,飘扬飞舞,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在给予迂腐教条礼节以沉重打击的同时,还为人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新青年》杂志的发行之所以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因为它如新式教育开出的一剂良药,从思想上将中国人民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赋予其新的生命。
新文化运动前期
近代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有哪些活动?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向封建旧文化宣战的过程。
新文化运动剧照
自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睁眼看世界”的近代知识分子,他们满怀报国热忱,开始重新思考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其中,尤以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一些具有留日背景的进步文人为代表。这期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发展迅速,无数进步人士积极投身同盟会发起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使得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因此,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的逐步推进,注定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掀起一场天翻地覆的思想变革。
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前期涌现出许多积极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的刊物,诸如鲁迅主编的《新青年》、胡适创办的《努力周报》,以及陈独秀与李大钊联合创办的《每周评论》等,皆为启蒙近代民主思潮,挑战封建传统道德观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声。
新文化运动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为近代中国民众带来了一场思想意识领域的全面洗礼,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前期导向作用,也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繁荣与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后期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是何时在近代中国广泛传播的?据有关资料记载,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
新文化运动剧照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进入后期阶段,此时,引导俄国大革命取得硕果的马克思主义为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这一年,李大钊同志在《新青年》报刊上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作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也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从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开始为普通中国民众所接受,它在唤起近代中国民主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了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此后,陈独秀、沈尹默等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纷纷发文响应,一时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又一场思想变革潮流。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漫长岁月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和舆论导向,越来越多的进步文人加入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阵营中,使得五四之后的中国文坛气象更新,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被更多有识之士所接受。
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思想,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基础上,更注入了结合当时社会变革,积极探索强国之路的理论依据,为日后新民主主义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基础,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
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历史上普遍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领导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力量。
新文化运动旧照
近代中国是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一个变革最为频繁、社会动荡程度最为剧烈的特殊时期,那为何民族资产阶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呢?其根本原因,乃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反对封建统治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斗争。
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资产阶级文人高举“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旗帜,率先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起挑战,矛头直接指向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及其反动势力,深刻揭露了袁世凯复辟帝制,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对国家、民族利益的伤害,因此,新文化运动对近代苦难深重的中国来说,仿佛一声春雷,唤起了民族觉醒,前所未有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因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为促进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在此期间,前期参与和领导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文人中有为数不少的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中就包括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和陈独秀。
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它的深耕和传播,也为近代中国探索了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所以,至1917年以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渐渐转向了无产阶级。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亦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那么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究竟有何渊源呢?
陈独秀照片
说起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渊源,最早要追溯到其在日本留学的经历。
青年时代的陈独秀是一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曾在1901年因为反清反帝制宣传活动而遭到清政府通缉,逃亡日本。留学日本期间,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更积极投身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并在多次革命运动中起到过先锋和带头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旗帜鲜明地倡导科学与民主,以文人身份正式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起了进攻。这便是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最初的交集。
1918年,国内民主思潮在各类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普及,与此同时,更多的进步文人加入到倡导新文化运动的行列中。在此期间,陈独秀与李大钊联手创办了《每周评论》,在提倡新文化的同时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此,“南陈北李”名声日盛,更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各地青年纷纷走上街头游行请愿。陈独秀亦亲自在北京街头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继而遭到逮捕。
在整个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多方奔走,屡遭厄运,却始终不渝地战斗在反帝反封建与倡导新文化的革命前沿,为日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深耕和传播起到了无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1915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文化改革的运动,这场文化改革使得中国的古典文化走向没落,开启了白话文的新篇章,反对影响人们遵守了几千年的传统,这场运动被人们称为新文化运动,那么这次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是什么呢?
新文化领导人陈独秀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了称帝,开始大力倡导儒家经典,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这被当时许多资产阶级所不能忍受,因此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激进主义者发动了一场文化革命。他们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哪些主张呢?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发起的这场运动提倡人们要学习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认为封建迷信毒害了许多百姓;提倡人们要学习西方的民主社会,反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独裁专制制度,反对任何独裁制度的复辟;并且由于白话文的通俗简单,文言文的复杂难懂,新文化运动也主张人们学习简单的白话文,而抛弃晦涩文言文。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得到了知识分子,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的支持,他们纷纷参与到这场文化革命运动中,反对中国的封建压迫的儒教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的文化。在中国的文化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广受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得中国普通百姓的思想得到解放。
新文化运动的目的
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也就是“四提倡”和“四反对”,主要表现为: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创导人之一鲁迅
首先是提倡民主方面,由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大力发表民主宣言,反对帝制和专制,对封建、复辟的思想进行了抨击。这次运动,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拥护封建主义专制的孔学,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并高呼“赛先生”和“德先生”的口号。由于是陈独秀认为,要消灭专制,就必须先消灭军阀,消灭封建宗法和封建道德规范。
其次是提倡科学,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近代科学理念,发扬西方的先进科学精神,使当时的人民从蒙昧无知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第三,是提倡新道德。在提倡新道德的前提,必须先打到原来一直存在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旧道德观念。像《建党伟业》中胡适在演说中发表的讲话一样:欲立其一,必先废其一。所以他们对于统治了中国思想孔孟儒学提出了反对观点,并建立新的道德标准和文化风格。
第四,提倡新文学。新文学的含义,就是白话文。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开启了中国进入白话文时代的先河,此后中国的报刊,杂志等都开始沿用白话文。
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帝制在中国的复辟,为民主革命运动的推进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一篇:曾国藩与洋务运动之间的关系介绍
下一篇:浅析龚自珍与顾太清之间的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