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骆宾王是哪里人 骆宾王字什么
骆宾王是哪里人
义乌(婺州义乌),位于我国浙江中部的一个县级市,在13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619年,在一个叫骆家塘的小村子里,出了个名震天下,才华横溢的文人志士,这个人就是骆宾王。
骆宾王故乡
骆宾王家世渊博,在义乌也是个姓氏大族,他的祖父还曾经是官吏,父亲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才子志士,虽然他出生的时候家道中落,可是良好的家庭环境还是让他从小耳濡目染,七岁便能做出《咏鹅》这首诗,可是等到入朝为官之时,却是长期的怀才不遇。22岁考试名落孙山之后,又做了权门幕僚,可是很快就遭人排挤,丢了官职,后来骆宾王对于武则天气愤不已,认为她宠幸奸佞,残暴不仁,十分的希望匡复李唐天下。在李敬业起兵之时,先声夺人做了《讨武氏檄》。
李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不知所踪,有人说他已经兵败被乱军所杀,也有人说他是遁入空门,更有传言说他自杀身亡,但最后,他终究没能回到他的出生地。而他在义乌骆家塘的族人出逃到现在的李唐《也称李塘》,从第一代迁到李唐算起,骆宾王的后人们已经在这里居住了1900多年,即使是后来发生战乱,他的后人依旧守着他出生的地方,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向来以作为骆宾王的后人为荣自豪。
而如今在李唐的附近,有一座颇具规模的骆宾王园林,成为一个以纪念骆宾王为内容的景色圣地。
骆宾王字
骆宾王,生于公元619年,卒于大约公元687年,字观光,是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也是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诗人和文学家。也是一个长期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小官吏。
骆宾王像
唐高祖武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19年,骆宾王出生在一个叫骆家塘的地方,从前在这里骆是大氏族,但他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渐渐落寞,但他的祖父早年曾经做过地方官员,为了躲避战乱隐居在此,而骆宾王的父亲也是一个经纶满腹,才华横溢的才子,骆宾王的出生让父子二人喜出望外,决心要取个好名字,经过一番推敲琢磨,最后根据《周易·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他取名宾王,字观光。意思就是希望骆宾王长大之后,为官做人能够做到体察民情,辅佐明君,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光耀门楣,也能造福黎民百姓。可是尽管祖父与父亲为他取名的用意是好的,可是骆宾王经过了半生的波折,最后还是落得了罢官被贬,最后更是客死他乡,葬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骆宾王许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关系,从小的聪慧机智,尤其是据相传,他七岁就作《咏鹅》这首诗,不管这典故是真是假,但这首《咏鹅》确实如春风一般,传遍了大江南北,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并且随着时间的流传,更成为智慧和经典的象征。
骆宾王讨武檄文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写于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
骆宾王讨武檄文
武曌宅元年间(公元684年),武则天设置了临朝称制,正在为下一步自己做皇帝而准备建立大周王朝,这件事,引起了许多贵族内臣的愤怒和反对,李敬业,是开国元勋李绩的后人,召集兵马在扬州起兵,想要康复唐朝的大业,骆宾王这个时候已经是李敬业的幕僚之一。骆宾王早就对武则天的统治存在着强烈的不满,在他看来,武则天宠信奸佞,秽乱后宫,又不守安分,残酷暴力,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他曾经多次上书出言讽刺,几次下狱却依旧不肯改变初衷,后来在李敬业起兵之时做了这首《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作为军用的文书,骆宾王确实做到了明理辩师,气势高昂却言辞谨慎干脆利落。
不仅仅表明了武则天作为一代君主的罪过,也顺便提醒了这些匡复李唐盛世的人们,寓意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为起兵讨伐武则天做了充足的铺垫,并且将人们心中的豪情壮志都激发出来,起到了很好的调度气氛,激发意志的效果。这篇《代李敬业讨武曌檄》行文流畅,感情饱满,是名垂千史的好作品,后世的人们可以从这首词中,认识到武则天的蛮横无理,从里到外,令人警醒深刻,文采劲道,令人深思。起到了鼓舞志气,折服人心的作为,至今仍是历史上极有艺术价值的不朽之作。
送别骆宾王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这是骆宾王所做的《送别》,是一首五言绝句。虽然这是一首题为送别的诗,可是却是骆宾王的抒情咏志。
送别骆宾王图
这首诗表达出了一种豪迈奔放的感觉,在那个还不太稳定的时期,描写了悲凉的时刻,面对着就要离别的人们,骆宾王慷慨激昂。大致的意思是男儿们杀上战场,大多都是马革裹尸,现在一旦分别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不如就此喝酒喝个痛快吧。
骆宾王所生活的朝代正是武则天统治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长期的郁郁不得志,让他把感情都写进了自己的诗词当中。他对武则天的统治感到深深的不满,对她的罪恶滔天更是厌恶不已。心里也是期待着匡复唐王朝的一天,自己能得到更好的际遇。可是武则天在位期间,他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地,让他更加的沉入到苦闷之中。
《送别》这首诗表达的正是骆宾王这种胸有大志却不得抱,只能郁闷痛苦的感情。诗中并没有描写朋友或者亲人送别的任何场景,也没有说明骆宾王送别的是什么人,然而却表达出了不忍离别,更怕从此后再不相见的强烈惋惜不舍得情谊,将心中的郁郁和慷慨发挥的淋漓尽致,虽然略去了一切对于离别的描写,可是表达的感情反而更加强烈,以至于这首诗到现在也为人们所传诵。
骆宾王怎么死的
对于骆宾王是怎么死的,到现在也仍旧存在着争论,有许多的说法。
骆宾王图
一说是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和徐敬业的旧部意欲逃去高丽,在去往高丽的途中因为遇到了风浪被阻,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叛变,为了将功赎罪、为自己讨得一线生机,遂将骆宾王给杀了,并将其头颅上交至朝廷,骆宾王全家也因此无一幸免都被杀害了。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对于骆宾王的死,都记载的是此说法;
一说徐敬业兵变失败后,只有骆宾王和徐敬业的儿子逃了出来,二人躲藏在水荡,最后骆宾王死在崇川,徐敬业的儿子为其修的墓;
一说徐敬业兵变失败后,官军一直都没有抓到徐敬业和骆宾王,他们纷纷害怕武则天怪罪下来,遂找了两具尸体来冒充徐敬业和骆宾王,并将两具尸体的头颅砍了下来上交至朝廷算是交差了。据传徐敬业和骆宾王后来都出了家,做了和尚。此说法记录在唐朝的《本事诗》中;
一说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知自己已经毫无退路了,便跳江自杀了。此说法记录在唐人所撰写的《朝野佥载》中;
对于骆宾王到底是怎么死的,其争论点在于徐敬业兵变失败之后,骆宾王到底是逃了还是死了。有相关记载的正史和野史说法不一,大家都各执一词,致使到现如今关于骆宾王的死也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说法,毕竟那已成为历史,对于当时的情况除了这些史书记载外,也没有其他的考究办法。
下一篇:会昌灭佛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