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简介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是清朝末期大臣,更是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朝廷考虑,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清朝的末期要是没有曾国藩,将会灭亡的更快。
曾国藩画像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攻占湖南,曾国藩奉旨前往抗击成立湘军,湘军一作战勇猛远近闻名,人们只知道湘军常打胜仗,并且士气高涨,却不知道作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默默付出的努力,曾国藩让每一位入伍的士兵熟知礼制,通读古典经学,湘军在当时素质奇高,队伍作战时更是整齐划一,没有半点拖泥带水,部队执行力高,应变能力强,自然常打胜仗。
作为一名政坛上的大人物,曾国藩自然有他的独特之处,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曾国藩家中没有当官背景,所以当他成为官员后,格外重视对自身品格的培养,个人修养的确给曾国藩带去了很大的帮助,他做人表里如一,不给人抓住把柄陷害自己。他对所有人都保持尊敬的态度,他内心纯洁不存邪念,曾国藩每天都要花时间静坐思索,从不说空话,没有把握之事绝不轻易答应。除此之外,曾国藩热衷于研究文学,在早期就将易经读通,其中的阴阳变法更是手到擒来,曾把一切顺利的诸如事业、富贵、地位等归在阳里,将一切不利、坎坷归在阴里。
掌握了这种平衡之后,处理事情能十分果断。曾国藩攻破天京,完成对太平天国的镇压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在天津教会案发生之后,曾国藩屈从法国,受到舆论谴责,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之后积极筹备费用,送学童前往美国留学,为洋务运动输送人才。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曾国藩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清朝的政权稳定和他密不可分。
曾国藩识人术
曾国藩纵横政界这么多年,历经的挑战与磨难是我们不能想象的,都说官场如战场,稍一不留意,何止是乌纱不保,连性命都可能一起撘进去,《曾国藩识人术》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解释曾国藩为何能在政界游刃有余。
曾国藩识人术
全书从阐述曾国藩著作《冰鉴》角度出发,向读者展示曾国藩的深谋远虑,以及无论在处理政事还是在与大臣关系上都能落得友好境地的原因。
阅读人心是一门学问,会阅读人心的人能看到人的内在本质,虽然这是听着很玄乎,但是历朝历代确是有这样的例子存在,孙膑没有读懂庞涓,惨遭迫害;韩非没有读懂萧何,惨死监狱。这都说明唯有阅读人心,才能掌握大局。
曾国藩也是如此,在对人心的研究上,他可没少下功夫,曾国藩擅长通过人的肢体语言来判断对方的品质,性格,人生阅历,而且能对被观察对象做出精准的预言。要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这项技能该是会减少很多生灵涂炭了吧。
说曾国藩能识人术并不是没有依据的,有一次新来的三位幕僚来拜见曾国藩,事后有人问起,曾国藩告知第一人态度温和,目光低垂适合做文书工作;第二人能言善辩,但说话时左顾右盼,是机巧狡诈之辈,不能重用;第三人有大将风范,但是性格过于刚直,稍不注意,会命丧战场。这第三人便是日后战功显赫的大将,果不其然是在战中死亡。
曾国藩这套见别人的学问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更对日后曾国藩选将用人的时候做了保证。这种通过相貌、言语、行动综合考虑人的作法,给曾国藩在政治生涯上带去了很大的帮助。
曾国藩座右铭
曾国藩的座右铭数不胜数,其中有几句传播最广,而且对于每个人为人处事,修身养性都有很大帮助。
曾国藩座右铭
在为人处事上“每逢大事有静气”这是曾国藩年轻时候时刻铭记在心的,那时的曾国藩初入官场,难免心浮气躁,他就向著名理学家唐鉴先生请教。这个“静”字用得特别传神,从此以后,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思考,这些思考的时间为他带来的是丰厚的收益,很多平常时候不能注意的细节,都被很好的解决掉。在处理中的问题的时候,这一做法发挥的优势更加明显,曾国藩不急于做出决定,而是静下心来反复思索,最终得出的结论往往能让人信服。
在用兵治国上,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同样是曾国藩受用一生的,说的是无论是交朋友或者是用兵都必须要出手果断,不能有半点含糊,这样终究会一事无成,只有出手,才能够解决问题,在抵抗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果断成立湘军,并逐步壮大,才有了后来政治生涯的顺利。
在治国平天下上,做到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曾国藩在湘军取得大成功后,开始重视对自己亲信的培养,他的几位弟弟都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其中洛克六弟最受曾国藩看好,就想向六弟传授自己的带兵经验。曾国藩知道其他几个弟弟的脾气,只要奖励他们就会收到衷心,但是奖励过头又会产生怠慢,所以有缺点的时候,曾国藩多选择私下里交流。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曾国藩看中的人大多数都中心耿耿和他站到了最后。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张仲超编著的《曾国藩修身十二法》是对曾国藩在提升自我修养时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曾国藩在修养省心上下了不少功夫,他对于如何才能让身心放松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后世很多人多少都受过曾国藩的思想熏陶。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据说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法,一般人很难全部做到,能遵循个一二点已经很不错了,算是生活品格较高的一类人了。首先要保持衣冠外貌的整洁,时时刻刻不忘检查自己是否有违背义礼的念头,在处理任何事物的时候,都要做到,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精神状态始终要保持明朗。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静坐思考,反省自己性格中与仁义相违背的地方,静坐也必须到道正襟危坐的要求,看上去就应该和宝鼎一般沉稳。天刚亮就必须起床,睡醒后就不能赖床。
阅读的时候要是一本书没有读完,就绝对不能看别的书籍,这样做对自己的道德和学问的进步都会起到消极作用。每天阅读历史书籍,以史为鉴可以治天下,这句话这样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个过程还必须持续数十年才能算完成。说话时一定要谨慎,曾国藩将这个作为最高品性,少说话多做事这一点的确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每天将真气蓄在丹田,为人处世光明正大,对得起所有人。学习新知识,在读书时几下笔记,将书中描述深刻的地方反复思考,研究。
爱护自己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要太辛苦,要克制自己的欲望,饮食也要规律营养。无论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多么繁忙,都要留出给自己写几篇文章的时间,来检验自己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底蕴。吃完饭以后写半个小时的字,让自己每天保持写字的机会,可以解决应酬的书信问题到了晚上不出门,多做学问。
曾国藩湘军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在湖南创立了湘军。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浩大,清政府地位岌岌可危,朝廷的军队越来越抵挡不住各地兴起的起义运动。
湘军老面孔
曾国藩将湖南各地散乱的军队统一起来,并通过严格的执行军法,制定军规,将各路野战军训练成为能保家卫国的正规军,与起义军对抗,相比之下,太平天国的部队反而变得有些业余了,满清政府虽然不是很信任曾国藩的湘军,但是没有办法,要是不支持曾国藩,清王朝的政权就要落到市井小人手中。曾国藩与很多湘军将领相互认识,大家也都非常赏识曾的雄才大略,愿意更随曾国藩,将军队越做越大,共同抗击不利于国家和平的势力。
曾国藩用儒家的礼教,尊卑上下等的思想约束军队,让每一位军中的将领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时刻为报效国家献身。在曾国藩的领导下,军队取得了赫赫战功,成功击退了太平天国的嚣张势力,湘军在执行任务时,都保持着遵守军纪的良好品质,湘军从来不打无准备的仗,在战事开始之前,他们必先考察地形,分析进攻利弊,筑好防御工事,以备不时只需,湘军极少主动出击,每次都是敌不动,我不动,察言观色,分析时局动态,然后一招制敌。湘军的出现,给清朝的军队制度带去了质的变化,从此,这种由平民自由加入军队,兵权在领导组织的将领手上的新形势,在今后对抗入的战役中侵者起到了指导作用。
曾国藩为官之道
曾国藩认为,当官的首先要耐得住烦恼,身在官场,难免遇到各种麻烦的事情,不仅要遇到,还得要自己一件一件去处理,有的人擅长处理一件事但是事情多了,就容易心浮气躁,常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策,事后还要自己背锅,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曾国藩为官之道
所以做官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养成遇事冷静,沉着的性格,只有保持头脑的冷静,才能稳住部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如果急躁不安,只会事半功倍,让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混乱,在部下面前树立不了唯信。
曾国藩曾经引用过庄子的话,认为名声是要靠长时间积累的,一个人的声望的高低是要时间的沉淀的,要是突然名噪一时的那种,如果他不比常人付出更多来维护这份荣耀,那么下场一定不如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这和现在的暴发户应该是一个道理。
曾国藩在教育人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要保持踏实肯干的心态,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艰难还是容易,都必须埋头苦干,半途而废是最没用的表现,首先对不起先前的努力,其次不能达到成功。曾国藩曾说,当官的最忌讳增强好胜,曾国藩在这点上学习儒家思想,不嫉妒,不急功近利,在处理上级分配的任务时,讲求完整性,考虑到别人没考虑到的就是自己的优势,往往那些想要及早完成,获得嘉奖的最后会被查出各种问题。现在的豆腐渣工程就是急功近利,最终危害的可是普通老板姓。
曾国藩用严谨的态度去处理各种政务,这样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周围人极大的鼓励,他曾说当钱财充足的时候一定要出手大方;当自己穷困潦倒时,也要慷概解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曾国藩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之于曾国藩,就如同母亲孕育的孩子一般,曾国藩作为早期想要向外国学习的知识分子,倡导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学军备学工业,主张派留学生前往西方学习。
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
李鸿章在上海买下了美国人的一座铁厂,曾国藩就全力支持,在两人共同的管理下,该厂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曾国藩具有常人没有的大局观,他见识到洋人的机器都是靠推算得来,就想要阅读洋人的书籍,如果要阅读洋人的书籍,那么首先就是要学习外语。他设立“翻译管”,并且聘请外国人主笔翻译任务,这段时期产生的外国著作基本来自翻译官,而且此类书籍都是近代洋务运动急需的精神食粮。这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向西方学习,培养优秀的洋务人才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从一方面看,洋务运动里提倡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也将它发挥到了极致,他开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军工厂,扩张军备,制造了第一艘轮船,让我国交通和海洋军事实力有了质的飞跃,他送出去的留学生都在学习到西方先进科学后,回国效力。
从另一方面看,曾国藩提倡的自强,也只是清政府的强弩之末,我们知道,只有学习先进的思想,才能救国,光从军备上学习是不够的,资本主义救中国是不切实际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绝处逢生,大清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旧中国的被否定也只是时间问题。新的力量正在崛起,正在为改变中国命运而冉冉升起。
上一篇:江苏常熟翁同龢纪念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