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教修行的目标“究竟涅槃”
创始人
2024-12-29 12:30:33
0

1、“究竟涅槃”的含义

佛教在告诉我们世界的起源(因缘)和世界的本质(空)之后,也指出了众生追求的目标和最高理想,就是《心经》中所记载的“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究竟”一词,不是现代白话文中表示质问含义的用法(你小子究竟要干什么),“究”的意思是“最终、根本”,“竟是“达到”、“得成”, “究竟涅槃”的意思的最终得到涅槃。

“涅槃”一词也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曾经有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涅隶盘那”“扼缚南”等多种译法,造成这些不同翻版本的原因是翻译者的综合文化素养,以及对古印度梵文发音的认知,最终是涅槃一词得到确立。

涅槃在古印度中的原本意思是灯烛熄灭、被风吹散。前面讲过“苦集灭道”四圣谛,也就是佛教认为,众生因欲望、生死等各种原因(集谛),而饱受痛苦(苦谛),要通过修行(道谛),灭除这些痛苦(灭谛),从而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

“涅槃”一词被古印度佛教赋予了新的含义,引用到经文中,成为佛教特有且庄严的词汇,用来形容这种“最高境界”。不同佛教宗派,对于涅槃的理解,在整体一致的基础上,对于细节的解释不完全相同,仅在佛经有记载的解释就有60多种。

小乘佛教中,涅槃主要分为两种,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指的是修行者在生前通过修行断除了精神上的烦恼,但尚未达到完全的解脱。如果按照“五蕴论”理解,就是“色蕴”还存在,可以理解为修行者物质的部分,也就是眼耳鼻舌身等“色根”还在,肉体还在。无余涅槃则是指修行者在逝世后,身心彻底解脱。

大乘佛教中,在部分接受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教义基础上,提出了“性净涅槃”和“方便净涅槃”。“性净涅槃”可以简单理解为已经达到了身心彻底解脱。“方便净涅槃”可以理解为自身在得到解脱之余,随时可以化身度化众生,有点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意味。

2、“涅槃”的发展

涅槃所表达的“最高境界”,最初是表达消除灾患烦恼,达到寂静安乐的境界;后来随着佛教典籍的系统化,表现为形容超越生死和痛苦,断尽一切烦恼的境界。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就是佛陀。

佛教把众生为了追求这个目标(究竟涅槃),而进行的实践过程,称之为“修行”。众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修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接受佛陀(佛陀已经实现这个目标)的教化,最终也能“究竟涅槃”。这是佛教中“众生皆可成佛”的观点,这也是佛教区别其它宗教中把神灵和众生割裂开来的慈悲心怀。

“涅槃”作为音译的佛教词汇传入中国以来,有很多词汇对它进行意译,包括” “灭度”“寂灭”“安乐” “不生”“无为等等,表达的基本意思都是“超越生死和痛苦,断尽一切烦恼”,各个词汇表达“涅槃”的侧重点稍有不同。”“圆寂”“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意为灭除生死因果;灭度,意为灭除生死因果,度脱轮回往复;寂灭,在灭除生死因果之外,突出了寂静安稳;安乐,意为安稳快乐。不生,意为生死因果不再续生。无为,意为不再造作因缘惑业。

“无为”一词是不是特别熟悉?因为道家中也有这个概念。关于“儒释道”知见圆融共生的关系咱们以后会聊。

但是,对于涅槃,我们更熟悉的一种意译是“圆寂”,例如《水浒传》中对鲁智深在杭州六合寺坐化的描写就突出了“圆寂”。鲁智深随着梁山众将南征方腊归来,在浙江杭州六合寺休息,半夜听到钱塘江涨潮,以为是战鼓响,经众僧解释是钱塘江的“潮信”(钱塘江涨潮非常有规律,好像是恪守信诺,称为潮信)。鲁智深听了“潮信”两个字,忽然大悟,想起师父智真长老嘱付的偈言中有“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于是问众僧何为“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沐浴更衣后在禅椅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这位平生不会坐禅,醉打山门的花和尚安然坐化。还留下一首意蕴深长的偈语诗: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所谓“圆”,是指功德圆满,具有一切的福德和智慧(佛教的修行讲究福慧双修);“寂”是指寂静,远离尘世的灾患烦恼。“圆寂”一词的侧重点是形容修行者智慧福德达到圆满的境界,超脱了生死,脱离了尘世间所有的烦恼,往往用来形容修行者的“往生”,也就是去世。

3、“究竟涅槃”的现实意义

谈及学佛修行的目的,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概括起来会有四种大致的类型:

第一种是“有所求”,为了求事业、求财富,求姻缘,求健康,求子嗣等等,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佛祖保佑”。

第二种是“有所知”,把佛教当成是一种哲学类的学问,希望通过对佛教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领略其中的智慧。

第三种是“自渡”,往往是遭受到社会的各种毒打之后,领会到了“苦谛”,至少是领会到了部分,希望从佛法中找到解脱的方法。

第四种是“利他”,不仅追求通过修行去除自己内心的烦恼,实现平静与觉悟,还要将佛教的教义宣讲给他人,引导众生觉悟,也就是我们都熟悉的普渡众生。

佛教对抱有各种目的的修习者(暂不称为修行),甚至是接触者,都善心接纳,这也是佛教的慈悲之处。随着学习的渐渐深入,感触会越来越深,也会有新的领悟,不觉中也会发生层次的提升和跨越。

这四种类型可以理解为三种不同的层次,其中最后两种为同一层次,修行目标都可以用“究竟涅槃”来概括,只是“自渡”和“利他”有所不同,这也是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侧重点的不同。

“涅槃”作为一种最高境界,体现为绝对自由和宁静的精神状态,而不必纠结于生命消亡、舍利骨殖,甚至肉身成圣等等说法。

“究竟涅槃”作为佛教的最高境界,也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佛教修行者的最高追求,给他们提供了精神动力。与此同时,佛教和现实生活并不存在冲突,更不能浅薄地理解“涅槃”就是鼓励大家去“圆寂”。

在现实生活中,佛教倡导的修行,是鼓励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慈悲、智慧,努力改善自身,并以此利益他人。这种精神动力不仅推动了修行者的个人成长,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主要体现在:

一、超越物质束缚,追求精神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各种物质欲望所困扰,执着于名利、地位、财富等外在事物。而涅槃则教导我们要超越这些物质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放弃物质享受,而是要学会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不被物质所累,保持一颗清净自在的心。

二、培养慈悲心,利益众生。

涅槃的境界中,慈悲与智慧是并重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积极培养慈悲心,关注他人的疾苦,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通过利益众生,我们不仅可以积累功德,还能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喜悦与满足,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

三、面对困境,保持平和心态。

人生无常,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境和挑战。而涅槃的境界则告诉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困境,不被烦恼所困。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接受现实,并从中汲取教训,不断成长。保持一颗平和的心,能够让我们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四、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涅槃的境界中,时间被超越了,但我们仍然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因此,珍惜当下、活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去和未来,专注于现在,做好手头的事情,享受当下的生活。这种活在当下的态度,能够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生命的美好,减少烦恼和焦虑。

涅槃这个修行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它教导我们要超越物质束缚、培养慈悲心、保持平和心态以及珍惜当下。

最终,芸芸众生能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讨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必要。虽然“人人可以成佛”,但未必“人人必定成佛”。就像做事,都想要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但是重要的不是评判这个结果有多圆满,得到之后会有多大收获,重要的是“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无人机助力缅甸地震救援 中国救...   中国日报网4月2日电 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多座建筑倒塌,曼德勒等城市成为重...
寻迹中国|外国博主走进河池 体...   河池市是广西最大的茧丝绸主产区,也是我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近年来,...
东帝汶留学生感受“舌尖上的河西...   来自东帝汶的留学生杰克拉已经在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留学一年,活泼开朗的她对于中国美食一直十分向往...
美国加征关税 全球一片反对   美国白宫计划4月2日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的措施。这被认为是美国本届政府影响范围最广、冲...
美国“关税讹诈”破坏世界经济稳...   美国利用关税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讹诈,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面对美国人为制造的...
特朗普关税乱拳开打 为何美国自...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措施。此外,特朗普当日...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正...   新华社华盛顿4月3日电(记者熊茂伶)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宣布的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3日正...
缅甸强震后已发生63次余震   新华社缅甸曼德勒4月3日电(记者张东强)缅甸气象和水文局3日发布报告说,截至当地时间3日8时30...
缅甸强震已致3085人死亡   新华社快讯: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小组发布消息说,截至当地时间4月3日上午8时,缅甸强震已致...
华为、腾讯、招商局....大湾...   从“孔雀东南飞”到“百万英才汇南粤”  今天的广东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重视人才、渴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