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苏味道其人、其道
唐代
苏味道
外号“
模棱手
”、“
苏模棱
”,“
模棱两可
”是他的为官之道或者说“绝学”,成语模棱两可也是由他而来。他的“官道”与“事迹”被唐代和后世广泛评议。
苏味道,字守真,
是我们石家庄栾城区南赵村人,打小就是个“好好先生”,他弟弟稍有不如意就迁怒于他甚至骂他,味道跟没发生一样,嘻嘻哈哈不生气不发怒。
他自幼聪慧,颇有文采,20岁举进士第。与同时期的
杜审言
、
崔融
、
李峤
并称为“文章四友”。
武则天
曾“咨询”
狄仁杰
要选一位将相,狄仁杰回答说:“如果只是需要文章做得好的,苏味道算是顶级了……”狄仁杰也非常认同他的才学,但并未提及苏味道的为人处世和人品。武则天还是重用了苏味道,官至宰相。
苏味道官越当越大,也大行“模棱两可”之道,他常说:“
决事不欲明白
,
误则有悔
,
模棱持两端可也
。”这就是他的理论精要。
举个例子。武则天登基后,大臣们非常关心立谁为太子。武则天和高宗的儿子多被废为庶人,大臣们不敢乱发言;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也想法多多、蠢蠢欲动。
苏味道在朝中地位高、消息灵通、说话份量重,各路人马都要找他探听虚实。
先是武承嗣派的人登门,苏味道不能得罪啊,也不能有思想倾向,他反复只说一句话:“陛下常称赞侄子能干。”来人回去一汇报,武承嗣很高兴,认为是武则天为自己立储营造氛围。
不久,想拥立王子的重臣李昭德来访,苏味道谦逊、多礼、隆重地接待。李昭德一看这么礼貌、客气,认为武则天对拥唐派必是很尊重,高兴地走了。
说白喽,就是装糊涂、不发表观点、不得罪人、左右逢源、留退路。实际上,是没有立场、没有原则。
苏味道的两位“师傅”
1、宋代诗人
徐钧
专题诗《
苏味道
》:“
万事模棱持两端,脂韦自饰巧求全。如何身处周唐际,党武翻成狥一偏。”
狄仁杰言曰:
模棱之病,尤足可讥。
那么,苏味道这些道道儿、这套玩意儿,是无师自通还是与生俱来的呢?
2、我们从他的一首诗中找找答案:
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
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
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
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
——唐?苏味道《咏雾》
诗意:迷雾由山壑而起,笼罩着田野大地;乍看如龙形宝剑,再看又似海市蜃楼;飘过林木与密雨汇合,度过小径带起轻烟:不再跟随公超的脚步,要去终生追随彦辅。
可见,苏味道要拨开重重迷雾,寻找光明的前途——辞别公超、追随彦辅。这两位何许人也?
?公超,东汉人
张楷
(字公超),出身寒门,以卖药为生,通晓历史,喜好道术,自称能做“五里雾”,曾隐居弘农山,门徒百人。朝廷曾备车下礼聘用,但以有病为由推辞。
?彦辅,西晋名士
乐广
(字彦辅),父亲去世得早,家境贫寒,但致力学业,有远见卓识,声名远播,被朝廷重用,官至尚书令。
乐广善于言谈议论,往往复杂的事情,他用简短、洗炼的语言就能理清事理,让听者顿时感觉云开雾散,名噪一时。
他与王衍被称为清谈领袖,谦和、节俭、淡泊名利、不与人争;不懂得事沉默不说话,评价他人说优点不说缺点,遇人有过去必先宽恕。当时的人们认为他们寄情于人世之外,倍受尊崇。
乐广从政没有突出的功绩和声誉,但他的清淡、德行、遗爱当时人津津乐道、广泛流传,堪称奇人、高士。
公元303年,
乐广
的女婿成都王司马颖与长沙王司马乂打仗互攻,司马乂怀疑乐广会叛变,无论乐广怎么解释,司马乂还是将信将疑。第二年,乐广因
忧惧
而死。
话往回说,与诗粘接。
苏味道
先是把东汉的
张楷
当成“师傅”,有知识、有道术、有信徒、有名声,受朝廷“邀约”,但张楷毕竟是个道士,不愿做官,钟情山水。这显然不是苏味道的志向。
所以,
苏味道
放弃了跟随张楷,转身开始崇拜有文化、受尊崇、官位高的乐广、愿终生为师。
3、从苏味道的“成长历程”看,他的确是说到做到,与他的老师乐广有几点相同:一是二人均学识渊博,二是同样为人处世比较谨慎,三是不轻易得罪人,四是都做了大官(一个尚书令一个宰相)、官职相当,五是政绩都不突出,六是死因也差不多(后有祥述)。
所不同的是,苏味道继承了“师傅”乐广的衣钵,并有“创新发展”,青出于蓝胜于蓝。乐广善于言谈议论,苏味道则是不多说话,不表明或者故意掩盖观点和立场,尽力游走在复杂的君臣关系、官宦关系之间,不得罪人、左右逢源,不损伤到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乐广是处尘世之外,是清高之士;苏味道是居官场而怡然,仍属凡夫俗子,并创造了“模棱两可”之所谓的为官之道。
苏味道的三次被贬和死因
苏味道一生经历三次被贬。
公元695年,47岁时与凤阁侍郎张锡坐法下狱,张锡表现得从容自如,而苏味道则惴惴不安、很少吃饭。武则天将其贬职为集州(今四川南江县一带)刺史。后被召回。
大概过了五年,苏味道52岁时,因为其父迁坟改葬,侵占毁坏乡人墓田和劳役他人过度,被弹劾贬为坊州(今陕西黄陵县南)刺史。
又过了五年,公元705年,独揽大权的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发动“神龙革命”、支持唐中宗复辟,结果被诛杀于洛阳宫集仙殿。而苏味道因阿附于张易之,成为同党被牵连,再次被为眉州(今四川眉州)长史,又迁益州(今川西、贵州一带)长史,死于被贬赴任的路上。
至于他的死因,我是这样认为的:被贬的任所越来距离京城越远,官职越来越小,加上他生性胆小、不想惹事、心气很高,结果摊上这么大的事(同党张易之造反被杀),所有的理想基本成空,已经57岁的他是难以接受的,大概跟他老师乐广一样因“
忧惧
”(忧虑、惧怕)而病逝。
苏味道尽量回避矛盾、不得罪人,时时谨小慎微,处处保护自己,但他却经历了三次被贬并因此去世。处心积虑、算来算去也没逃过命运的安排。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时人、后人对他“模棱两可”的不认同亦或讥讽,掩盖不了苏味道对唐代文学的重大贡献。
以上,因本人才疏学浅,仅供参考。
@啸天笔记
?
#头条历史#
?
#头号周刊#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