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发展,给了佛山南海极大的机遇和挑战。要如何破开发展困局、接住“泼天富贵”?
12月23日,南海区召开产业发展战略座谈会,政府、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如何积极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和红利,更好地凝聚共识、促进发展、服务大局,以“湾区意识”系统谋划南海产业战略。
就在这场座谈会召开前夕,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南海区区长王勇分别率队到深圳、东莞、中山等地考察。南海作为多年的全国百强区“榜眼”,拥有两个超千亿集群、16个超200亿集群,“三高四新”产业体系快速崛起,但面对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的发展大潮,南海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有应对变局、抢抓机遇、深化共识的紧迫感,做好产业的谋划、创新的谋划、开放的谋划、融合的谋划,拿出前所未有的推进力度,以长定力推动长发展。”顾耀辉说。
12月23日,南海区召开产业发展战略座谈会。
区长的焦虑
“地处核心不代表融入湾区,企业多少不代表风景独好,道路密集不代表交通便利,科创平台不代表转化实力,深厚文脉不代表近悦远来,天降甘霖不代表高歌猛进。”在座谈会上,王勇表达了在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加速发展背景下,南海的焦虑。
在大湾区,南海有优势也有不足、有机遇也有挑战。在王勇看来,过去南海虽然发展先行一步,但是在土地利用、利益格局、资源盘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需要打破。南海有很深厚的文化传承,但是如果没有时尚的表达、常态的运作,没有品牌的号召力,也难以推动人文经济、都市消费的发展,难以更好地招才引智。
此外,从规划来看,南海属于广佛极点的一部分,但是被纳入黄金内湾规划的区域不多。同时,南海在内通外联基础设施、战新产业发展上还有一定短板,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全球化布局程度等有待提升。南海区发改局局长张家玉、南海区经促局局长梁耀智在会上作了相关发言。
在会上,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乃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奇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自贸创新研究中心、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宗良,中大咨询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微见,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蕴哲等特邀专家,对南海进行了“把脉”,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例如余宗良提出,目前南海早已完成了传统的工业化,进入新型工业化的时代。进入新型工业化,必然意味着产业的增长方式也发生变化,从城乡规模的扩张到效率的提升,从高端化、绿色化到数字化、融合化,许多问题都需要解答。他建议,南海要积极响应产业政策,加强区域产业合作,以大交通赋能大发展,在飞地经济等多方面进行探索。
南海区产业发展战略座谈会现场。
改革创新“一条路”
当前,东莞、珠海等城市发展迅速,惠州、江门、中山等城市产业集聚力也在不断增强,对广深港澳高端资源形成越来越强的吸附效应,如果南海还躺在昔日的成绩单上自满自足,必将错失发展良机,进而被周边其他城市抛在身后。
“我们现在不存在战略选择的问题,我们是怎么做好战略深化的问题。”顾耀辉说,在大环境越不好的时候,先发地区应该越有优势,关键就是善不善于抓住这个机会,“所有的一切都要立足于我们自己。”
近年来,南海推进“三高四新”产业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系列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优秀企业快速崛起。
“我们公司今年初制定的营收超2亿元、融资超1亿元等目标都已完成,营收同比增长超过50%。”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超峰表示,今年下半年他长期在国外,发现全球很多地方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该公司正在结合AI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及工业软件。
当前,低空经济是最前沿的产业热点之一。佛山中科云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潘屹峰表示,南海有很好的条件做好低空经济,因为这里有机场、有产业基础和应用场景。该公司把在南海的应用经验复制到全国30多座城市,带动了装备生产销售。他建议南海申请建立低空飞行服务站,更好地布局低空产业。
“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始终都要坚持改革创新这一条路。”顾耀辉表示,南海要继续提升城市能级,提升产业服务保障的水平,推动合作共赢,让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同心同向发力。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熊程
【作者】 熊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