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赵雍,是战国时期赵国君主。作为赵国君主中军事能力最强的一位,赵武灵王提出了胡服骑射顾中原的口号,先后打败匈奴,消灭中山国,赵国在其手中达到了国力的巅峰。以赵武灵王的成就来说,他也算得上是一位明君。可惜这位明君的结局却并不美好,他竟然是被自己的儿子赵惠文王活活饿死。
这样的遭遇在中国历史的诸多君主之中,可以算的是仅此一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许有人会问,赵武灵王既然是一位明君,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呢?这其实与赵武灵王个人的私心有关,赵武灵王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章,次子赵何。在两兄弟成年之后,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了次子赵何。
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赵武灵王在有生之年禅让王位的本意在于,让赵惠文王处理国政,自己专注于军事方面。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设想,却因为赵武灵王对长子赵章的私心,导致赵惠文王与赵武灵王两人决裂,进而导致赵章被杀,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的结果。
也许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次正常的宫廷内斗,算不上稀奇。但是对于赵国来说,这却是一场军事上的浩劫。因为赵武灵王的军事能力十分出众,就算是单单拿来做将军用,对赵国来说也是助益良多。并且他长年带兵,也训练出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将领。
可是在赵武灵王与赵惠文王决裂之后,不但赵武灵王要死,他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赵惠文王也是不敢重用的,要么杀死,要么将他们驱逐到其他国家。这样一来赵国就会失去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自然赵国的军事力量也会衰弱,在战国时代这无疑是致命的。
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如果这场父子不合的宫廷政变没有发生,赵国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呢?首先在军事上赵国应该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秦国很强大,赵国倾全国之力也无法战胜,但是韩国魏国包括燕国都很弱。在赵国重创匈奴,解决了北方威胁之后。
他可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任何一个国家上,上策当然是集中进攻一个国家,但是消灭诸侯国会引来其他诸侯国的反扑,因此外交上是一个重点。交给赵何应该不是很轻松的任务,不过也不会出太大纰漏。消灭燕国是最轻松的,但是会让赵国直接面对齐国的威胁。
进攻韩魏会导致韩魏两国投靠秦国,去拉拢秦国与赵国作战,因此也不是什么上策。唯一可行的方案,或许就只有四面出击,每个国家都捞一点土地,但是不消灭任何一个国家。只是这要做也有风险,因为这会让赵国没有盟友,甚至成为第二个宋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因此赵国的发挥空间还是有限的,但是军事上的强大会维持更长时间。各位网友对此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