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减少,砂石市场需求量急剧收缩,新增产能遇到需求收缩,未来几年,砂石及装备由增量市场进入减量市场阶段,行业将进入一个以减量、分化、整合为特征的深度调整时期,企业将遇到多维度和全方位的竞争,低效产能将加快退出,行业结构持续调整,企业并购重组加快。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不确定的未来,要做的是顺势而为,站在更高的地方,准确分析和判断国家经济形势和行业态势,调整企业的发展定位和战略走向,将自身修炼到极致,迎接未来的挑战。
近日,中国砂石协会融媒体中心专访了中国砂石协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宋少民。宋少民教授针对湿法制砂尾泥处理、高品质机制砂技术要求、外加剂检测用机制砂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还就砂石行业科技创新方面发表了独到观点。
2024年12月16—18日将在中国重庆召开“第九届中国国际砂石骨料大会”“第七届中国国际建筑固废、尾矿废石资源化综合利用大会”(点击查看通知),届时宋少民教授将带来更为精彩的报告。
协会专访
中国砂石协会:长江流域的机制砂生产大多使用湿法工艺,湿法工艺会产生尾泥和泥饼,目前有没有方法进行处理?
宋少民:目前国内不同地域、不同岩种采取的机制砂生产方式是不同的,对于钙质的机制砂生产一般采用干法为主,对于硅质的比如一些花岗岩、凝灰岩,由于岩种的特征更多的以湿法生产为主,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尾泥。尾泥的处理确实是个难题,这几年生产线越来越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泥的量也在增加,尾泥可以用来制造陶瓷、砖瓦制品,但需求量跟不上产出的量,所以在尾泥的处理中还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在不同的产品系列上去开发,可以做砖、做陶瓷制品,更多的可以做砂浆,也可以做低强度等级的流态固化土或填充料,这种大流态的低强可控材料可以大量消纳湿法机制砂生产产生的尾泥,它不需要很高的强度,但流动性大,能快速回填管道、地下建筑开挖的空间。我觉得这种应用方法是一种大量消纳尾泥的很好的渠道。
现在目前的研究具有了应用的基础,相关的标准也已经出台,我们觉得要引导行业去各种填充能够应用的场所形成使用习惯和渠道,这样对于尾泥的消纳会实现规模化快速消纳的态势。
中国砂石协会:目前,行业正在经历下行周期,各地的砂石价格都呈现出高品质机制砂的价格要略高于普通机制砂,请问高品质机制砂的技术要求有哪些是比较难做到,目前有什么解决方法?
宋少民:在本届科技大会的高品质机制砂与高性能混凝土主题沙龙中我谈了几个观点。首先是在成本方面,如果我们的工艺和装备到位的话,高品质机制砂的生产并不意味着一定增加成本,存在有可能增加一定的成本或成品率稍低的情况,但售价高于普通的砂是正常的。胡幼奕会长经常说物美价廉是不符合规律的,物美还要价廉那谁去引导大家生产物美的好东西呢,好东西确实应该卖好的价格,这是常识规律,作为购买方来讲更多的用户也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专业,买了好的砂子并不意味着成本高,因为砂子质量好从混凝土技术配制来讲,用水量低、胶凝材料用量低、外加剂用量低这方面节约的成本比较多,所以从混凝土企业角度来讲用高品质机制砂并不意味着成本高。
其次是在工艺方面,我们希望在工艺上制造高品质机制砂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不能绝对的“干”,也不提倡绝对的“湿”,我们提倡“干中有湿”“湿中有干”,这样就可以适应很多的天气原料变化的各种情况,不会因为天气或者原料的情况造成生产线的很大困惑,也不会造成湿法生产絮凝剂含量大对混凝土造成影响,同时要有级配调整的意识,应该尝试和推广级配调整辅线,这种辅线,专门截留一部分颗粒定向加工成不同的粒径,最后混合到主线的砂子之中。今后的高品质机制砂的生产还要依靠科技创新,从工艺设计到装备的发明和创新,到产品质量控制、应用质量控制。
最后是稳定性方面,机制砂生产稳定也很重要。稳定是机制砂品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怎样确保稳定?现在已经有很多在线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机制砂的级配、吸附性、石粉含量,这样的在线监测手段今后会越来越普及,川藏线已经普遍开始推广应用,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型现代化生产线都有在线监测功能可以确保砂的质量稳定性。
所以从方方面面注意的话,我觉得坚定不移的向前走,高品质机制砂的产能比例和它应用的效果带来的对高性能混凝土、对工程结构、工程质量的支撑就会体现出来。
中国砂石协会:目前我国水泥、外加剂等产品的相关检测都使用标准砂或河砂,未来机制砂是否会作为检测用砂使用?
宋少民:本次科技大会邀请了中国建材院王玲教授来介绍GB 8076《混凝土外加剂》修订过程中检测专用机制砂的情况。GB 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没有特别提出将机制砂作为检测用砂的情况,大多使用的是河砂,且对河砂提出了一些要求。目前外加剂越来越多用于机制砂混凝土,这个时候还用河砂去检测机制砂混凝土用外加剂的现实适用性就不是那么好,所以这次王玲教授领衔的国标编制团队希望提出或者在标准中列入专用的机制砂,并且在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砂石行业有两个企业直接参与进来,分别生产钙质、硅质机制砂,两个企业做了很多工作实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新修订的GB 8076《混凝土外加剂》基本上定稿,在报批过程中机制砂作为外加剂专用检测用砂也列进了标准。我想这对于机制砂混凝土的推广应用、外加剂的效果等都有好处,GB 8076中列入外加剂检测专用机制砂对砂石行业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砂石协会:对于未来砂石科技创新的方向您有哪些新的想法?
宋少民:目前国家正处在一个重大的转型期,这个时候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或者说砂石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是个关键词,但是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新质生产力能不能替代过去的驱动能量,就在于我们的技术创新做的好不好,创新对于砂石行业很重要,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同样很重要。对于砂石生产,在目前的阶段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但是科技创新不是那么容易,科技创新是有难度的、是要花力气的、是要投入的、是要有耐心的,所以千万不要低估科技创新的难度,整个行业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去认真的钻研、开发更适合生产质量好、稳定的机制砂的工艺和装备,包括相关的应用技术,所以未来的方向就是工艺设计创新、装备创新、生产控制过程中配套成套技术的创新、应用技术的创新,这四个方面是今后我们必须持续关注和推动的。整个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不仅对行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今后混凝土乃至建筑工程质量都有战略性意义。
采访 | 翟文静 · 责编 | 刘钗 · 校对 | 田萌萌 · 审核 | 张朋
来源:中国砂石协会
声明:本订阅号部分文章资料和素材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无意侵权,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感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