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读绘本是很多妈妈都在坚持做的事,可是同样是读,有技巧地读,和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读,效果还是差别很大的。
怎样读才能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又能帮助他实实在在地提高语言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呢?小样妈推荐你试一试国外幼儿园老师都在用的一套阅读方法。
为了让你更容易理解,更有收获,小样妈以最近在给小样读的绘本《熊爸爸不怕》来举例。
给孩子读绘本的第一步并不是朗读,而是选书。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不喜欢读绘本,但其实,孩子可能只是不喜欢读你选的那几本书,而不是讨厌读绘本这件事。只要你能选到孩子喜欢的书,就能让他爱上阅读。
选书的时候建议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绘本的内容孩子能否理解。太简单或太难的书,都会让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盲目地给孩子阅读超过他认知范围的书,并不能把他变成小天才,只会让他对阅读望而却步。
其次,绘本的内容是否积极正面,也是我们要关注的。不管是绘本的文字还是图画,都应该是适合孩子的年龄,能给他积极引导的。
最后,绘本要符合孩子的兴趣,孩子愿意读,喜欢读,才能发挥绘本的价值。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以往的偏好来为他选择同类型的书,让孩子参与选书,或者引入一些他没有读过的新领域的书。
我之所以会给小样选择《熊爸爸不怕》这本书,是因为我们读过暖房子系列的第五辑,小样很喜欢。加上这本书是关于爸爸的,可以和他的自身经历相联系,故事内容又幽默、有趣,我觉得小样应该会喜欢。
很多家长习惯和孩子一起读全新的绘本,想说反正是读字,没什么难度,不必提前熟悉内容,但其实,这样做会大大降低阅读的效果。
在给孩子读书前,我们最好能提前读几遍绘本,不要觉得压力大哦,学龄前孩子读的绘本一般都很简短,读几遍也花不了我们多长时间。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几件事。
首先是熟悉故事内容,遇到有难度的词汇或概念,可以想一想怎样给孩子解释。
比如《熊爸爸不怕》里讲到打雷时,用了“回声”这个词,我估计小样不太理解,就提前查了一下解释,简单来说就是“声音传出去后碰到东西又反弹回来”。
我还找了回声的视频,动画片《小猪佩奇》里有一集就是讲回声的,小样看完后马上就理解了。
其次,我们要判断这本书孩子是否会喜欢,书里的哪个部分他会比较感兴趣,读的时候可以放慢速度,重点读一读。
最后,我们还要想一想读的过程中可以给孩子提哪些问题,比如《熊爸爸不怕》这本书可以问孩子,
“你猜猜看,最后到底有没有怪物出现?你觉得熊爸爸勇敢吗,为什么?打雷的时候你害怕吗?有几只小熊跑来和爸爸妈妈睡觉?”
问题不用太多,但一定要有,否则孩子没有参与,没有思考的机会,很容易走神,也失去了提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机会。
很多孩子在阅读时坐不住,容易分心,这其实和大人“读”的方式有关。
给6岁前的孩子读书,一定要做到“生动”,尽量用声音、表情和动作把绘本上的内容表现出来。
不要觉得这样读书会很累,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演技”不行,我们只需要适当地加入一些表演的成分,尤其是当你发现孩子有些走神,对书上的内容不感兴趣时,朗读地生动、夸张一些,就能快速抓回孩子的注意力。
怎样才能做到“生动”呢?分享几个简单的小诀窍。
首先,当绘本中包含不止一个人物时,我们可以给他们配上不同的声音。
《熊爸爸不怕》里,熊爸爸说的话可以用低沉一些的声音读,熊妈妈就用我们正常的温柔的声音,熊宝宝则可以读得奶声奶气一些。
其次,我们的声音和表情要符合人物当时的心情。
比如熊宝宝听到雷声很害怕,这一段可以用轻轻的声音读出小熊害怕的感觉;熊爸爸不相信有怪物,说孩子是胆小鬼时,可以读得响亮一些,表现出熊爸爸的大胆和无所谓。
绘本中不仅人物有情绪的变化,情节也是有起伏的,我们可以用声音表现出或欢快,或紧张,或难过,或生气的感觉,给孩子营造一种生临其境的体验,牢牢抓住他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还可以配合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
比如读到打雷时用手捂住耳朵,读到有怪物出现时,可以抱住身体发抖,这些动作不仅使孩子觉得读书很有趣,还能加深他对绘本内容的理解,提升他的阅读效果。
在给孩子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留意他的反应,不要像完成任务一样,自顾自地往下读。
读得慢一些,清楚、响亮一些,孩子专注时引导他观察、思考,有点走神时用生动的表演吸引他的注意,遇到他不懂的地方停下来耐心解释,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信心都会有明显的提升。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读绘本时只关注文字部分,而忽略了书中的图画部分。
其实绘本中的图画也是非常重要的,图和文各包含一部分线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合在一起才能完整传递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在给孩子读绘本时,孩子通过我们的声音接收文字线索,通过自己读图来接收图画中的线索,两者同步进行,才能真正锻炼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思考力,这对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读绘本的时候,我们要时不时地停下来,给孩子时间观察图画中的线索。还可以引导他通过图画作出推断,回答你提出的问题,理解文字中没有透露的隐藏信息。
《熊爸爸不怕》的第一页,熊爸爸和熊妈妈躺在床上睡觉,第二页中,小儿子因为害怕,过来找爸爸,这时光凭文字并不能知道熊爸爸和熊妈妈有几个孩子。
但其实第一页的背景中隐藏着小熊一家的全家福,可以看到照片里一共有五只熊,由此可以推断小熊一家有三个孩子。
如果孩子一开始就观察到了这个线索,往后读的过程中就能带着目的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还可以把这种能力运用到今后的阅读理解题型中。
除了读图,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和阅读后回答一些问题。
比如《熊爸爸不怕》这本绘本我们可以问孩子:
你觉得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熊爸爸和熊妈妈在干什么?——根据图画线索找答案
小熊为什么过来找爸爸?他是难过,还是害怕?他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结合图画和文字理解事情的原因,人物的情绪等
熊爸爸说世界上没有怪物,你觉得呢?你猜后面会不会有怪物出现?——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并说出原因,根据已有内容推测后面的情节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学习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你打雷的时候会害怕吗?你会怎么办?——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孩子的理解和思考
出于成年人的习惯,我们给孩子读书时常常读完一遍就觉得结束了,想着下一本书该读什么。但其实,孩子是喜欢重复的,并且能够在重复阅读中不断有新的收获。
读第一遍时,孩子理解了部分故事内容,读第二遍时,能够把完整的情节串联起来,读第三遍时,发现了一些之前忽略的小线索,读第四遍时,记住了大部分情节,能够把故事复述出来。而这就是重复的意义。
我们不妨耐着性子,陪孩子反复地多读几遍,等孩子对内容熟悉了,还可以让他读给你听,或者把情节表演出来。
除了重复读同一本书,给孩子读同类型的书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比如《熊爸爸不怕》这本书就可以延伸到很多相关的绘本。
同样是有熊爸爸出现的书,可以比较爸爸之间有什么不同。
熊妈妈作为主角的书,可以比较妈妈和爸爸有什么不同。
以熊为主题的其他书,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熊的特点。
打雷、下雨主题的书,可以更深层地了解雷雨这种自然现象。
害怕自己睡觉,或其他以害怕为主题的书,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恐惧,以及如何克服恐惧。
总之,任何与这本书有关联的绘本都可以拿来给孩子做对比阅读。和单纯读一本书相比,对比式阅读对孩子思维、认知的发展会更有益处。
今天给大家分享了陪孩子读绘本的5个技巧,你还记得吗?不记得可以重新回顾一下小标题。
这些都是我从国外幼儿园老师那里学到的技巧,也是我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觉得特别受用的技巧,分享给你。
我是小样妈,复旦硕士,早期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轻松育儿。
下一篇:刚刚,成绩公布!可以查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