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昆明丑小鸭中学,专门接收不适合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也就是传统上的问题学生)。
学校的创办人、校长詹大年说:
“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关系不好,而关系不好的本质是情境不对。”
他讲了一个故事:
开学第一天,有一个初中女生化了很浓重的妆来报到。
她问我:“我化的妆漂不漂亮?”
我说:“漂亮啊。”
女孩转而又问我:“这所学校允许谈恋爱吗?”
我很纳闷,就问她:
“你才刚来报到第一天啊,是你看上谁了吗?”
女孩立马摇摇头。
我又问:
“那是谁看上你了吗?”
女孩又摇头。
我想了想,就和她说:
“这样吧,等以后哪一天,你也许会遇到一个,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你想去谈一场恋爱的人,等到这天你再化妆,好不好?”
小女孩当即就同意了。
我第二天再见到她时,她就是一副清清爽爽的面容了。
试想,如果詹校长对着女孩皱着眉头、义正言辞地说教:
“这个年龄是不允许化妆的,赶紧去弄干净!”
那么,这个女孩一定会更加反抗,而且会变本加厉地每天化给他看。
而詹校长始终接纳孩子并顺着孩子的情境,孩子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话听进去了,关系和谐,孩子自然就愿意接受建议。
你看——
⭕️不是孩子不听话,是他们更需要“平等对话”。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
所以,题主用“管教”这个词,有点居高临下,缺乏尊重感。
如果把题目更换为“青春期的孩子怎么教育”或“青春期的孩子怎么相处”要更平和些。
⭕️青春期,本质上是人生系统的转换期——从童年系统向成人系统迈进的过程。
这时候的孩子最需要尊重、平等和接纳。
而家长呢?
家长的心态若没有跟着孩子的成长而发生变化。
那么家长对孩子,就还是喜欢“管教”、“指导”——或逼迫、强制;或用爱胁迫、绑架。
其实,孩子的系统转换,是自然而然的现象,本来不应该引发两代人的冲突。
但是——
孩子在转换系统的过程中,却受到了阻碍、不被接纳,如此,亲子互动才会变成“鸡飞狗跳”。
再严重些,孩子可能还会出现失去学习动力、对抗性增加、抑郁焦虑情绪上升,甚至是网瘾或自我封闭等问题……
这样的新闻实在是太多了。
教育当然不应该是这样的。
再举三个例子,供题主参考~
⭕️一、北京市海淀未来学校七年级的科学课。
科学课,就是把物理、化学、地理、生物这类科学类课程综合在一起。
海淀区的竞争本来就很激烈,语数英,这三科已经要占掉孩子大量的时间。
假如你是科学课的老师,你要怎么教学生?
未来学校的科学课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
——在考试时,允许学生打小抄。
学校规定,在考试之前,
给七年级的学生两节课,
也就是80分钟的时间,
他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
制作一份可以带进考场的资料。
资料限定在一张A5纸上,正反两面都可以用。
只有这一个篇幅上的限制,其他一律不限,学生在纸上写什么都行。
你可能想,这叫什么设计?
这还真有老师的一番心思在里面:
☘️1、学生虽然不喜欢考试,但他们会觉得“打小抄”这个事很刺激,很好玩。
继而,愿意去尝试做一下。
☘️2、因为有纸张的限制,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投入心思,想找到最需要记下的知识点。
打小抄的这80分钟,几乎是学生最全神贯注、认真学习的80分钟。
而且为了提前准备小抄,学生往往会提前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就开始研究课本,就为了把小抄做好。
☘️3、学校最后也不是全看考试成绩,还要查看每个学生的小抄。因为小抄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比如——
假如学生抄的是文字推理的过程,说明他对深层次的逻辑推理问题没有把握。
假如学生抄的都是细节,是大量的重点难点,那么说明他对于总体知识结构的理解应该没问题,只是没有充分练习,去掌握细节。
假如学生抄的都是易错点,说明他可能经常在这个点上犯错,反映的可能是他还没有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流程化。
就是这么一个小抄设计,它既激发了学生热情,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更给后续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一条线索。
你看——
哪怕是学习,你也不用总揣着“管教”的方式,你只要激发起孩子的热情,孩子的小宇宙就一定更高速运转。
你需要做的是:激发孩子的热情。
教育的目的,不是推轮子,而是撬动油门。
也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内动力。
让孩子成为一个对学习这件事,有兴趣、有方法的人。
——李希贵
二、你为孩子创造快乐的时候,教育才会真正地发生。
四川成都好奇学习社区池晓校长有很多“神操作”。
好奇学习社区专门接收两类学生:传统学校不要的、不要学校的。他们中90%都处于青春期。
看看池晓校长设计的夏令营:
第一阶段,孩子们要学习通识课程。
包括“逻辑定向与学会抬杠”
“如何赚钱与消费陷阱”,
最有意思的还有“高效能摆烂与高质量躺平”。
.
你看,这真是顺势而为,没有说教,既然都在说摆烂与躺平,那咱们就玩点高级的。
.
第二阶段,更是开出80多门进阶课程,比如“难倒GhatGPT”“跟莎士比亚学骂人不带脏字”,等等。
.
第三阶段,每个孩子都可以发起一场有意思的比赛,看谁能吸引更多人参加。
几乎是一夜之间,孩子们设计出了100多项有趣的比赛。
14天后,家长们都惊呆了。
——谁都没想到,被锁定为最不爱读书的这些孩子,竟然能把自己虐到这种程度,14天里每天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
你看——
☘️☘️☘️孩子最大的天赋,其实就在于他能对一件事说出:我愿意。
你需要做的是:提供足够的工具,而不是制定目标,逼着孩子去追赶。
⭕️三、不要“孩视”。
199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州政府出面、烟草公司出钱,需要做几个反对吸烟的电视广告,尤其针对青少年。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广告也有精心的设计,为了达到“反对”的效果,他们向青少年传达了三个信息:
第一,吸烟会致癌;
第二,吸烟会让牙齿变黄;
第三,吸烟不xing感。
一家广告公司接下了这个活儿,负责的是著名广告人亚历克斯·博古斯基。
博古斯基一看这三点,就说,这个设定不行!
吸烟致癌,是每个青少年都知道的知识。
吸烟让牙齿变黄,那可能是50岁以后才会发生的问题。
至于说什么吸烟不xing感,就更是胡说:你没看到吗?青少年社交圈子里明明是吸烟的人得到了更多xing生活。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想给青少年“灌输”理念,但这些说法无疑是一种“孩视”——把青少年当孩子来看待。
博古斯基就非常尊重青少年,他认真地调查了青少年为什么吸烟。
原来,吸烟并不是现代人的生活刚需,而是一种成人仪式——众所周知吸烟会对身体有害,我父母反对我吸烟,但我还是要吸烟,因为这是我的身体我做主,证明我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成年人!
博古斯基知道——不能跟身份认同较劲。
他想出的办法是强化青少年的叛逆精神。
他设计的广告主题叫——真相:
烟草公司一直在误导大众,让大众不知道吸烟真正的危害,所以我们这些年轻人站出来反抗,我们要揭露他们的谎言!
上一篇:父亲的爷爷怎么称呼?
下一篇:蛟和龙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