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来信 115】孩子二年级,自理能力极差,该怎么办?
创始人
2024-11-16 08:32:11
0

每周来信 115

孩子二年级,自理能力极差,

该怎么办?

注:本篇篇幅较长,近5000字,大约需要4.5分钟阅读完

家长来信

从小因为工作的关系,孩子没和我们住一起,是爷爷奶奶养育,很溺爱,而且是那种没有原则的溺爱。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怕孩子吃苦,追着喂饭,孩子也不好好吃饭,反正随时奶奶都会热饭给他。到了幼儿园,更不好好吃饭,因为吃得太慢,没吃完,老师就给收了。奶奶就会带上好吃的等在园门口,一放学就给他吃。

但是,当我试着和老人沟通时,完全说不通,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在幼儿园时,不仅是吃饭问题,半年了还不敢上厕所,要憋到回家。老师说话也不回应,做手工时不按老师的要求来,做的手工不如其它小朋友,就生气,甚至撕掉。但是不管做的多糟糕奶奶都会夸他,最棒啦,乖宝贝啦。

做了错事,也不会说他,把东西打碎了,也不会被说,打了其他小朋友,爷爷说打得好。

别看在外面很胆小,很怂,玩具被抢也不敢反抗,也不会表达需求。但是在家里脾气很大,在爷爷奶奶面前称霸王,不高兴时甚至动手打老人。在我面前还好,但是,做错了不承认,开始出现撒谎的现象。

现在二年级了,好多坏毛病,习惯极差,能力很弱,东西乱丢,甚至上厕所都不会擦屁股。

很苦恼,和老人的几次沟通都很失败,我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改掉孩子的这些坏毛病。

云飞 回信

你自己的分析是到位的,孩子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溺爱、事无巨细的照顾、没有规则的教养方式,是直接原因。

但是,难点不是如何纠正孩子,而是如何和大人沟通。

孩子是环境的产物,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除了先天遗传的部分,其余的都决定于环境。本质上,所有的教育问题,面临的挑战不是如何矫正孩子,而是孩子身边的成人如何通过内省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个成人,如果就是我们自己,倒还简单,一个人想明白了,就可以慢慢付诸行动。但是,如果涉及他人,就很麻烦。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信念的奉行者,对于老人尤其如此。

老人和儿童,恰恰是“学习-改变-适应”这件事物的两个极端——一端不易改变、坚守已有经验、很难听从他人尤其是小辈意见。而对于另一端的儿童,改变的难度要小一些,只要成人认识到问题,调整与孩子的互动的方式,调整教育期望,准备好足够的耐心,假以时日,孩子的变化一定会到来。

不过,相比于幼儿园的孩子,已经上小学的孩子,在操作层面会左右为难。一方面,孩子的大环境没有时间等待我们的缓慢沟通、渐进改变。另一方面,如果此时加大力度,从溺爱走向严控严管,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恶化。

01

如何改变孩子的环境?如何与老人沟通?

我觉得这件事情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最彻底的方案,就是彻底改变孩子的环境,克服困难,自己带孩子。

这样,当孩子的抚养人可以独立决策和执行时,我们下面的建议才会有效,包括对问题的分析,对策略的讨论,从理解到执行,不会走样,遇到问题也能及时调整,抚养人自己可以完全把控。

推荐你看一本书《下乡养儿》,讲的是一个真实案例,孩子也是上小学出现严重不适应,厌学、退学、对什么都失去兴趣、害怕一切社交。好在父母是有觉察之人,这一严重状态敲醒了他们,于是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巨大调整,双双辞职,成为自由工作者,带孩子回到乡下,改变做法,放弃对孩子的世俗要求和压力,慢慢恢复儿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信心和兴趣。这样巨大的环境改变,远离了压力,远离了外人的眼光和一般的评价体系之后,孩子放松下来,拾柴、喂鸡、做饭,慢慢恢复了生气,一年之后,重新回到了学校。

咱们孩子的情况和这个案例不同,但我要说的是,如果要想孩子有大的改变,他的环境就要做出调整。环境变了,行为改变才会到来。

中策,借助外力,让老人认识到问题,改变看法。

下策,通过沟通,改变老人的看法。

这两种方式,最大的挑战是改变老人的教育观、儿童观,这个难度很大。

成人是难以改变的——指望通过说服改变他人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这个试图说服他们的人还是小辈。人只有自己认识到问题,才会有所改变。

若采取中策,那就要设法借助外力。比如专家讲座,专家的一对一咨询,专业机构的测评分析。从第三方专业人士的口中,对孩子的情况、家庭教养情况做出诊断,给出解决方案,会更容易接受。

下策则难度更大,而且,这种沟通肯定不是一次两次了,如果有效,早就有效了。若采取下策,我的建议是:

第一,专业准备。你自己对于儿童的连续发展过程,要有更专业的学习。

第二,对于孩子的问题,准备好整体方案。有分析,有解决思路,有策略。

第三,多准备一些案例。分析讨论“别人家的孩子”,“别的家庭教育问题”,比直接说老人要好的多。

第四,态度平和,不要指责和批评,不要上情绪。无论是谁,面对指责和批评都是要拼命防御的,如果形成对立心理,问题就没法分析,也没法沟通解决方案了。要以平和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姿态,而不是追责,不要把老人推向对立面。与此相反,要充分理解老人的付出,肯定他们。

第五,建立共识。以你对老人的理解,哪些教育观点是一致的?扩大一致。意见不一致的,可以暂时搁置,或者借助第三方之口去讨论。

02

孩子的问题,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孩子内心是要强的,但是无奈的是,现实给了很多打击。

想想看,他自己难道不知道自己做什么都比别人慢,整天被爸爸妈妈催,在学校也会因为各种状况被嘲笑,手工做不好,吃饭问题被老师嫌弃,上厕所问题...等等,他难道不知道周围的人,同学、老师、父母的内心是如何评价他的吗?如果我们是他,内心会作何感受?

他知道什么是好的,也知道你们的期望是什么,无奈自己的能力做不到。这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让孩子的内心非常痛苦,在行为上的种种表现,都是对自身状态不满的表现——比如退缩,不想去做任何让他显得缓慢无能的活动,比如生气,比如打爷爷,比如宁可不吃饭,比如撕毁手工,比如不承认拉在裤子里...

造成这种状况的,其实不怪孩子,而是大人的责任。

比如精细动作能力,最佳发展时期是1.5-4岁,孩子进入动作敏感期,此时,他们动作笨拙,但是,却非常喜欢、非常渴望做一切动作,比如吃饭、喝水、如厕,串珠子、抓豆子、倒水,穿衣、脱衣,穿鞋、穿袜、系鞋带,这些动作他当然不熟练、做不好,但如果我们因此就替他做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正是借助这些生活中的自我照顾,孩子充分锻炼了手部动作、手眼协调,这些动作,不仅仅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也不仅仅是发展精细动作能力、协调能力,这些动作练习,也是最重要的“大脑智力开发”活动,来自手和身体的积极、主动的刺激,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机会,若干年后,当他们的多项发育指标、智力发展不如同龄人时,我们不能又反过来粗暴地责怪孩子。

在1.5-6岁,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是独立,什么是独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一个人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凡事不需要依赖他人时,自信自然而来。

我能自己穿衣服,我能不依赖大人自己吃饭,跌倒了我能自己爬起来,我会自己系鞋带,那么,以后,面对任何没见过的、有难度的新事物,也没什么可怕的。不熟练的练习就是,做错了重来就是。

从小,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他们会对未来充满自信,在面对新事物的挑战时,不会选择退缩。

反之,如果我们把这些生活琐事,都代替孩子做了,那么,潜台词就是——你不行!吃饭?你不行,奶奶来喂。穿衣?你不行的,妈妈负责。上厕所?你不行的,我们替你来。这个孩子就会一直带着“我不行”的潜台词进入到新的阶段,结果他发现,相比于其他孩子“我确实不行”。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自信?怎么可能面对挑战欢欣鼓舞?怎么可能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一个人的责任和担当从何而来?从自己能为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而来。

同样道理,一个从小自己的事情都没有办法负起责任来,吃饭只需张口,穿衣只管伸手,什么都不需要自己负责。那么,长大一点儿,他怎么可能凭空生出责任心呢?他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为自己的书包,自己的语文,自己的作业,自己的学习成绩负起责任来呢?

如果我们一味地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那么,这种环境给他的潜台词就是,第一,你无需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第二,你没能力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于是,当他来到幼儿园,来到小学,乃至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时,他的内心同样带着这两句潜台词—— 我不想也没能力为自己负责。

所以,孩子当下的种种行为,既是对现状的不满意发泄,也是之前错误的家庭教育模式的恶果。

03

那么,怎么办呢?

第一,成人必须先从认知上改变,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是我们之前的做法,造成了孩子现在的状态。如果我们不改变认知,改变行为模式,孩子的状况还会继续恶化。

第二,没有灵丹妙药。

如果想要什么高超的解决方案,能够“迅速”、“有效”地改变孩子现状,抱歉,世上没有这种东西。

如果想要孩子改变,请首先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我们是否准备好了足够的耐心?有没有调整好自己的预期?有没有决心花费一年乃至几年时间,等待孩子改变的慢慢到来?

如果没有这种心态的准备,还是希望立竿见影,那么,整封信都不用看了。因为,着急,希望立即有效,就是教育的最大敌人。

正确的教育,从来不会立竿见影,从来都是缓慢发生,就如同种子发芽,小鸡孕育,你没有办法加速这个过程。即便所有的温度、条件都合适了,小鸡仍然需要21天才会出生。如果希望加速,就注定会得到一个失败案例。

第三,欠的债都是要还的,但不能一下子还,要慢慢还,不能催债,不然一下子就倒闭了。

欠了什么债?动作能力、自信心、成功的感觉、社交能力。

小时候没练习的,绕不过去,那就现在慢慢补。但必须注意,不要让孩子和同龄人比,说别的小孩如何如何,只会让孩子更沮丧。

这里的关键是降低要求,只和自己比,不和别人比。

甚至我建议留级或休学一年,不失为好办法。

降低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尝试着,从一些最简单的,原来稍微做不好的,现在稍微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开始。

这样做最关键的理由是——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

因此,务必降低难度,不要加大挑战,父母不要贪心。比如孩子现在30分,那么,下次35分就是值得庆祝的事情,而不是对孩子说,“你看看人家!”、“及格就那么难吗?”、“你没救了”。

无论多小的成功体验,都是进步的开始。

这就如同生火,不要瞧不起最初的小火苗,不能性急,性起的人没法生火。一开始的小火苗,要特别小心的照顾,要控制难度,不去加大挑战,让小火苗一点点加大,碎纸片、小树叶、小树枝,然后慢慢才能放大树枝。否则的话,小火苗就会因为挑战过大而熄灭。

我觉得咱家孩子,现在表现出来的愤怒、反抗、撒谎,就是心中的小火苗,因为他仍有自尊心,他想做好,他想像别人那样,做事敏捷利索,获得老师、家长的认可。但实际能力又远远达不到。

此时,父母和老师应该做的,就是给这个孩子降低压力,不要去拿二年级的标准水平请要求他,他达不到的。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非常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可能对于其他甚至更小的孩子来说,都不是事情。

但是,对于咱们孩子来说,这种有可能达成的目标,才具备鼓励的作用。过高的目标,不仅达不成,还会让孩子退缩、抗拒、逃避。

动作方面,从各种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一点点增加,一点点进步,别着急。

自信心,从孩子感兴趣的、擅长的事情入手,不要一开始就盯着他最不擅长的。

成就感,降低要求是关键,不和别人比是关键,父母放下自己的面子是关键。想方设法,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也能做成一件事,是关键。

第四,妈妈要成为孩子的理解者、支持者和能量输入者。

孩子当下的状态,他最需要的,既不是一个溺爱者,也不是一个不断指出他错误的人。

孩子自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但是此时,第一自身能力不够,第二缺乏心理能量去面对挑战。

而妈妈就要成为孩子心理的支撑者,成为能量的来源。奶奶的溺爱固然错误,但是,当孩子在外面不断受挫,从心理层面,他最需要的恰恰是“安全感”、“无条件接纳”和“爱”,因此,他反而会更有可能扑向奶奶的怀抱。

这其实是对妈妈角色的重要提醒——我们不能仅仅成为一个黑脸的鞭策者,这不足以帮助孩子——我们要成为的,是既要能设定目标,让孩子能迈出一步去迎接挑战,又要成为孩子的心理能量的输入者,全然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能敏感地觉察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及时给与鼓励和支持,并能提供具体的、有建设性的意见,然后,放手相信孩子,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出现反复。

可将育儿问题发至

boyuanyuer2021@163.com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北京今夜至明天再迎降雨,或将影... 北京市气象台17时发布天气预报:今天(21日)夜间阴转小雨或零星小雨,南转北风一二级,最低气温17℃...
降雨来袭!局部暴雨!济南天气预... 据济南市气象台消息:受台风“桦加沙”远距离水汽输送和高空槽共同影响,预计21日夜间到23日夜间,济南...
选购电力稳压器的5 大核心指标... 在电网波动频繁的今天,电力稳压器已成为家庭电器、办公设备甚至工业器械的 "保护盾"。但市场上产品鱼龙...
原创 英... 随着中美在西班牙马德里的谈判暂告一段落,意外的消息却让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发生了变化。9月15日,中...
国科微回应收购中芯宁波进度 持... 国产数字芯片设计厂商国科微(300672)日前参与2025年湖南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暨半...
新思科技谈30年创新路:从芯片... 9月18日,新思科技中国30周年暨开发者大会在上海举行。本次大会以“从芯片到系统”为主题,展示公司在...
台风“桦加沙”正在靠近!深圳将... 记者从深圳市气象台了解到,台风“桦加沙”已于21日08时加强为超强台风级,14时其中心位于我市东南方...
明日,重磅来袭!央行公告:调整... 01 央行公告: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9月19日公告称,各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为保持...
原创 原... 大家好,今天才知道,原来解开扎带这么简单,只要找到一个小机关,用手轻轻一碰就开了,方法太棒了,看完了...
羽毛球中国大师赛|国羽两冠一亚... 9月21日下午,翁泓阳在男单决赛中以2比0战胜中国台北选手林俊易,夺得2025深圳世界羽联巡回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