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岳飞,堪称南宋初年的风云人物。
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女词人,一个是抗金名将。
同在乱世,二人的人生轨迹却从未交汇。
在李清照众多的诗词中,我们找不到一个"岳"字。
这是为何?难道她不曾听闻岳飞的英名,不知他的冤案?
又或者,是什么让她选择了沉默?
古往今来,乱世多磨难,然而也总能催生出一批惊才绝艳之辈。
李清照便是其中佼佼者。这位集美貌与才情于一身的奇女子,生于公元1084年。
她出身章丘李氏,家学渊源。
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高徒,母亲王氏也是个有学问的女子。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清照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她的才学很快在当时文人圈子里引起轰动。
19岁那年,李清照出嫁。
她的夫君赵明诚是位著名的金石学家。
"金石"二字,注定了他们聚少离多的婚姻生活。
赵明诚常年在外遍访碑刻,李清照则独守空房。
相思之苦化作一篇篇词作,李清照也因此成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据说李清照一生写了上千首诗词,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首。
纵观她的作品,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少女时代的快乐生活,相思之情,以及国破家亡后的悲愁。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字里行间满是对爱情、对生活的感悟。
与此同时,岳飞的名字开始在北宋战场上崭露头角。
岳飞,字鄂,相传是岳武穆的后代,生于李清照19岁那年。
不同于李清照的文雅,岳飞自幼喜习武艺,长大后更是骁勇善战,屡立战功。
奈何金兵凶猛,宋军抵挡不住。
北宋沦陷,宋高宗被迫南迁。李清照随之流落南方。
家国之痛,令她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对于一个失去家园的人来说,这句话背后是多少辛酸和无奈。
在战火纷飞中,岳飞的存在无疑给南宋百姓带来了一丝希望。
他率领岳家军,所向披靡。
一时间"精忠报国"的大旗下,聚集了南宋无数义士。
金军甚至将他视为和谈的最大障碍。
"莫须有"三个字,注定了岳飞的悲剧。
秦桧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陷害忠良。
奸佞当道,昏君更甚。
为了和金议和,高宗竟下令处死岳飞,一代名将就此含冤而终。
这桩冤案,震惊朝野。百姓们"闻者流涕",文人墨客更是群情激愤。
在李清照的笔下,我们看不到丝毫对此事的评论。
她那爱憎分明的个性,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难道没有被岳飞的遭遇所触动吗?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李清照和岳飞之间的联系,才因一块墓碑揭开面纱。
原来,李清照的外祖父是当时的宰相王珪。
王珪膝下几个女儿,长女嫁给了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另一个孙女,则嫁给了秦桧。
也就是说,害死岳飞的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妹夫!
古人讲究"亲亲相隐",在这样的关系下,李清照不为岳飞鸣不平,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清照赞同秦桧的所作所为。相反,她一生都与这位奸臣保持距离。
即便生活陷入困境,李清照也没有向他求助过一次。
对岳飞只字不提,或许正是她无声的抗议。
李清照的诗词,见证了她坎坷的一生。随着战乱的加剧,生活越发艰难。
丈夫赵明诚撒手人寰,儿子夭折,李清照成了孤身一人。
故土难归,唯有以泪洗面。
"乌江自此无多路,青草池塘独听蛙"。
昔日的才女,如今只能蜗居简陋的池塘边,听着青蛙的叫声度日。
她常常以酒浇愁,借酒消愁。
"杯汝金罍烂醉花",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壮志未酬身先死。李清照最终客死他乡,连一个像样的葬礼都没有。
七年后,岳飞终于得到平反昭雪。只可惜,李清照没能等到这一天。
李清照和岳飞,两位南宋风云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虽未交汇,却都深深影响着后世。
一个以诗词著称,一个以武功流芳。
时至今日,我们缅怀他们,更要以此为鉴。
乱世当中,个人的命运往往无法主宰。
即便身处逆境,李清照依然用诗词抒发胸臆,岳飞依然为国效力。
他们的精神,是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前程。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身不由己。
但我们依然可以像李清照那样,在恶劣的环境里坚守善良本心;
像岳飞那样,在艰难时刻仍勇往直前。
李清照和岳飞的故事,是规则的悲剧,但更是不屈的赞歌。
他们告诉我们,即使无法改变现状,也要用良知照亮内心。
因为只有坚守信念,才能抵御时代的冷酷,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