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旱地区,地表多是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风及其挟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就会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当风速减弱,或遇到地面灌丛、岩块、地形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从中看出,沙丘是一种风积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
那是不是只有在干旱地区才有沙丘呢?并不是。要了解这个问题,先来分析沙丘形成的条件。沙丘的发育和形成受风力、地面形态、水分、植被及沙源供应等条件的影响。首先,风力决定着沙丘的移动速度,风向决定着沙丘移动方向。一般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地面起伏:山岭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起伏大,易在其迎风侧大量堆积沙子,形成巨大的沙丘。沙源供应量关系着沙丘发育的规模。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丘都较低矮,原因是地表细沙、中沙较少;而沙漠内部的沙丘都较高大,这与地表细沙、中沙较丰富有关。而水分、植被条件愈好,愈不利于沙丘的发育。也就是说,在风大、水分植被差,沙源充足而地面起伏的地方都可以形成沙丘,而不一定是干旱地区。在湿润地区的河谷、沙质湖岸和海岸也可以形成沙丘。
河北省昌黎海岸沙丘地处渤海西岸,由多列沙丘组成,沙丘带宽1-3千米,沿海岸线延伸约45千米,由滦河口向北逐渐变窄,沙丘高度一般在20-40米。几百年来,沙丘位置总体稳定,但主沙丘链有向陆地迁移的趋势。这一海岸沙丘的成因是风力沉积,沙丘东西两侧坡度为东缓西陡。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阻止了海岸沙丘西移。但这些沙丘并不是分布在干旱地区。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风力堆积,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该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漩涡上升气流,气流挟带沙洲和河漫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在谷地中,受两侧山地阻挡,外部沙尘难以进入,沙源主要是附近的沙洲和河漫滩。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当该区域植被覆盖良好时,风力弱,沙丘增长速度较慢,该区域夏季植被覆盖最好,所以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夏季。
由此可见,沙丘作为一种风积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但不是干旱地区的专属。
沙漠、沙地、戈壁
沙漠与戈壁的区别
沙漠和戈壁的形成原因都是当地降雨量较小,蒸发量过大导致的一种地理景观,但是这两者在共同之处还存在着些许不同,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沙漠的形成
沙漠主要是指当地的地面被流沙或者沙子所覆盖,水源稀少,且没有任何生物生存。
沙漠的形成原因和地质位置有关。我们知道,越是靠近海洋的地方降雨量越多,越是靠近内陆的地方降雨量越少。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海洋之中有大量水汽,这些水汽通过蒸发会进入到大气之中。
水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形成的,而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所以水汽要比空气更轻,因此水汽会像充满了氢气的气球一样,会上升到空中。
随着空中的温度下降,水汽也会和空气中的凝结核凝结在一起,形成小雨滴。当小雨滴的直径较大时,此时就会形成降雨。
一般情况下,海洋上的水汽会随着风进入到陆地,但是风能够吹向的距离有限,在吹向陆地的过程中就会形成降雨落在地面上,因此越往内陆降雨量越少。
再者,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而云雨层在空中时一般高度不高,大约在1000米到5000米左右。而我国西部地区的地势高度可达3000-5000米,而且一些较高的山脉会达到10000米以上,这导致沿海地区的水汽无法到达内陆地区,以至于当地的降雨量稀少,无法满足植物的需要,所以沙漠地区的生物非常少。
除此之外,沙漠地区还容易刮大风,这是因为沙漠地区以沙子为主,所以当地的比热容较小,以至于当地温度在太阳直射时会很快上升,而在夜间时又会很快下降。
当沙漠地区的温度上升得很快时,此时空气中分子数将会下降,形成低压地区,而高压地区的分区将会补充到这里来,由此形成大风。
没有水汽,又常年遭受大风侵蚀,因此当地的土壤会逐渐形成粉尘、微粒,而这些粉尘、微粒就会形成沙漠地貌。
戈壁的形成
戈壁荒漠虽然也是因为缺水所导致,但戈壁的形成原因和沙漠并不同,地貌也有所不同。
首先,戈壁并不是粉尘微粒,而是裸露的岩石。
戈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风力和洪水。我们知道,西部地区降雨量较少,所以石头含水量非常少,很容易在风力侵蚀下变成大量石头碎片。
这些岩石碎片从山上崩解下来之后,开始堆积在山脚周围。而西部高山上有许多冰川,当夏季天气较热时,冰雪融水会从高山上流淌下来,此时会形成小河流,在河流的搬运下,这些大小不一的岩石碎片将会被搬运到更远地区,形成洪积平原。
当水流褪去后,风力会将土壤微粒等吹向较远的地区,形成黄土高原。而沙子则会被吹向周围地区,形成沙漠或者半荒漠。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一些颗粒度比较大的岩石,则会留在当地,形成戈壁滩。
戈壁滩虽然和沙漠一样,降雨量都非常少,但由于戈壁滩有冰雪融水作为补给,所以一些极度耐干旱的植物可以在此生存。不过总体而言,能够在这里生存的生物非常少,因此当地呈荒漠、半荒漠化地貌。
戈壁和荒漠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同样处于干旱地带,且当地降雨量较少。但不同之处是两者的地貌。
沙漠以微小的砂石颗粒、粉尘为主;而戈壁以大小不一的裸露的岩石为主。
沙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风化作用,而戈壁的形成原因有的是因为风化,有的是因为洪水搬运等原因。
沙漠地区几乎没有生物可以生存,而戈壁地区虽然生物较少,但有一些极度耐旱的生物生存在这里。
所以尽管它们的降雨量,以及地理位置很相似,但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然而不管怎样,这两种生态环境都比较脆弱,需要我们加大保护力度,努力将这两种生态环境扭转为更为健康的生态环境。
沙地与沙漠的区别
沙地是指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
沙漠主要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
沙漠化是植被破坏之后,地面失去覆盖,在干旱气候和大风作用下,绿色原野逐步变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
沙地与沙漠的主要区别如下:
1、形成原因不同
沙地的形成人为因素占首要的主导作用,自然因素起辅助作用;
沙漠的形成自然因素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人为因素起到推动促进的作用。
2、所处气候带不同
沙地多发生或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的地区;
沙漠主要分布在干旱、极干旱的荒漠或半荒漠地区。
3、区域经济因素不同
沙地发生在人口稠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现代化程度高的现代化城市或地区;
沙漠形成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并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国家和地区。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