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复杂的地缘局势,投资回报递减,中美利差,共同导致了外资的不断流失。
时至今日,外资还在不断流失,且流失的速度似乎并没有减弱。
今年1至8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81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1.5%,降幅比1至7月期间的29.6%更大。
海外公司第二季度,又从国内撤资了150亿美元。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已经连续三年下降。
新冠病毒以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一度大幅增长,但随着房地产的下行和后疫情时代的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外资从增长开始跌落。
今年前五个月,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下降28.2%,尽管相较2019年同期依然增长了11.8%,但和过去几年相比,外资出现了罕见的连跌现象。
为什么外资会连跌3年?
消费市场的变化,可能是首要因素。
过去一年,我们看到不仅仅是外资在跌,民间投资和基建投资乃至房地产投资都在下跌,各项投资包括信贷数据的疲软,究其根源还是消费不景气。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投资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但消费是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石,一旦失去了消费增长,那么投资也就无从谈起。
随着今年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尤其是消费端的不景气,是导致外资企业对未来市场前景信心下降的首要因素。
消费降级,不仅仅是出现在二三线城市,就连一线城市也没有避免。
北京的规模以上餐饮企业利润暴跌88%,上海的零售消费品同比下跌,当一线城市都开始消费降级减少外出就餐的时候,其他城市可能更为困难。
而消费品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外资的重点投资行业。
2023年以来,外资逐渐从制造业和房地产转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其中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由2010年之前的20%以下提高到了目前的50%以上。
其中交运、金融、批发零售和科技媒体,都是外资涌入的重点行业。
但随着消费的降级,这些行业的回报率其实也在下降。
投资回报率不足,也反映在我们的国债上;目前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只有2个多百分点,处在历史低位,而美元利率又较高,在投资回报率不足的情况下,也倒逼外资用实际行动给出选择。
除了投资收益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缘局势的变化。
1980年到2010年,这三十年是中美建交蜜月期,期间我国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
客观来说,从引入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以来,欧美一直都是外国投资的最大来源地,尽管这些外资主要来自离岸金融中心,例如香港、新加坡和维尔京群岛,但最终这些资金都是源自欧美的投资。
欧美的投资也能够反映到经贸关系上,美国到目前为止,尽管双方有较大的分歧,但依然还是我们的最大贸易伙伴,其二就是欧盟,贸易额都超过了万亿美元,可以说是无可替代。
从2018年特朗普单方面发起的贸易关税算起,到新冠病毒时代拜登延续的贸易关税,一直到最近欧美对我们施加的汽车关税,最终这些贸易分歧,都转化成了商业投资中最畏惧的不确定性。
当然,情绪本身是有利有弊的,商业投资也是如此。
以德系车为例,过去德系车在华投入最高也最大,但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崛起,叠加消费降级,德系车过去数年,在华损失巨大,这也影响到德系车在欧盟的地位。
目前据说一些德系车已经考虑削减欧盟工人,以降本增效。
对内,过去几年的一些特殊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人对外资品牌的看法,甚至是认知;从过去的只认外资品牌,到如今的国货崛起,也算是见证了我国制造业的变迁史和自主研发史。
这些,也导致了外资的减少。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外资的流失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必然的,因为供应链去风险,最早就是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提出来的,早在新冠病毒期间,她就提出了去风险的概念。
而在新冠病毒后,越来越多的欧美投资正在涌入印度、越南等地,也间接印证了这一点。
除了地缘局势的影响,劳动力成本也是大势所趋。
随着我国的劳动力逐渐减少,以及制造业工厂在就业市场的吸引力下降,不仅仅是欧美这些外资蜂拥而至,一些国内工厂也纷纷迁往印度、越南建厂。
全球供应链的地位我们还是牢牢占优,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全球化的供应链,的确是越来越分化的。
这个变化的过程,除了地缘局势的加持之外,也是我们自身的经济结构决定的。
随着我国的人口红利消耗殆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对比印度和越南工人的薪资成本,我们在这一块的确是没有优势,这也倒逼很多企业选择走出去,外资也开始在东南亚投资。
走出去,除了源自劳动力成本过高,很多时候也是自救。
毕竟国内的消费市场的确太卷,价格战愈演愈烈之下,企业的利润被无限摊薄,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向外走谋求发展,就成了更好的选择。
如今,连跌三年的不仅仅是外资,连带着基建投资、民间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都在下跌,市面上的活钱越来越少,经济的整体活力就越低,而吸引外资不仅仅可以带来资金,还可以拉动年轻人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对我们来说,外资不仅仅是风向标,它还是信心的象征。
而市场如今最缺的,就是信心。
为了吸引外资,前段时间我们彻底放开了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限制,同时还在一些城市放开了外资医院准入限制,这意味着外资可以自己创办医院了。
放开更多的限制,才有助于鼓励外资的回归。
尤其是最近美联储还降息了,这对外资的回流而言,也是一个利好。
但这些,恐怕还不够。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显然是不行的;过去我们坚持市场经济几十年,好不容易取得了今天如此大的经济成就,事实证明我们还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外资不能被污名化,市场经济也不能被污名化,吸引它的前提条件,应当是对投资、对消费、对资本的正确认知和观念,而不是人血馒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吸引市场中的更多资本投入;投资投的是未来看不见的收益,只有相信市场,我们才能够相信未来。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