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清明节?
创始人
2024-04-05 07:57:40
0

原标题: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清明节?

探寻文化的新义

清明时节,春和景明。慎终追远,踏青觅春,节日与节气的碰撞,历史与未来的交汇,构建起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祭祀,既是对先烈的追思与致敬,对孝老尊亲情感的释放,也是一次家风道德传承与生命伦理教育的契机。踏青、插柳、轧蚕花、剥丝绵等清明风俗,则传承着千百年来的文化基因,诉说着源远流长的文明进程。清明节犹如一条纽带,连接着历史、当下与未来,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底蕴。

节日的气氛,在于仪式的烘托。随着时代发展,清明节也衍生出更丰富的文化形式。比如,缅怀先人的方式更加多样,人们通过云扫墓、献鲜花、唱红歌等,表达对先辈、故人的思念。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命题,重新审视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发现,传统节日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既源自它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得益于它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能力。

文化形式的延伸固然可喜,文化内容的更新尤为重要。如何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不仅要看其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也要看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说到底是一个多维度衡量的过程。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人们正在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那些曾经埋藏在历史深处的文化,那些流行于大众身边的文化,如今都在互联网的曝光下有了更深度的讨论。它们将何去何从,时代自会给出答案。

回到清明节本身,在城镇化进入“下半场”的今天,在传统的家族规约逐渐演变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清明节?一次寻根、一次祭祖、一次节日的仪式,唤起的不仅是人们对生命价值、个体意义的思考,也是对传统道德伦理和人文情怀的复归。先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智慧,启迪着后人的实践,校准着前行的坐标,强化着文化的凝聚力,让身处流动之中的人们感受久违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文化的新义或许正在于此:还原和挖掘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踏准时代节奏,催生新的社会风尚,让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探寻与追问中,找到最契合时代发展的要素、最能引领精神文化发展的内核。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岳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无人机助力缅甸地震救援 中国救...   中国日报网4月2日电 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多座建筑倒塌,曼德勒等城市成为重...
寻迹中国|外国博主走进河池 体...   河池市是广西最大的茧丝绸主产区,也是我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从“东桑西移”到“东绸西移”,近年来,...
东帝汶留学生感受“舌尖上的河西...   来自东帝汶的留学生杰克拉已经在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留学一年,活泼开朗的她对于中国美食一直十分向往...
美国加征关税 全球一片反对   美国白宫计划4月2日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的措施。这被认为是美国本届政府影响范围最广、冲...
美国“关税讹诈”破坏世界经济稳...   美国利用关税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讹诈,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面对美国人为制造的...
特朗普关税乱拳开打 为何美国自...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措施。此外,特朗普当日...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正...   新华社华盛顿4月3日电(记者熊茂伶)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宣布的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3日正...
缅甸强震后已发生63次余震   新华社缅甸曼德勒4月3日电(记者张东强)缅甸气象和水文局3日发布报告说,截至当地时间3日8时30...
缅甸强震已致3085人死亡   新华社快讯: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小组发布消息说,截至当地时间4月3日上午8时,缅甸强震已致...
华为、腾讯、招商局....大湾...   从“孔雀东南飞”到“百万英才汇南粤”  今天的广东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重视人才、渴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