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做完影像检查后
等待报告需要两三个小时
甚至第二天才能拿到报告
对此很多人感到疑惑
为什么报告上短短几行字
却需要花那么长时间?
实际上
出具一份完整的影像报告
并不是拍拍照片、敲击几下键盘那么简单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影像科检查及出报告的流程
一、图像编辑处理
一位患者做完一个部位的检查,影像科技师需要将扫描得到的 数百幅甚至上千幅图像,调节合适的黑白度、对比度,重建成厚层图像,再进行胶片的排版,然后发送到打印机上,患者才可以扫描取片条码得到自己的影像胶片。
部分特殊检查如 血管成像、灌注成像、三维重建、计算机体层成像等还需安排专门技师进行图像后处理,对病灶区域进行标注、测量,对机器扫描的二维断面图像重建出三维立体图像, 如心脏、血管、骨骼、神经等,这种特殊检查需要打印成彩色胶片便于更好观察病灶,因此患者等待胶片和结果的时间更久。
二、阅片初诊
影像科诊断医生写报告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看几眼就能完成一份报告,存在“异病同影,同病异影”,就是说不同的病有相同的影像,同样的病又有不同的影像。
阅片过程就像警察破案,和刑侦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往往需要结合病人的年龄、病史、工作环境、家族史、甚至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等…… 详细地了解清楚患者信息将更有利于影像科医生分析影像图像,从而做出可靠的诊断,所以有时患者会接到影像科医生的来电,询问具体病史。
影像科诊断医生要将这成百上千幅图像反复浏览,仔细查看每一个器官、每一个部位,从中发现可疑之处,并对病灶进行描述、测量,对可能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从断面图像形成整体立体图像的概念,最后给出有无疾病、疾病范围、疾病分期的诊断结论。
三、急诊口头汇报
有些患者做完检查后病症很严重,如脑出血、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或气胸等, 影像科医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临床开嘱医生,及时告知该患者的危急情况,供临床医师及时处理,随后在半小时内紧急书写影像报告并优先审核发出。
对某些急、重、危患者的检查,或者在普通检查中发现有危及生命的病情,需要(临床)医生立即处理时, 影像科医生会在第一时间将初步诊断口头报告给临床医生或通知家属;随后在半小时内优先书写以及审核好该危急报告发出。
而对于绝大多数检查患者一般都会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检查报告;一些疑难病例需要科室集体会诊的,会延迟出报告。
四、报告审核
为提高影像诊断报告的准确性,对初级报告的审核显得相当重要。一般医院都由高年资的医师担任审核工作。通过上级医生的再次阅读、比对、修改等过程,最后生成正式报告,才算完成一个病例的诊断过程。但CT、 MR检查报告,因所涉及的检查过程比较复杂,图像数量较多,出诊断报告所需时间相对较长。
目前,一般医院急诊CT 半小时内出具报告,门诊CT检查2小时内取报告,住院CT 24小时内出具报告,这样的时间安排更有利于患者获取到更准确的影像报告。
患者对医疗程序和各科室医生的理解与尊重
是提高诊治质量的必要组成部分
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前提
所以
请给诊断医生一点时间
为您的健康多一点保证
加星标
第一时间看健康资讯
供稿丨医学影像科
编辑丨赵影思
校对丨严佳营
顾问丨任小军
审核丨 张丽姝
上一篇:“净身出户”就可以逃避债务吗?
下一篇:今年“双十一”各大平台怎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