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盲”去“看”海、“铁涛微课堂”、广东省首支由港澳台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全省率先探索校地共建“中医理疗+心理辅导”模式……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暑期实践,会迸发出哪些火花?
9月20日,“广州中医药大学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成果图片展”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幕。几十个展板和队伍代表的现场解说,生动地展示了中医药院校学生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时,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意和惠及民众的贡献。
探索中医药产业创新
产业创新、心理自护、助力视障、探访非遗……此次社会实践主题丰富。
不少学生实践团队从产业创新的高度开展帮扶行动,用新技术、新方法激发岭南特色中医药产业活力,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比如南药飘乡团队专注于南药种子种苗培育和GAP共性技术研发,协助地方累计完成种苗繁育千万株,带动3万多农户增收;春砂行者团队连续多年聚焦阳春砂专项研究,在阳春市带动农户扩种面积 3万多亩,增收2.9亿元。学校还通过“高校+需求地”的模式,在全省率先探索校地共建佛冈12355心理健康中医理疗研究中心工作,以学生实践团队为基础,进一步推进“中医理疗+心理辅导”的青少年心理自护新模式。
如何发挥医工结合的专业优势,探索“互联网+教育/医疗/文化”的服务模式?脊安童梦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可穿戴式脊柱弯曲度监测系统“青脊护”,为居民提供免费的脊柱检测服务;智启药缘团队走进小学课堂,利用其自主研发的“基于三维全景和智能检索的药用植物学习平台”,带领当地儿童走进现代科技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神奇世界。
中医药文化深入基层
为了发挥中医药院校特色与优势,同学们深入社区一线。遇“践”青春队在茂名市爱心残疾人培训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授课活动期间帮“盲”去“看”海,带着视障学生到海边感受阳光沙滩海浪。
携花寻凤志愿服务队作为广东省首支由港澳台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在清远佛冈水头镇为民众提供中医健康服务,提升港澳台学生的身份认同感,更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港澳台学生的青春活力。
红色文化宣讲、非遗传承也是广中医学子社会实践的一大重点内容,比如铁杆中医红色传承团队致力于传播中医红色故事,创新“铁涛微课堂”;岐黄星火实践团代表学校首次入选“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在井冈山上了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还有多个实践团队抓住“非遗”“文旅”等热门关键词展开实践活动,探访、调研多地非遗项目,其中对潮阳英歌舞的调研和传承实践更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
136支服务队深入基层一线
据悉,广州中医药大学今年共组建了136支服务团队,其中成功结对91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全校2488名师生参与,包括39位教授在内的203位指导教师带着同学们走遍广东、浙江、青海、四川、广西、内蒙古等14个省市自治区。
在图片展启动仪式上,学校党委副书记邱亚洪勉励同学们继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投身乡村振兴、投身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以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为原则,以县镇村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把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
文|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廖晓键 张正茂
图|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