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伯恩斯认为,俄罗斯2022年秋天在乌克兰战场上使用核武器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尽管他说西方不应被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威胁吓倒。报道称,在《金融时报·周末杂志》活动上,伯恩斯在与英国情报部门负责人理查德·穆尔的一次对话中说:“我们都不应草率对待局势升级的风险。”据伯恩斯回忆,在美国总统拜登的命令下,他2022年底曾会见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局长谢尔盖·纳雷什金,重申核升级的“后果”。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进攻以来,美国向基辅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但这些援助长期以来都存在限制条款,一部分与所提供的装备类型有关,例如美国一度拒绝援助远程导弹和战斗机。另一部分则涉及美国武器的使用方式。华盛顿设计了许多措施来限制乌克兰打击俄罗斯大后方的能力,担心这种纵深攻击将导致局势过度升级。这一立场始终存在争议。乌克兰官员和外部批评人士认为,拜登政府夸大了俄罗斯升级局势的风险。
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表示,俄方将对西方在俄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采取的一系列升级措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俄核学说进行修改。就此,佩斯科夫4日表示,俄罗斯更新核学说是当前议程和国家事务的要求,而这些议程和国家事务是西方国家行动的结果。这些行动包括拒绝与俄罗斯对话、继续实施攻击俄罗斯利益和安全的政策以及挑动俄乌冲突长期化。俄核学说更新目标是明确核武器的威慑作用。
俄乌冲突的硝烟尚未散尽,俄罗斯修改核武器使用原则的消息,再次将“核威胁”推上了风口浪尖。世界,又一次被核阴云笼罩。俄罗斯为什么要在这时修改核政策?答案或许可以从“中国劝不住”这四个字中窥见一斑。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呼吁和平谈判,反对任何形式的核威胁。面对西方的制裁和军事援助,深陷战争泥潭的俄罗斯,似乎铁了心要将核威慑进行到底。
俄罗斯核政策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幅下降,而庞大的核武库成为其与西方国家博弈的重要筹码。为了最大化发挥核武器的威慑作用,俄罗斯先后放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强调了"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原则。2020年,俄罗斯签署新版核威慑政策,明确在面临敌人发动核攻击或对国家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时,可以使用核武器。此后,俄罗斯更是多次表示可能会修改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中的"最低使用条件"。
俄罗斯核学说的更新,在国际社会引发了轩然大波,西方国家纷纷对俄罗斯的举动表示担忧,并指责俄罗斯是在进行“核讹诈”,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开始渲染“俄罗斯威胁论”,试图借此挑动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恐惧和敌意。俄罗斯方面则对西方的指责嗤之以鼻,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俄罗斯的核学说是(纯粹防御性)的,其目的不是为了威胁任何国家,而是为了维护俄罗斯自身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恩怨,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当时,苏联领导的华约组织,与美国领导的北约组织,在欧洲大陆上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对峙,核武器,成为了双方手中最具威慑力的筹码。冷战结束后,北约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解散,反而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从波罗的海沿岸,到巴尔干半岛,再到黑海之滨,一个个曾经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加入了北约的怀抱。对于俄罗斯来说,北约的东扩,无疑是对其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
俄罗斯修改核政策,可能会导致全球核扩散风险加大。一旦核对抗持续升级,不仅会使俄美两国频繁亮出"核拳头",还可能导致其他国家效仿,进行核试验甚至威胁使用核武器。这无疑会给世界带来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因此,国际社会应该以更加理性和冷静的态度,促进俄美两国恢复战略互信,共同遏制核军备竞赛,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只有通过对话协商,才能避免俄罗斯真的走上"核开关"的不归路,防止人类再次面临核灾难的阴影。
美俄之间的核对抗,早已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两国在核领域的频繁动作,战略平衡的天平似乎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美国退出多项核军控条约,加速提升核战力水平,而俄罗斯则以发展新型战略核力量作为回应。俄乌冲突更是成为这场核对抗的催化剂,使得双方的战略互信降至冰点。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不得不思考:核军控体系的崩溃,是否意味着全球核扩散风险的加剧?而美俄之间的核对抗,又将如何影响全球战略安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