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如美棠的故事,如今听起来依旧宛如童话。
一见钟情,一生眷恋,分别二十多年,日日不见却日日思念。
饶平如87岁时,他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妻子毛美棠去世。那之后的半年,平如无以排遣,每日睡前醒后,都是难过,只好流连旧地,聊以安慰。后来他一笔一笔,从童年开始,画下了他俩的故事,就这样构建、存留下了20世纪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记忆,也刻画了飘摇风雨中,中国人美好的精神世界。
平如画作
这些画册后来集结成一本红色小书《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但也有人问,“后来他们怎么样了?”
分散二十多年的艰辛流离,在故事中并不多言。然而,在一家人分隔三地的往来书信里,那些细密的字里行间,却无声地诉说着思念与牵挂。
1958年,平如被送去安徽劳教,自此以后,至1979年平反回家,这个家庭经历了20 多年的分离。当时,最大的孩子才9岁,最小的不到2岁,家中还有年老多病的岳母。美棠这一年才33岁,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和老母亲留在上海。家里全靠美棠一个人。
搬水泥、装订晒图纸、扫浴室、搬煤球、在旅馆做援工,她全干过。曾经倚窗抹口红的娇憨少女变成了要操心一家人吃饭的中年妇人。一个月 16 元收入,要养七口人,那些年美棠渐渐卖光了她的嫁妆。
年少谈恋爱时,平如和美棠都衣食无忧,怎知后来要面临那样长久的分离。那时美棠对平如讲,只愿两人在乡间找一处僻静地方,布衣蔬食以为乐。然而这些年来他们没有过上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却跌进了一睁开眼就一百件忧心事的哀乐中年。
书中插图-美棠信件
在这分离的 20 多年,饶平如只能每年春节回家探亲一次。不久,家中年长的孩子们也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江西下乡。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唯一连接他们亲情的,是一封封往来两地的家书。上学、分配、住房……在通讯不便的年代,他们在信里互相汇报生活近况,通报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对方出谋划策,家书支撑他们度过了三地分散的艰难时期。
饶平如先生生前细细整理了毕生书信、绘画、相片,整整四十多个相册,按序号收纳于家中顶天立地的一排书柜中。当年的书信大多已经散失,平如写给美棠的没有保存下来,保存较为完整的,是1973年至1979年间美棠和孩子们写给平如的家书。其中与孩子们通信这五册通信录,便是《美棠来信:我们一家人》的素材来源。
《美棠来信:我们一家人》书影
饶家三子乐曾说,“我们永远没有不愉快……过去的事情讲不完,翻来覆去讲也不嫌烦。”在这些书信和记忆的碎片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家庭在动荡岁月中的坚韧与温情。而1970年代与无数个城市家庭息息相关的大事,都可在这家人的通信中找到线索。
平如美棠一家人的故事,不仅是他们个人的传奇,也是那个时代无数中国家庭的缩影。
-
原文选摘
1975年4月11日
平如:
……
我今天开始在小组上班了,三个月合同满了,74届艺徒进去了,所以我们也就回来了。
毛头老师昨天又来过,还是老一套。我不在家,可能会去信你厂里,做你的思想工作,我会讲你做不了主。
国宾去后未来过信,倒是陈佩芝来过一信,告诉近况,并说国宾已推选为副场长,今后上调比较讨厌。我也未回过信,恐怕不便。
小红上班远了,她每天走一段路花5分钱,车钱来去1角,节约1角,给你刻了一个牛角图章,下次和书一块托带给你。
希曾仍每天吃牛奶,吃营养有规律点,这些时日病假倒没有。
我们好,勿念。因你家信一直写得勤,所以久未收到信,我就着急。你一人在外,万一生病怎么办?所以不放心。以前朱师傅在一块儿又好点,彼此可照顾。像这次久未接到信,假使朱师傅在一块儿,我早叫希曾让小琴去信问问朱师傅就行了,电报也不会打了。
你自己当心身体,并去问问28日信怎么会遗失,钱至今未收到,何故。
余再叙。
祝好!
美棠
4月11日
书中插图-电报
1979年10月14日早
平如:
前天和昨天连收到你两封长信,知悉一切。在10日和11日我和毛头都有信给你,想必你现在都收到了,也一定向王科员去讲决定了吧!我今天再向你说明一些事,免得你再去胡思乱想了。
至于收到信大家一呆,是因为我第一次和毛头去科技找张X X没找到,另外一人接见我们,那副不愿和我们多谈的样子,我们希望你回上海复职的心冷了一截。我谈到你的事在56年作过结论,他讲,作过结论,但以后你又交代了些问题。从那以后我也想不能就算了,好在你退休也可回上海,同时张 X X春节期间对你说的你回来可以来工作的话,我也认为随着形势的变化,不大可能兑现了。再者以前派出所到我们家来谈到我给统战部写信一事,又谈到你回来没工作怎么办,由于这一系列的情况,我们收到你的信一呆,认为你所想的和事实不大符合,万一退职回来没有工作怎么办?所以第二天马上去找张 X X,他虽讲不可能复职,但他讲可作为编外人员来工作,并说你是老同事,他也很欢迎。我们听了已经很满意了,我认为我们的困难只是目前短期的,只要你做编外人员,几年中等孩子们都男婚女嫁了,我们就好了。即使你做不动了,对于你一个人口,吃饭问题总还是不大的。我退休只有29.25元。所以我也马上给了你回信,告诉情况,并叫你回来买鸡等。同时我高兴得到处告诉别人你就要回来了,这次我退休,糖也是买的高级的。关于孩子们的牢骚话,也不是你退职了他们发牢骚,而是他们平时有讲。 我讲你耳不听心不烦,是因为我听了他们的话心里很难过,但我的难过并不是怪他们,而是因为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和别人的孩子同样愉快和幸福,所以讲你是耳不听心不烦,否则也会和我一样感到难过的。再讲到20年前你交代的几句话,当时我看到了你的稿纸就感到不妥,但没想到为这几句话,会引起这么大的事。在你去的那天晚上,派出所的人通知我送东西给你,我问他们到底为什么事,他讲你有不老实的地方,我就知道是为了交代了那几句话的原因。第一次去科技,那人也讲你作过结论后,又交代了一些问题,但20年来我从来不对你提这件事,是怕你听了懊恼和不愉快。只要某件事会叫你不愉快,我总尽量不讲和少讲。因为我们对你退职回来丝毫没有不愉快,所以收到你退职的信,我就气得要命,就将20年不愿提的事也讲了出来。我甚至在孩子们面前发脾气,从此我不给你写信了,回不回来也随你便。还有叫希曾打电报,也不是如你所想是什么表态(因我们根本没这种不愿你退职的想法,也没想到你误会了我们),只是以为你向王科员讲了我不同意你退职,现在又要去收回,那么只好叫希曾写信讲我和姆妈都生病了,考虑后家中还是认为你退职回来好,我在4号信中叫你请假回来。至于后来又加一封电报,是小红讲的 :“爸爸这人拎不清楚,还是打个电报去快点,否则在这两天中,他还不知道要想出一些什么对王科员去讲了。”所以后来又加一个电报。
所以你以后来信不要再绕不清楚,我给绕得头也疼死了。老宋讲《大众医学》要人,你尽快办好手续回来吧。
你所讲的退职优缺点,我不去考虑。希曾也讲过这只好碰运气,如同你讲做十年了,我们家的孩子也都要成家了,现在的困难主要是他们未成家,而上海人要讲条件,虽也有好的女孩子,但不一定就能给你找到。社会如此,我们也没办法。我也想过,能编外转编内是再好不过,万一不能,等孩子成家了,我们责任也没有,那时你也能积点钱,孩子贴补少的话自己也可有点贴补。
好,不写了,我也写得够多了。虽还有许多话要讲,但还是回来再讲吧!因我现在脑子不好,多看书、多写字和多用脑子,我头就难过,你走后我还是老样子(恢复到没发病时的样子),头重,虽不昏也不舒服,退休了反不如工作时好。也许是不习惯,在小组坐八小时,和青年们谈谈倒有时精神愉快点。回到家里,买菜烧饭,洗衣服,一天不停。尤其是烧饭,我闻到煤气喉咙就不舒服,这两天喉咙疼,右耳也疼,听觉也不灵敏,孩子们对我说话轻点我都听不清。这两天我吃过午饭就睡一觉,但一睡下去醒来又是三点多了,马上又要烧晚饭了,别的事一点都做不出。好,再谈吧!
祝好!
美棠
10月14日早
你自己对王科员讲决定退职,家中已决定了。我不想再写信了,我有这样一个感觉, 你不回来之前我倒没什么,总想三年后总可回来的。但一知你可回来了,又决定回来了,又恨不得你马上就到。我想你也是一样。既知可回来了,再要叫你等三年,这日子可多长啊!毛头是每天都盼望你回,每当你来信,孩子都抢着先看。
信未发,小林忽然来了,问你回来没有,前几天还有一信给你,我忘了,今附上给你。
又及
-
相关图书
《美棠来信:我们一家人》 毛美棠等 著,饶平如 编
1973年至1979年,饶平如下放安徽,毛美棠留在上海照顾家庭。不久,家中年长的孩子们也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江西下乡。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唯一连接他们亲情的,是一封封往来两地的家书。本书收录了饶平如在1973年到1979年之间收到的来自妻子美棠和孩子的71封家书。在通讯不便的年代,一封封家书里,他们互相汇报生活近况,通报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对方出谋划策,家书支撑他们度过了三地分散的艰难时期,也是那个年代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生活的真实侧写。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饶平如 著
“海并不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要深。”
这是饶平如一生的故事。
饶平如87岁时,他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妻子毛美棠去世。他们一生坎坷,曾被命运长久分离,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定的居所,但是老病相催,美棠身患重病渐渐失去记忆,在平如的悉心照料下还是先走一步。
那之后的半年,平如无以排遣,每日睡前醒后,都是难过,只好流连旧地,聊以安慰。后来他一笔一笔,画下了他俩的故事,构建和存留下20世纪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记忆,也刻画了飘摇风雨中,中国人美好的精神世界。
《平生记》 饶平如 著
《平生记》是饶平如的遗稿,可以说是他的自传,记录了他的一生。
童年时代、戎马生涯、公私合营、下乡见闻、在土方队制造木牛流马、晚年奇遇……作者以平和细致的笔调,铺展出一部从出生到死亡的个人史,时间跨越一个世纪。历史的风雨飘落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其间种种,构成了一代人不平凡的记忆。最终这一滴水又重新汇入时代的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