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海洋粮食”的磷虾是南极地区中最为常见的生物之一,自古以来就与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相互依存。
并且全球海洋中都能发现磷虾的身影,尤其是南极圈,其中的磷虾数量更是如海水一般数不胜数。
“海洋粮食”这一名称也并非对磷虾的食物属性上的调侃,而是磷虾确实是全球海洋中多个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另外,磷虾作为海洋粮食,自然有着出色的繁殖能力和个体数量,以至于即使每天有生物都在捕食磷虾,但是磷虾的种群数量依旧保持稳定。
磷虾之所以被称为海洋粮食并非仅仅是因为其在南极地区的种群数量更为庞大,与此同时,磷虾在全球海洋中的身影同样比比皆是。
根据科学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海域对磷虾数量的统计,结果显示,全球海洋中的磷虾数量甚至能够达到100亿吨,足足是全球粮食总量的四倍。
而磷虾的食物来源也非常丰富,主要生活在海洋表层,主要以各种浮游动植物、植物碎屑等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
很显然,磷虾并不是海洋食物链的最顶端生物,而是处于底端食物链的生物。
也正是因为磷虾处于最底端食物链,所以相对于其他海洋生物,它们能够比其他生物更快的将能量获取进行转化。
这使得磷虾的能量获取效率极高,对于它们来说,食物的获取难度要远远低于许多食物链高端的生物。
磷虾的繁殖能力同样很强,尤其是在繁殖季节,一只雌虾能够产出6000到10000枚卵,甚至在理想的情况下,一个月内,孵化出来的数量有可能暴增数倍。
磷虾这种强大的繁殖能力为它们的种群数量保驾护航。
众所周知,海洋中的捕食性生物数量极多,其中不乏非常强大的巨兽,比如蓝鲸、海豚等,这些海洋中的巨无霸们都是以磷虾为主食。
由于磷虾数量非常庞大,它们的身体又十分细小,从而使得它们作为食物链中底端的生物能够被更快的转化为能量。
这些海洋中的巨型生物每天都能吃掉数十吨的磷虾,甚至每年都有超过两亿吨的磷虾被捕食。
然而这些巨大的捕食压力并没有导致磷虾种群数量的减少。
在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磷虾的种群数量如此庞大首先是因为其拥有巨大的种群基数,数量多自然被捕食的概率低,物竞天择存活率高,物种数量自然能够繁衍。
虽然在捕食性生物的威逼下磷虾种群数量面临巨大的威胁,但是磷虾的繁殖能力更强。
并且在捕食性生物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它们的食物来源也将会受到影响。
如果这些捕食性生物将食物都捕食完毕,那么它们也必将面临更严重的生存危机。
磷虾的食物来源丰富,无论是体型巨大还是体型细小的海洋生物,都有可能成为磷虾的猎物。
因此,磷虾数量的减少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失衡。
磷虾对于南极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磷虾在南极生态环境中的角色将会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环境。
其次,磷虾的繁殖速率非常快,一只雌虾能够同时产出6000到10000枚卵,孵化周期又非常短,也就是说理想情况下,一个月之内,数量就能够达到数倍的增长。
繁殖这种效率在整个海洋生物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虽然在捕食者的威逼下,磷虾成为了捕食的对象,但是因为捕食者体型较大的原因,它们在捕食时的活动位置非常局限。
通常情况下,捕食性生物都行动于海洋的表层。
磷虾同样生活在海洋的表层,但是为了繁殖,磷虾同样进行着深海孵化活动。
磷虾的孵化主要是在深海中进行的,在孵化之后,雏虾会一起向海面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后再沉入深海。
如此循环往复,能够减少雏虾孵化时被捕食者捕食的几率。
同时,磷虾在捕食时都会群体活动,这样一来,也能够减少个体被捕食的几率。
磷虾数量多种群基数庞大以及繁殖数量多繁殖周期短的原因,能够使磷虾数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种群数量增大数倍。
并且在捕食时的群体活动将一定程度上降低遭到捕食的几率,降低志同道合个体的几率也是磷虾避免被捕食的有效方法。
如果磷虾数量相对较少,那就意味着同样捕食时的食物数量也会很少。
这样一来,捕食者将会耗费更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食物,这样一来捕食者在捕食行为上的效率将会降低,对捕食性生物来说并不划算。
正是因为磷虾处在食物链底端的原因,它们的能量获取效率非常高。
从磷虾的行为和习性来看,磷虾能够获取的能量已经非常高了,在这种情况下磷虾并没有再追求更大的能量获取。
磷虾的食物获取途径主要是浮游生物和植物碎屑等,对磷虾来说,这些食物的获取方式已经非常便利。
磷虾用身体过滤食物颗粒的方式就能够完成能量获取。
磷虾处于生物链底端的原因使其极易获取能量并在短时间内进行转化。
磷虾的这些生存行为和策略使它们在海洋中庞大种群数量得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