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20世纪是美国的,21世纪是中国的。但,现在呢?
美国最大的对手是自己,正如我们最大的对手也是自己;压垮美国的只能是美国自己,压垮我们的,也只能是我们自己。
20世纪的美国的确足够强,但差一点,美国就被自己压垮了。
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就职后不久发表的演说中说道:“现在的孩子成年时,将是历史上第一个生活水平低于自己父辈的世代。”
克林顿说这番话,是想激发美国人的危机感,进而表达自己的经济发展长期战略,这可能是美国20世纪最危机的时刻。
时间来到21世纪,2001年,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2001年9月11日,美国的911事件;第二件是2001年12月11日,我国宣布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
前者导致美国深陷反恐危机,把重点从亚太放到了中东反恐上面,这给了我们数十年的喘息机会。
后者让我们成为WTO成员国,踏着全球化的东风,我们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到今天已经可以生产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工业制成品。
在加入WTO不到十年,我们就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了全球GDP第二的经济体。
一时间,关于中国经济奇迹的说法充斥世界各地,全球所有的投资目光和新兴经济体的中心,都在中国,也就有了20世纪是美国的,21世纪是中国的这一说法。
但在2024年的今天,21世纪走过了五分之一个时间点之后,我们却陷入到了日本90年代相似的地步,怀疑和自我怀疑迫使我们不断反思,21世纪的今天,还属于我们吗?
从世界经济增长奇迹到陷入人口老龄化和债务问题,一切看起来都匪夷所思,但又有迹可循。
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充斥着大江南北,大量的年轻人开始梦想着在大学毕业后踏入创业市场,做PPT、拉投资、开公司、然后实现财务自由。
尽管其中有许多人损失了毕生积蓄,但不得不说,2014年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确是一个充斥着美好向上拼搏努力奋斗的年代。
但十年后的今天,没人再提创业。
创业成了加盟商的生意。
十年前人人都曾寄希望成为下一个互联网巨头,实现财务自由;但十年后,人们开始躺平、抱怨、甚至不谈恋爱不结婚。
宏观经济似乎不曾改变,但个体对自己未来的乐观悲观与否,是在脸上看得到的。
过去,我只有在富士康、中小工厂看见过这样的面孔;年轻人死气沉沉,走在回宿舍的路上,亦或是去厂区的路上,他们几乎不会左顾右盼,要么低头看手机,要么和朋友小声聊天。
但今天,你去地铁上,在早高峰和晚高峰的CBD,几乎都能够看见这样的脸,他们死气沉沉,或疲惫不堪,仿佛进的不是写字楼,而是流水线一般的工厂。
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也许是2022年,也许是2008年,也许又是2018年。
它们分别对应着新冠病毒、次贷危机后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及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
这三个时间节点,在未来百年后的历史中,相信我,一定会考的,虽然我们已经看不到那一天了。
历史不是奇怪的轮回,但只要我一想到百年后的今天,有后人见证我曾见证的历史,不管他是以什么方式,我都会感到时空仿佛在这一刻,巧妙地连接了。
三个时间节点,让原本是属于我们独有的21世纪,的确变得不那么确定起来。
这其中最轻最轻的影响,反而还是房地产。
尽管房地产占到我国家庭资产中的七成,但房价暴跌,无非就是负债、还债的过程,哪怕有人失去了美好的房子,但只要生活质量没有大的问题,身体还健康,等到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那一天,我们依然有翻身的可能。
在我看来,房地产的影响至多十年、二十年,真正比房地产影响更深远的,可能是地方的债务、国际形势的变化。
在二十年前世纪之交的时候,美国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加入WTO,那还是中美蜜月期,从1980年到2010年,这三十年的蜜月期期间,我国年均GDP增长超过10%。
但现在,以欧美为首的国家集团,对我们的竞争意识正越来越高昂。
这个意识一旦确立起来,那可不是房地产问题十年二十年能比拟,它可能是以五十年甚至百年为单位的。
当然,离开的人也越来越多。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过去两年时间里,每年都有超过31万国人离开,比之前截止2019年的十年里,平均每年约19.1万人增加了62%。
这是一个可怕的增长趋势。
为什么这几年离开的人增长了62%?
更直观的理解,还是经济因素。
新冠病毒后,许多人都曾寄希望报复性消费来到,但现实并不如此。
从2020年到2024年,这四年国人存款的总额超过了此前十年的存款总额,且其中超过50%以上都是定期存款,社会对不消费的情绪就像瘟疫一样蔓延到每个人身上。
个体看似最优的决策,放在宏观上,堪比灾难。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当几乎所有人都采取消费降级的时候,企业营收下滑了,利润下降了,愿意招的人更少了,连带着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回家“啃老”的更多了。
由此,经济进入一个漫长却又阵痛的循环往复。
但这还不是全部。
如果说国际形势的变化是以五十年为大周期,欧美对我们的竞争战略不变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内部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有很多。
人口因素,算是首当其冲的。
它决定着我们在这一个百年里,变成怎样的社会乃至经济体。
按照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我国在本世纪末的人口将会降至10亿人以下,联合国预测的方案有三种,分别对应的是人口9亿、6亿、以及4亿左右。
按照最极端的4亿人口预测,届时我们的人口下降将超过10亿人,而印度到本世纪末的人口则会高达15亿人,毫无疑问,整个南方国家的国际重心和投资重心,将会不可避免朝着印度涌去,而不是我们。
21世纪的百年,我们要想抓在手里,就必须要避免陷入孤立主义的陷阱。
这个世界上发达国家依然为数不多,而欧美又是其中的重心,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以欧美为中心,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我们一旦在今天和欧美开展全方位的竞争,就势必面临欧美的围追堵截。
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我们都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
如果可以的话,分化当然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就是战国时期的策略,但这个办法今天来看,效果其实也并不明显。
面对欧美的围追堵截,我们所能够做的,只有提升自己的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但在一个全球化的国际秩序下,竞争是离不开合作的,不管是多么严重的竞争。
俄乌打到现在,粮食方面的合作依然也不可避免。
21世纪是否还属于我们,这个问题今天回答还为时尚早,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经过二十多年后,我们的确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阻力,这个阻力不仅仅有国内的债务、人口问题,还有国际上的地缘局势问题。
90年代的日本仅仅是处理一个,就已经焦头烂额;而今天的我们,还需要同时应对这两大难题。
前路艰险,但也正因如此,才能够体现出我们的与众不同和别具一格的特色道路。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上一篇:足球产业是怎么赚钱的?
下一篇:老男孩李樟煜:我的残奥生涯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