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权给美国带来的第四项好处,可能超越了许多人的想象:它使美国的国力难以被超越,尽管并非永不可能。图1表示的是以汇率口径计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经济体GDP与美国相比的相对大小。一个有趣的情况是:相对于美国经济规模的占比,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达到峰值43%,然后便开始走下坡路。日本在1995年达到峰值73%,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而一蹶不振。欧元区由于人口规模更大而且是一个货币区而非主权国家,所以在占比上曾经数次比肩美国,但是长期来看,它与美国经济的相对规模的中位数是在75%上下。2018年中国经济规模达到了美国的66%左右,即将超越欧元区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经贸、技术、人才等领域遭遇了美国的“狙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有很多轮“美国衰落论”流行于世,人们先后预测苏联、日本、欧盟的国力将会很快超越美国,最近的则是预测究竟哪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会超越美国。这些预测观点最终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关于中国的竞猜也没有意义,因为其背后的逻辑是将短期的趋势线性外推,而无视全球经济结构的作用力。以美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存在显而易见的中心—外围结构关系,其奇妙之处在于:这种结构本身会无形地挤压外围而独厚中心。从对战后七十年的经济史及其结构的思考中,笔者提炼出一个大胆的猜想:体系的结构性因素会导致外围国家几乎不能在质和量上超越中心,除非这个体系结构被人为地打破和重构。(苏联和日本的经济规模都曾经接近美国的一半左右,并在当时的某些产业或者某些技术领域能够同美国一较高下,但是此后都被拉开距离。欧元区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而是众多欧洲大陆国家的联合体,在经贸和货币上一体化,但是财政上又是分开的。其总人口规模又比美国大38%左右,在全球经济结构上处于准中心地位,即位势比美国要低一些,但是高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区域。从曲线上看,欧元区的经济规模曾凭借三次美元弱势周期而接近甚至略超过美国,但是波动的中枢位于美国经济规模的80%。在2008年以来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或者说数字经济时代)欧洲经济的竞争力明显落后于美国和东亚地区,到本书写作的2018年,欧元区经济规模回落到与中国一国差不多的水平。根据拙文《欧洲产业衰退的结构主义政治经济学》(刊于《世界政治与经济》2018年第8期)对欧洲人口和产业结构的研究,欧元区经济竞争力的长期前景恐怕难以乐观。)
图1 难以超越的美国经济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联合国数据库及日本内阁府公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