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个“聚”字,既说出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精髓要义,也讲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多士成大业,如果一个社会人才充裕,那么各种活力都将竞相迸发。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聚焦这个变量,浙江“新春第一会”释放了强烈信号: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以“大人才观”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大军。
那么,在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重磅会议上顶格推进人才工作,有何深意?如何让人才在浙江拼出热辣滚烫的人生?我们尝试解码“新春第一会”的用“人”之道。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纵观全国各省“新春第一会”,虽然聚焦主题各有侧重,但落子布局的指向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让硬道理生根发芽。其中,“人才”是会场内外的关键词。
比如,广东提出要视人才为珍宝;江苏向全省干部抛出问题:“丰富的创新人才,如何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上海提出为企业家营造“敢干、敢闯、敢投”的浓厚氛围……可以看出,各地为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阵仗不小。这背后谋的是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式”。
向历史深处回眸,每一次跨时代进步的取得,都是步履不停的结果,是群星闪耀的成果;凝望现实,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迎面而来,经济社会结构面临大洗牌。在这场抢占制高点、抢跑新赛道的比拼中,关键靠什么?底气在哪里?答案毋庸置疑,人才很关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三个“第一”中,人才是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有全球知名智库公司曾宣称,美国最大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其不断吸纳国际人才的全球人才竞争优势。归根结底,国家、区域的竞争,都是关于人才这一“关键变量”的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之所以能够从“小个子”成长为如今活力十足、勇立潮头的模样,关键就在于引育了一代又一代能创业、善创新、敢创造的人才队伍。他们各展其才、各尽其才,支撑浙江不断创造出“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发展奇迹。
2003年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才工作专题会议。此后,在“人才强省”的鲜明路标之下,浙江20年间人才增长超千万。龙年开春,浙江以“新春第一会”重磅论人才、专题谋人才,可见人才工作在浙江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分量,也足见浙江对念好“人才经”的一以贯之、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