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 ADHD孩子的父母加了我的微信后,就开始细数孩子身上的问题,例如“启动特别费劲,写的时候特别慢,还很容易走神,数学上计算题经常出错,让多练习几张口算题卡,他还哭给你看。语文学的也不好,写字难看,作文写不完。英语更糟糕,几个单词背一个小时都背不下来。情绪也不好,动不动就生气…”听了家长的话,就让人感觉这孩子一无是处,一身毛病。
抱怨一通之后,家长的情绪可能会缓解许多,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件事就结束了,我还是希望家长们发完牢骚后,能去想想怎么做才能够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建立好行为。
其实我有时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对着孩子或者他爸爸抱怨一通,通常是埋怨作业写得不好,语文的练字写得不工整、数学的计算错误率太高、英语的阅读没做完...
写这篇文章,也是督促自己再次学习行为管理方法,而不是遇到问题仅抱怨了事。
正如开头那位家长所讲的一样,ADHD孩子身上的问题行为,通常不是一两个,而是同时存在多个问题,那我们要怎么解决呢?
如果你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个问题都要管,孩子写作业时,又要注意字迹工整,又要保证速度,还要提高正确率,还要注意坐姿、拿笔姿势,还不能分心,等等,最终可能哪个都没有解决掉。
这也就像打地鼠游戏,每个冒出头的地鼠敲一下,地鼠是钻进去了,但是后面还会出来,类似于解决不到位,孩子的问题行为还是层出不穷。
我们应该抓住出头的地鼠狠狠敲,敲的让它出不来,才能逐个击破。这就如同孩子的问题行为一个一个被解决掉。
所以这就提出了第一点要求:一段时间内,只确定1-2个目标行为,作为要解决的问题,其他问题暂时放一放。
有的家长说,“他的问题行为太多了,我不知道把哪个确定为目标行为怎么办?”
那就要先给孩子身上的问题“分分类”了,有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例如情绪问题,孩子动不动就生气哭闹;有的问题是可以放一放的,例如比起不写作业,孩子拿笔姿势不正确就是小问题。
“三三三问题分类法”
①难以解决:暂时或长期难以改变,本身难以把握的事情(例如对学习没有上进心);
②不是问题:可能都不是问题,别的孩子也都会有的问题(例如拿笔姿势不正确);
③务必解决:当下迫切需要改变、务必处理的事情,并且有一定成功概率。(例如情绪困扰、家庭亲子冲突、网络游戏成瘾、排斥写作业等)
当我们把孩子身上的问题进行分类后,会发现“务必解决”的问题更适合作为当下要解决的目标行为。但是有的孩子身上,当下务必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又不止一个,怎么办呢?
此时再用这条准则进行筛选一一情绪>家庭冲突>学习>注意力>成瘾行为。
例如,在我家,孩子基本没有情绪问题,也不存在家庭冲突,但是有学习问题和注意力问题,那么就可以把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列为目标行为。
有了明确的目标行为之后,接下来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
1、目标要明确,能够精确考察。
例如“抓紧时间写作业”就不是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上午9点-12点之间完成语文XXX3项作业、数学XXX3项作业”就是一个明确的目标任务。
2、目标要现实,符合实际情况。
例如我儿子完成一天之内的全部作业,大概4小时,实际上中间有浪费时间的情况,那么可以设定完成目标为3小时40分钟,这是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目标。
虽然同样的作业量,普通孩子可能2小时就完成了,但“2小时完成当日全部作业”,则不能作为我儿子的目标,因为这个规定对他来说“超纲”了。
最合适的目标,应该是孩子踮踮脚就能达到的。平时4小时能完成的作业任务,努力努力,提前20分钟完成,每次进步一点点,“日积跬步以行千里”。
再比如,孩子容易生气发脾气,我们可以记录下一天内他出现情绪问题的次数,如果是10次,那么就鼓励孩子生气发脾气的次数不超过8次。
3、目标是可调整的。
如果说我们制定的目标,孩子几乎每天都做不到,或者每天都能轻松完成时,那这个目标就需要重新调整了。这个也很好理解,就不举例子了。
4、目标必须是正向描述的。
设置的目标内容尽量是“去做XXX”,而不是“不做XXX”。例如,“不要去水边”可以换成“远离水边”,“不要写字潦草”换成“保持书写工整”……
其实,就是换个说法而已。纠正孩子错误行为,最主要的办法不是制止,而是养成与之相对的好行为。
5、目标列好后,父母要做好监管。
写到这里,我最近也没做到这一条。白天布置孩子写的英语作业,有时候懒得检查,这样是不对的。
因为,所有的目标行为都必须是父母大部分时间能监控到的,例如制订了“口算题卡50道控制在错5道以内”的目标,当孩子完成后,我们还要检查完成情况,否则,只有目标没有考核,这个目标就形同虚设了。
最后,我啰哩啰嗦写了这么多,希望你再抱怨完孩子的问题之后,能静下心来想想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