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考古口述史?
创始人
2024-08-10 12:35:11
0

希望大家能在阅读中受益!

本期考古口述史

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0 1

文物、博物馆或考古工作者的个体生命叙事

0 2

文物、博物馆或考古单位的发展历程叙事

0 3

文物、博物馆或考古工作的人才培养 叙事

0 4

围绕某个历史遗迹、遗物、遗址、文化的口述,主要针对其考古发掘、保护、修复、遗产管理者,乃至高校学者,文史爱好者、艺术设计者、附近的居民、游客、景区售票员等

考古口述史书目推荐

Oral History of Archaeology

按出版时间排序

手铲释天书

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

01

张立东,任飞 编著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出版年:2001年版、2024年版

作者简介

张立东,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二里头夏文化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及其与历史学、美术史、文献学、思想史等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著有《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等。

内容简介

手铲,是考古工作者最基本的专业工具。正是通过它,跋涉于乡村田野的考古人寻找着与祖先对话的契机,缀全着历史可能出现的缺环,修正着后人对前人的认识,解读着天书般的人类文化遗存。

《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全2册)通过访谈,记录几代专注于夏文化探索与研究的学者求证夏王朝的思想、路径与成就,总体反映了迄今为止夏文化研究的历史、成果及共识。可以这样说,夏文化研究在立场、材料、方法等诸多方面,真正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 I》访谈对象为24位出生于20—4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他们分别是安金槐、黄石林、邹衡、张彦煌、许顺湛、赵芝荃、张光直、李学勤、李民、方酉生、王克林、殷玮璋、郑杰祥、李伯谦 、李经汉 、杨育彬、高天麟 、高炜、李先登、陈旭、方孝廉、徐殿魁、郑光、饭岛武次。通过他们对夏文化相关问题的解答,中国夏文化考古的学术史跃然纸上。本书首版于20年前,无论是编写体例,还是内容涉及均有发凡起例之功,一直备受考古学界推崇。本次修订,原貌呈现当时的学界状态,保持学术观点的原真性,体现夏文化探索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手铲释天书Ⅰ——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受访者照片(制作:杨勐)

《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 II》对18位出生于30—6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进行了访谈,他们分别是李伯谦、刘绪、张松林、董琦、宋豫秦、郭引强、王巍、方燕明、李维明、杜金鹏、王震中、孙华、袁广阔、许宏、张国硕、秦照芬、方辉、赵春青。访谈主要集中于他们探索夏文化的具体过程,弥补一般发掘报告、研究著作的不足。用考古学方法探索夏文化,目的是以科学发掘的实物史料为基础,印证文献记载,证明夏王朝的存在,复原夏代社会面貌。

为考古修史,为学者立传。本套书“记录了夏文化探索的学术史和学者的心路历程,让夏王朝的踪迹逐渐清晰,对认识中国文明历史的关键阶段和中华文明核心基因具有重要意义”(侯卫东)。

似手铲之于考古,本套书是窥探考古学这片神秘土地的窗口,用夏文化探索中的“人”的故事,搭建大众与考古学者相互沟通的桥梁。

石璋如先生

访问记录/口述历史

02

石璋如 口述

陈存恭、陈仲玉、任育德 访问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版年:2002年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

作者简介

石璋如先生(1902-2006)是我国第一代著名考古学家,“殷墟十兄弟”中排行第二,人称“石老二”。

石先生(1902年生于河南省偃师县,民国十七年进入河南大学史学系,1931年(毕业前一年)即奉学校选派参加殷墟第四次发掘,自此迄今七十一年间专心致志于考古工作。先生于1932年,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生,1934年应史语所聘任助理员,1940年升副研究员,1949年升研究员,其后获终身聘用,年届102高龄,仍每日到研究室工作,兢兢业业,不稍懈怠。

先生著作等身,专书18本,论文一百余篇(见附录),对殷代建筑物墓址有关墓葬群灰坑等翔实报告,对中国古建筑之研究能发前人所未发,并曾于河南、陕西、甘肃等地从事新石器时代之考古调查发掘,迁台后对台湾古代文化遗址之发掘亦颇有收获,于1978年荣膺中央研究院院士。

先生于1998年10月至2000年6月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53次,畅谈平生经历及学术生涯,先生精神矍铄,记忆力非常人所能及,可谓老而弥健,成稿36万言,诚为先生个人及史语所珍贵纪录。

陈存恭,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院。

陈仲玉,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任育德,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内容简介

《石璋如先生口述历史》是百岁考古学家石璋如先生接受“中研院”近史所口述历史组五十三次访谈的文字记录,实际上相当于他的自传。作为“考古十兄弟”的一员,石璋如缕述了自己参与殷墟发掘、西北史地调查、接收中研院、播迁台湾等重大事件的经过,对史语所同仁在长沙、昆明、李庄时期的生活情形也有详细描述,为今人了解民国史事增添了丰富素材。该书对石璋如生平的叙述已经很详尽,但也有一些重要细节没有提及,比如在1980年代,石璋如曾有过离开台湾回大陆定居的设想。

记忆

北大考古口述史(一)

03

赵辉主编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

作者简介

赵辉,北京大学教授,现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兼任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北京大学1983年历史学学士,1986年历史学硕士,新石器考古专家。主要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在考古学文化、史前社会、田野考古学技术领域有专门的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重大课题“聚落演变与早期文明”、科技部重点研究课题“中化文明探源过程之预研究•豫西晋南地区龙山至二里头时期考古学文化的谱系与分期”、中日合作“良渚文化植物考古学研究”等项目。发表研究论文、学术译文、田野考古报告40余篇部。

内容简介

“北大考古90年、考古专业60年”院庆之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制定了一份北大考古口述史编写计划,对北大历年的考古师生进行大规模、不设题目、不限时间的访谈,请他们把自己记忆中的北大考古描述出来,把他们人生与北大考古千丝万缕的关系梳理出来,把他们对北大考古的评价与期望贡献出来。

书中受访者为北大考古专业49至52级学生。这段时间不但是中国考古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更是中国最早的高校考古文博专业教育起步时期。世事变迁,当年的学生变为今天的先生,他们来自考古文博事业的各个领域,著作等身、功勋卓著,他们都曾是中国考古事业的中坚力量,很多至今也活跃在学术界。

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提问直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下人们的猎奇心理。比如类似采访赵芝荃先生时发掘二里头一号基址的相关历史的时候,采访者直接提问“郑光这个人好相处吗”之类的话,书中比比皆是。至今所谓采访、访谈稿都会主动回避这种看起来很可能会引起个人纠纷的问题,譬如赵芝荃先生直接回答说郑光先生“这个人很不好惹,也好斗,也很自私”。这样问题就会趋于复杂,实际上这种个人恩怨对于学术史的研究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我们认为学术史的研究是从学术的观点出发,而非学者成长史。诚然,学者的成长经历和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整体观察某一相关学术问题或学科背景有很大的辅助,但仍然是属于从属性质的,学术史研究所围绕的核心是学术本身,而不是将其最终研究成学者八卦“史”,那样的话实际上是学术的倒退。比如采访赵芝荃先生的文中采访者提问“杜金鹏之前二室的主任是谁”之类的问题,文中也有不少,很多材料并不需要采访来完成,因为这些都是有案可查,并非史无稽考。更有甚者采访者中对某一个学者感兴趣,会向不同的受访者发出相关询问,譬如林寿晋。如果一定要用什么原因导致本书的口述史变成了八卦史,那只能说考古学学者很大一部分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八卦”精神。

把本书推荐给那些想要了解中国考古事业过去、现状和将来的年轻人,同时本书也有助于了解1949年前后的历史面貌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学习、追求和理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高蒙河教授

叩访远古的村庄

石兴邦口述考古

04

石兴邦 口述;关中牛 编著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

作者简介

石兴邦,中国当代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世界名人录》。负责发掘西安半坡遗址、山西下川旧石器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主持陕西关中地区和长江三峡地区考古调查,开展秦俑一号坑、秦陵和乾陵的勘探研究。主要著述:《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半坡氏族公社》《临潼白家村》《法门寺地宫珍宝》《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体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及其有关问题》《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辩证发展及其源流的考察》《我国东方沿海和东南地区古代文化中鸟类图像与鸟祖崇拜的有关问题》《中国的“细石器革命”及其有关问题》。

关中牛:陕西合阳人,原名谢天祥,作家、编剧。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作家协会理事。出版长篇小说《半阁城》。

内容简介

石兴邦是新中国主持发掘大型史前考古聚落遗址第一人,石兴邦先生的故事很多。一些大事件已经见诸许多留世的浩繁书卷。本书选择了先生的许多生活故事,并试图让读者如同亲耳聆听老先生娓娓道来的家长里短,近距离了解老先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使之更丰满、更可亲。用这个活生生的凡人往事,注解莫测高深的伟大人生这一神圣课题。同时,对先生所参与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学术活动,我们尽可能多选取生活的细节、注重“未知”的呈现,回避一些生涩的学术渲染和人事纠葛,使之可信,可读,可传。

本书是考古泰斗石兴邦先生唯一的口述著作。

大葆台汉墓考古发掘

暨博物馆建设亲历者口述史

05

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编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

作者简介

1974年,北京大葆台汉墓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墓中保存完好的“黄肠题凑” 和珍贵文物,震惊了国内外。经考证,墓主为西汉燕王(或广阳王)及其夫人。该墓的发掘为研究汉文化,特别是汉代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汉代帝王葬制称为“黄肠题凑”,即“以柏木黄心致垒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者,天子之制也”。这是“文革”时期我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有学术影响的考古大发现。最终,在王陵遗址上建成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大葆台汉墓从发掘到博物馆的建成,凝聚了许多考古人的心血。该书责编马明仁告诉青阅读记者,2014年是大葆台汉墓发现40周年,如此重要的考古大发现,当年从事考古发掘和科技保护工作的人员有百余人,加上参与的工人、农民以及现场负责保卫的战士等,亲历者众多。而今留存下来的相关记录,除了考古发掘报告、论文论著、发掘工作简报,只有少量的个人回忆录,对于整个发掘过程系统的、完整的、多角度的以及立足亲历者口述史的“实录”还是空白。“遗憾的是,不少人已经过世。考古本身就是抢救历史的工作,把这些年过古稀甚至年过耄耋的考古学家的记忆记录下来,是更深层次的抢救。”

国内唯一的原址上保存最完好的大型汉墓遗址

内容简介

《大葆台汉墓考古发掘》是“重大考古发现口述与影像记录”系列中的一本,该系列由中央民族大学潘守永老师等学者牵头组织,意在将这些考古学家的珍贵记忆以口述的形式保留下来。该书详细记述了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考古发掘的全过程,由当年现场挖掘的亲历者口述,分别记录了包括马希桂、蒋忠义、鲁琪、赵光林等近二十位考古学者在大葆台汉墓发掘工作的记忆。

在马明仁看来,口述的形式更贴近读者,也更能反映当年发掘以及博物馆建成时各专家讨论的观点原貌:“考古报告通常都是不同专家讨论后得出的统一结论,以口述的形式则更可以保留当时工程参与者的想法。”

大葆台一号墓发掘现场

相关成果

试论口述史在遗址博物馆中的运用

陈海霖

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博物院》2020年第3期

摘要:文章理顺口述史在博物馆中的发展脉络,分析影响口述史博物馆化的主要因素,阐述遗址博物馆发展口述史工作的必要性,探索口述史与遗址博物馆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指出口述史在遗址博物馆中的运用,对于抢救历史资料、扩充馆藏资源、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丰富展览形式、拓展教育空间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口述史遗址博物馆新方法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文物保护史记忆

06

谢辰生 口述;李晓东、彭蕾 整理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

作者简介

谢辰生,1922年生于北京,著名文物专家、国家文物局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年轻时师从郑振铎,参加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甲午以后流入日本文物之目录》的编辑出版。1949年进入文化部文物局,参加起草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主要文物法规。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文物部分前言,还出版了《谢辰生文博文集》和《谢辰生先生往来书札》等著作。

本书是考古泰斗石兴邦先生唯一的口述著作。

内容简介

谢辰生口述的《新中国文物保护史记忆》是新中国第一部口述文物保护史。正文部分是谢老讲述的十二讲,其中有些讲以一个时期重要文物保护工作为主要内容,有的讲以某个专题为主要内容,联系一定时期相关重要工作,整体内容丰富,时间跨度50多年。同时,有三部分附录,都与讲述正文内容相呼应,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附录一,选取一些新中国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法律法规等重要文件。附录二,选取谢老在不同时期就文物保护一些重要问题写给领导同志的部分书信。附录三,根据谢老意见选取一些同志的文章或有关专家的口述,其中有的内容他不讲述了,可以此作为补充,如关于解决避暑山庄问题,用《保护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重大决定》一文;三峡工程库区文物抢救保护问题,用《关于<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的几点说明》。

谢辰生口述

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

07

谢辰生 口述;姚远 撰写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8年

作者简介

谢辰生,江苏武进人,1922 年出生于北京,我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1946 年在上海任郑振铎业务秘书,1949 年随郑振铎到北京,历任文化部文物局业务秘书,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文物处副处长、研究室主任、秘书长,国家文物局顾问等,1995 年离休。他是《国务院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61)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的主要执笔人,主编有《中国大百科全书• 文物卷》,并在该卷“前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物的定义。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姚远,北京大学博士,现任教于南京大学,著有《城市的自觉》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的见证者和当事人——谢辰生的口述历史。其中,既有对重要历史事件、重大决策过程的回顾,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思考。本书全面记载了谢辰生数十载在我国文物工作关键岗位的亲身经历:在20世纪50年代,起草文化部建议国务院保护北京城墙和西安城墙的报告;在1967年,不顾安危上书中央,执笔起草中共中央保护文物图书的文件;在改革年代,坚持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抵制“以文物养文物”思潮;21世纪以来,面对房地产开发浪潮,在古城存废的历史关头,他更是与“推土机”进行抗争,全力加速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进程。

守护石窟

石窟人诉说石窟保护的奉献与情怀

08

王金华 郭桂香 编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作者简介

王金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以岩土文物与遗址为主要方向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完成多项国家级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课题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郭桂香,中国文物报社编审,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中国文物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曾多年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工作,开辟了“遗产周刊·科技版”,主持创刊“遗产保护周刊”;多年组织开展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 “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等评选推介活动。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获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复旦大学牵头发起,王金华教授和郭桂香编审组织成立采访组,联合敦煌石窟、大足石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共同实施中国石窟保护七十年口述史计划的结晶。此计划的实施殊为难得,被访人多已80、90高龄,是与共和国共命运的一代人。从他们的口述中,不仅能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石窟保护70年的发展历程,还能从不同视角体味70年间重要的石窟保护工程,如敦煌莫高窟崖面挡墙支护工程、云冈石窟“三年”抢险加固工程、麦积山石窟“喷锚支护”加固工程、龙门石窟奉先寺加固工程及潜溪寺石窟治水工程、大足石刻治水工程(136窟及卧佛治水工程)、敦煌莫高窟第85窟国际合作壁画保护工程等工程背后的点滴故事。这项口述史计划,既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献礼,向为石窟保护、研究、弘扬等作出贡献的所有人们致敬,同时也是石窟保护重要的当代口述史料的记录和整理,是对老一辈石窟人的纪念。

良渚遗址保护口述史

09

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和教文卫体委员会 编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内容简介

在《良渚遗址保护口述史》编纂过程中,对于考古成果与研究方面,选择了五位专家的亲笔文章,介绍了六件里程碑式的大事,颇具分量与代表性;在保护和利用方面,有***的大咖,有良管委和当地镇街、村社负责人,有基层文博工作者和村民、记者的文章,既有发布,也有群众感受,体现了视角的丰富性;也有回忆施听更、何天行两位良渚文化发现先驱者的文章,史料颇为珍贵。

《良渚遗址保护口述史》按照政协文史工作“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要求,以口述史的形式,请方方面面的人士来讲一讲、写一写“我和良渚遗址保护”的亲身经历,让广大市民对良渚遗址有更生动直观的印象。

我们这样发现良渚

良渚考古口述史

10

王宁远 主编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3年

作者简介

王宁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与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浙江省第四批“万人计划”文科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浙江史前考古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近年以良渚遗址为工作重点,负责良渚遗址科技考古和多学科合作研究。主持的“良渚外围水利系统的调查与发掘”项目获评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1—2015年度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一等奖。发表《遥远的村居——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居住形态》《从村居到王城》等相关专著。《何以良渚》一书入选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

内容简介

史前中国,在考古有所发现之前,是一片神秘的沉默地带。中国考古学者用手铲,用探方,一点一点刮剔出史前中国的真相,这方面的工作,在中国考古学界,公认是良渚做得最好,取得的成果最显著,经验与模式最值得讲述与借鉴。口述史将良渚考古发现史,分成起承转合四个阶段,邀请这四个历史阶段的领军人物进行讲述,避免了考古报告的枯燥艰涩,用通俗的口语,娓娓道来良渚考古发掘的大幕是如何被渐渐揭起,并说明良渚如何从一个沉默的普通江南小镇,一跃成为实证中国5000年历史的圣地。

良渚古城复原图

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关于良渚考古的出版物如考古报告、学术论文、媒体报道不在少数,它们均从不同侧面勾勒出良渚考古八十余年的历程。然而考古工作很多生动的过程和鲜活的细节不会出现在报告和文章里,只会留存在发掘者的回忆之中。

书中都是从一线亲历者的视角向公众揭示了良渚古城发现和发掘始末,以及在良渚古城考古成果公布之初所遭受的一些争议,通过文字背后的真诚讲述,呈现科学考古发现和考古工作的不易。

石魂

东钱湖南宋石刻发现保护口述实录

11

赵淑萍著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

作者简介

赵淑萍,宁波开放大学首批名师,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地域文化”教学名师团队成员。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宁波市作协评论创委会副主任,海曙区作协主席。作品散见于《文艺报》《中国教育报》《小说选刊》《小说界》《安徽文学》等二十多种报刊。有作品入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新中国七十年微小说精选》等权威选本。已出版微型小说集《十里红妆》《永远的紫茉莉》,散文集《坐看云起》《自然之声》;与人合著《东风蝴蝶》《百年和丰》等六部报告文学集。多次获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年度奖、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宁波市优秀文艺作品奖。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东钱湖南宋石刻发现、保护过程的口述记录。东钱湖南宋石刻群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前后至明万历十二年(1584)前后建成,主要由史诏、史渐、史弥远等史氏家族的墓道石刻遗存组成。该石刻群数量丰赡、体型高大、雕凿精细、保存较好,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中国文化考古史中南宋时期的空白,对于研究南宋时期的墓葬制度、衣冠服饰、雕塑、工艺美术及民俗等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东钱湖南宋石刻进行保护、研究,意义深远。

本书采访对象为杨古城、陈万丰、史安福、史凤凰、刘平平、史理庭、周静书等参与南宋石刻发现、勘察、保护、研究的16位口述者。其中不乏史氏后人、文物管理者、宁波历史文化研究者。他们对南宋石刻及整个史氏家族的兴衰史颇为关注,并进行了实地勘察与研究考证。全书以采访的形式,梳理了四明史氏乃至整个南宋王朝礼制的历史渊源,挖掘先民流传下的墓葬技术精华和文化内涵,总结南宋石刻发现保护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充分开发南宋石刻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教育功能、形象功能,更好打造东钱湖历史文化名片。

考古张忠培

12

张忠培 口述;高蒙河 整理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年

作者简介

张忠培(1934-2017),著名考古学家,生于1934年8月,湖南长沙人。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1年初副博士毕业后赴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1972年创办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并于之后组建考古学系,历任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2008年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自1958年起,张忠培先生主持大量田野考古工作,发表论著200多篇(部)。出版《元君庙仰韶墓地》《中国北方考古文集》《中国远古时代》《晋中考古》《华县泉护村》《中国考古学:走出自己的路》《中国考古学:说出自己的话》《中国考古学尽到自己的心》等专著20余部。

张忠培先生通过发展和创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推进中国考古学科学化进程,培育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通过考察中国社会结构与形态变迁,探寻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及其走向秦汉帝国的道路;通过构建考古学文化的序列和时空框架,从文化谱系视角揭示中国多元一体和一统多元的基本国情;通过参与文物保护,弘扬传承祖国历史文化;通过创办考古高等教育,培养行业栋梁之才。

他践行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的理念,参与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几代学者撰修国史的夙愿;他提出的谱系论、国家论、文化论等学说,阐释与表述了中国演进自在的历史规律,具有普遍意义;他指出传承、吸收、融合、创新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演进的规律。

他的学术思想承前启后,见微知著,自成体系,汇为主流,基于考古学又超乎考古学,引领了中国考古学新时代,扩大了考古学在学术界以及社会的影响力。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第一班”

学生 张忠培

我在北大考古专业做了两件事:正心修身,也就是安身立命。

不做时潮的赶浪人,要做时代的掀浪人。

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创始人

张忠培

不为会议写文章,不为职称写文章,不为稿费写文章。

我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的脑袋长在他自己的肩膀上,变成他自己。

中国考古学会第五届理事长

张忠培

以物论史,透物见人,替死人说话,把死人说活!

传承、吸收、融合、创新,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演进的规律。

故宫博物院第四任院长

张忠培

故宫特点在“故宫”两字,一是明清皇宫的故宫,二是博物院的故宫。

我追求平安故宫、完整故宫、历史故宫、学术故宫、大众故宫。

高蒙河(1958—),师从张忠培先生。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公众考古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会长。主持三峡考古等发掘,近年倡导践行公众考古。出版《铜器与中国文化》《长江下游考古地理》《考古不是挖宝》《考古好玩》《考古真好》等图书,策展良渚博物院、陕西考古博物馆等展览,策划央视《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等节目。

内容简介

本书是考古大家张忠培先生最完整、最详细、最权威的口述考古人生回忆。这部考古人生口述史从张先生跨入长郡中学的求学之路开始谈起,通过在北大学考古、在吉大干考古、在故宫博物院做院长的人生经历,细述中国当代考古的微缩历史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本书包括求学、工作、教育、社会、文化、爱情、家庭、思想、考古学等重要内容,其中涉及中国考古学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百余位,不仅是中国考古学者传奇曲折命运的缩影,更是打开了个人命运与中国百年考古历程深深交织在一起的独特时光隧道,让更多人可以由此洞见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从创立到发展的科学化进程。本书保持了张先生口述时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亲切可感地带领我们走进一位考古大家的考古人生。

图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图书目录

篇章提要

左右滑动查看篇章提要

*转载自:公众号 吉林大学出版社

聚沙成塔

天封塔口述史研究

12

丁真珍 吴馨怡 张颖洁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出版年:2024年

作者简介

3名毕业于浙江大学2019级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00后”本科生:丁真珍、吴馨怡、张颖洁对重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的宁波天封塔的古往今来展开口述史研究。

她们在就读本科期间,访谈30余位相关人员,通过半结构化的口述史整理分析,还原了天封塔的保护和修缮过程,以及宁波人与天封塔朝夕与共的生活状态。著成近25万字的《聚沙成塔——天封塔口述史研究》一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大学生国创创新训练项目的项目成果。天封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宁波城历史和现代文明交汇的见证。书稿在遵循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现场勘查、查阅文献,走访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采访考古发掘、保护重建、展示开放、陈列设计、社会公众及相关行业的研究员,记录并整理天封塔口述史,还原天封塔的保护和修缮过程以及宁波人与天封塔朝夕共处的生活状态,梳理天封塔建筑的组成、演进、保护现状和利用空间,深度挖掘天封塔地官的考古信忌和出土文物内涵。

宁波地标天封塔。记者 顾嘉懿 摄

本书采访对象有考古发掘者,也有古建修复者、遗产管理者、博物院工作人员、高校教授、文史研究者、文史爱好者、艺术设计者,乃至附近居民、游客、景区售票员等。受访者在年龄段和职业跨度方面都较为全面,能很好地唤起了普通民众对天封塔的认知、记忆和情感,并帮助未来的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天封塔背后的故事,引发共鸣。

欢迎大家补充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二期)报名(点击下方海报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二期)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本期研修班聚焦口述史与商业、国史、非遗、社会学等学科的跨界应用,关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口述史的深度融合,探索纪录片与非虚构写作等多维呈现方式,分享口述史在村落文化发掘中的实践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口述史资讯: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光格科技新注册《光格分布式光纤... 证券之星消息,近日光格科技(688450)新注册了《光格分布式光纤声波智能传感器探测器软件V1.0》...
股票行情快报:神思电子(300... 证券之星消息,截至2025年8月29日收盘,神思电子(300479)报收于21.78元,下跌1.94...
【公益案例展】某3C精密电子—... 格创东智案例 该项目案例由格创东智投递并参与数智猿×数据猿×上海大数据联盟共同推出的#技术向善·榜样...
64位单片机常见型号有哪些? 64位单片机作为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的代表,常见型号涵盖东芝、英飞凌、德州仪器等厂商的多个系列,以下是...
图解中航光电中报:第二季度单季... 证券之星消息,中航光电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11.83亿元,同比上升21.6%;归母净利...
股票行情快报:超声电子(000... 证券之星消息,截至2025年8月29日收盘,超声电子(000823)报收于14.46元,下跌0.55...
股票行情快报:联创电子(002... 证券之星消息,截至2025年8月29日收盘,联创电子(002036)报收于11.6元,下跌1.94%...
股票行情快报:天山电子(301... 证券之星消息,截至2025年8月29日收盘,天山电子(301379)报收于26.55元,下跌1.78...
星宸科技拟收购上海富芮坤微电子... 时代财经AI快讯,8月29日星宸科技(301536.SZ)发布公告,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上海富芮坤微电子...
图解烽火电子中报:第二季度单季... 证券之星消息,烽火电子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6.15亿元,同比下降26.67%;归母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