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普遍性的话题,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明白事理,少走些弯路。但是事实是,很多时候沟通效果都不太理想。“听话”的孩子总是少数,这是为什么?
除去孩子先天的禀赋和性格差异,
父母作为榜样的力量,往往超乎我们自己的想象。
大多数已经长大的孩子,童年都曾经有过一个泰山压顶般存在的“别人家的孩子”如影随形。但是,很大一部分父母(包括我)在要求自己的孩子,给他们讲得头头是道时,自己又能否表现得和我们要求孩子时一样呢?
父母自己浮皮潦草,却要求孩子细致认真;父母自己懒惰懈怠,却要求孩子勤奋自律;父母自己时常“葛优瘫”,却要求孩子言行端正,孩子心里能服气吗?
2岁的欣欣在下雨天看见地上的小水洼,就会欢快地冲过去,在水洼里跳上跳下,不管旁边的大人如何阻止……在他看来,在水洼里跳跃的快乐远胜于鞋袜打湿带来的不适。
而大多数的成年人则不会如此,因为我们觉得在水洼里跳上跳下无趣且幼稚,而鞋袜打湿的不适与麻烦更会让我们远离地上的小水洼。
你瞧,每一个生命的表相虽有不同,本质却是一致——求乐避苦。做让我们快乐的事情,逃避让我们痛苦的事情。
父母要明白,
换位思考下,在孩子的眼里,我们可能一点都不“可爱”,却还在抱怨为什么孩子不爱我们,不愿意听我们的话?
过去,我是个“推卸责任大王”,错的都是别人,是老天,不是我。
我很感谢自己在成为母亲之前,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否则我现在应该是:
这种幼稚、虚荣、不讲理的父母,肯定会被孩子发自内心地鄙视吧。觉得自己哪儿都对,错全在孩子的父母,孩子必然也无法接受他。
还有一种父母,强求孩子成为“圣人”,要求孩子必须爱人如己,高风亮节。但是夫妻俩平日里也会因为看电视剧还是看球赛争执;经常在孩子面前数落老人的不是;高谈阔论、喋喋不休。我们又怎能次次要求孩子好东西必须分享,对长辈必须毕恭毕敬,言不妄发、性不妄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有很多家长经常埋怨孩子不听话,做事拖拉,喊Ta一声要很久才有反应。其实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拖拉、磨蹭、不回应很可能就是孩子表达抗拒的方式。孩子经常被迫被要求做很多不想做的事情,小时候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用这种“柔软”的方式来表达抗议。而等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更多的主见和能力,这种抗拒就会变得更直接和剧烈,孩子就会更“叛逆”。
所以,笔者有三条建议供参考:
如果觉得孩子不理想,不受教,先看看我们自己的样子。很多时候,孩子是我们的镜子,
我们可以要求孩子好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