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财富增多了,环境恶化的趋势也来了。那么,环境恶化的趋势是否难以遏制?
曾经有经济学家认为,要想让经济飞速发展,就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就会阻碍经济发展。说的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需要企业快速成长,也需要大大小小的企业建立起来,很多重污染企业建立起来之后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便没有什么重污染的企业建立起来,由于人数的增多,生产面积的扩大,也仍然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一些碳足迹的增加,是人们生活不可避免的。在一些旅游景点,每个人都会产生碳足迹,而且产生的垃圾并不能被及时清理掉。就像著名的山区旅游景点,游客到了山顶上会把矿泉水瓶子或者垃圾袋扔到山谷中,而清理人员并不能到人迹罕至的山谷中清理垃圾。时间长了,景区环境就会受到污染。环境恶化的趋势往往是这样形成的,很多人往往只关注经济的发展,而不关注环境是否变好了。过度的甚至不受限制的消费和资源使用会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甚至会达到愈演愈烈的地步。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开放的市场形成了。人们在市场中自由交易,却往往忽视了环境的发展。因为环境需要保护的同时,也需要可持续发展。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不通了,因为污染环境非常容易,而治理起来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投入了很多资金也不一定能治理好。现在不比以前,以前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而现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人们需要平稳过渡。这个时候就需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要改造被污染的环境,还要关停重污染企业,提高空气质量,让被污染的河流变得清澈,让被污染的山川回归原来的样子,才可以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没有好的环境,资本并不一定会进入,甚至会远远地逃离。地方政府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可以更好地招商引资,吸引很多资本进来,有利于当地企业的发展。
以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十年,环境恶化的趋势难以改变,总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至于污染了空气、河流、山川、草木、土地,弄得环境脏乱差,甚至弄得很多资本纷纷逃离。老百姓生活质量也下降了,并不是多挣一点钱就证明生活质量好了,而是因为空气质量下降,地下水受到污染。粮食农残超标,也就让生活水平出现了直线下降。要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要治理被污染的环境,阻止环境恶化的趋势。在有关部门大力投资之下,很多被污染的环境重新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只是从河流上来看就可以看到治理的功绩。很多河流由原来的黑色变成了现代清澈见底,由原来的没有任何生物到现在有很多鱼和水鸟聚集,已经完全恢复了生态。只是恢复被污染的地下水,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很多大城市已经不能喝地下水了,只能喝矿泉水或者地上水库的水。环境污染并不仅仅是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而且还有土地的污染。土地被污染之后,种出来的粮食就会出现问题。人们吃了这样的粮食,身体健康就受到影响。
按照以前的套路是,人们吃了受污染的粮食,如果生病了,可以直接到医院去看病,因为人们的收入提高了;人们呼吸了受污染的空气,喝了受污染的水,得病了也可以到医院去看病,因为人们完全可以负担自己的看病费用。这种逻辑符合资本的逻辑,就好像人吃撑了一样,资本提供给人们的是健胃消食片,而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少吃或不吃,才可以防止吃撑。人们吃了被污染的粮食,呼吸了被污染的空气,喝了被污染的水,得病之后当然应该到医院去看病,而医院是资本布的局,早就等着人们去看病。根本的治理办法并不是让人们去看病,而是治理被污染的土地,治理被污染的空气,治理被污染的水。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才能让环境变得更好,才能让人们的身体变得强壮起来。
经济发展并不一定让环境付出惨重的代价,而是可以和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重污染企业纷纷出现,也只是在那个阶段出现,而到了可持续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放缓,重污染企业就会被关停。因为时代不需要这样的企业,需要生态环保的企业,需要不污染环境的企业。虽然并不存在绝对不污染环境的企业或部门,但只要控制好了环境污染的范围,遏制了环境恶化的趋势,就算是最大的成功。当然,有一些地方打着净化环境的旗号,只是圈地,建设很多公园,最终却无人维护,弄得公园如同荒地,而公园最终是否变成建设用地,就不得而知了。
房地产高歌猛进几十年,价格一直高高在上,而地方政府都在走土地财政的路子,到现在也在转型。因为房地产侵占了一些耕地,甚至侵占了一些森林和湿地,要想推倒重来已经不可能了。只能搞后期投入来修复恶化的环境,防止风沙,防止大规模的洪涝灾害。如果看看每年夏天暴雨来临的时候一些城市的内涝情况,就知道环境恶化的趋势怎样了。不过从当前来看,环境恶化的趋势已经被遏制住,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需要保持这样的势头,让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给人民带来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