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延退,单靠国家给发的养老金都是不够的,全球都一样。
还有最近的一条消息:
据韩国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韩国70岁以上人口的就业率首次突破30%,创历史新高。
老年人继续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需求。在计划继续工作的55—79岁的受访者中,过半数(55.8%)的人表示他们打算推迟退休以弥补养老金收入不足。
全球范围内,韩国老年人的就业比例相对较高。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韩国65岁以上人口2021年的就业率为34.9%,是OECD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也高于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本(25.1%)。
而韩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1岁。没积蓄的老人,要维持生活,只能去打工赚钱。
咱们国家现在没那么夸张,甚至有些老年人养老金还涨了,那都是因为中国年轻人多,交的钱够老年人领。
往后,等我们老了,年轻人少了,交的钱不够分了,那可不就得延迟退休、降低养老金水平么。所以说,养老主要还得靠自己。
当“养老”压过“养小”
最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年人养老的焦虑似乎已经压过鸡娃的热情了。以前同学、朋友们聚在一起总是爱聊学区房、辅导班、兴趣班、国际班,今年以来喜欢聊这些话题的人已经很少了,大家更愿意聊的是怎么做好养老规划。
“鸡娃的性价比越来越低了,花几百万培养个高材生,找了一份月薪5000的工作,一辈子挣不回自己的教育开销。”
“孩子就顺其自然的快乐成长吧,与其鸡娃花钱,不如把咱们自己晚年的事儿安排好,别成为孩子的负担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帮助。”
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一方面是因为人到中年,正在身体力行地感受着照看老人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悲观预期——人均寿命显著提高,新生人口出生率下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诸多问题避无可避。
图片来源:pixabay
所以整个养老金融包括了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经济保障就是解决钱的事儿,好死不如赖活着靠政府和社会兜底,安享幸福晚年就得靠自己提前做好养老投资规划。服务保障则是基于养老产业金融的各种功能解决各个养老阶段的需求,包括医疗、康养、关怀、监护、殡葬等。
当我们从金融服务的层面考虑养老规划这事儿时,那可选择的赛道就更加清晰了。
比如养老产品方面,虽然公募和银行理财也都有,但过于宽松的赎回条件还是容易让持有人忘记养老的长期目标。但是保险产品中的长期险种,由于存在相对严苛的退保条件,提高了挪用养老金的成本,确保这些钱不容易被挪用,起到了锁定养老用途的效果。
比如养老投资方面,要想价值投资,还得看实业。尤其是面对老龄化社会,国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投资者应该从金融虚拟投资转向产业实体投资,并选取方兴未艾的新兴行业。
养老是个复杂的问题,不同时代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苦恼,就像网络热梗:领导只说65岁退休,没说35岁你还有工作。所以,在养老问题上,提前规划,提前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