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漓江水上搜救志愿者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漓江水上搜救中心)在訾洲公园内的中心基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防溺水现场教学,吸引了许多家长和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现场,专家详细讲解了溺水的危害和预防措施,结合实例和互动环节,使家长和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宝贵的防溺水知识。
专家教大家正确呼救
20日上午9点30分左右,漓江水上搜救中心举办的防溺水亲子活动在中心基地正式开始。这里是搜救队员日常集合训练的地方,主持人简短的开场白后,主讲专家漓江水上搜救中心志愿者、青少年安全教育讲师羊简开始授课。
羊简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溺水事故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她提到,溺水是导致儿童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夏季,溺水事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现在,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羊简环视着在场的孩子们,“如果不小心落水了,你们知道该怎么做吗?”
“我会喊救命,然后用手拍打水面引起别人的注意。”一个小女孩积极地回答。
“很好!保持冷静,呼救是非常重要的。”羊简赞许地点头,“但也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我让搜救队员现场演示给大家看。”羊简引导孩子和家长来到基地里面河道旁的围栏处现场观摩,了解如果不慎落水该如何自救。河道中,一名搜救队员通过亲身示范的方式,展示了仰泳漂浮法和踩水漂浮法两种自救方式,还特别展示了错误的呼救方式。
“有些人落水后一慌张就会把手伸过头顶呼救,这种方法是错误的。”羊简说,“一旦把手伸过头顶,身体就会很快沉入水中,水会淹没口鼻,不仅无法呼救,还很容易呛水。”水中的队员现场演示,将双手举过头顶后整个人迅速沉入水中,引得阵阵惊呼。
现场的互动气氛越来越热烈。“谁知道如何抢救溺水的人?”面对这个问题,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道:“我知道!要做人工呼吸。”
“没错。人工呼吸包含在心肺复苏流程里。你们知道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吗?”在接下来的环节,搜救队员使用教具现场演示了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还邀请几位家长和孩子上台,进行模拟演练。孩子和家长认真参与互动,积极回答问题,现场掌声不断。
家长刘先生带着在榕湖小学上学的女儿在现场搜救队员的指导下,学习了心肺复苏的正确方法。他感慨地说:“今天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增强了孩子的安全意识,也让我们家长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
这些原因容易造成溺水
羊简指出,结合这几年漓江水域的救援经验,孩子溺水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家长和孩子需要十分重视。
首先,会游泳的孩子容易盲目自信而忽视安全警告,私自下水游泳。羊简说了一个漓江上的真实案例。一个会游泳的小男孩,认为自己技术过硬,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擅自去深水区游泳,结果险些溺水。通过这个案例,羊简告诫孩子们,即使会游泳,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在安全的区域和有大人监护的情况下游泳。
其次,会游泳的人在水里摔跤后因惊慌失措分不清方向,耗尽体力导致溺水。现场有一名孩子举手提问:“摔倒后该怎么办?”羊简回答说:“首先要保持冷静,尽量浮上水面找对方向往岸边游,需要时大声呼救,寻求他人帮助。”
游泳时被水草缠住也是导致溺水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河流、湖泊中生长着大量水草,游泳者一旦被水草缠住,容易陷入困境。羊简建议大家遇到这种情况时,尽量保持平静,及时呼救,缓慢移动,保持头部露出水面,避免挣扎使水草缠得更紧。
羊简指出,俗话说“溺水的都是会游泳的人”,因为不会游泳的人不会下水。其实,不下水游泳也有发生溺水的风险。以往,一些不会游泳的孩子也喜欢去河边摸鱼捉虾,这就有可能造成不慎落水。前段时间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故,好在孩子被及时救起。羊简强调,孩子们到河边活动时,一定要有大人陪同,不能独自靠近河边。
此外,有些孩子在河边玩耍时,随身物品掉入河里,自己或者不会游泳的父母下水打捞时不慎溺水。这种事故过去时有发生。物品掉入河里时,要准确评估现场环境和自身能力,找到合适的工具后再打捞,或者寻求一旁会游泳的人帮助。
羊简特别强调,桂林水资源丰富,但众多的水库、池塘、地下河、溶洞水潭是不能去游泳的地方。这些地方水很深,情况复杂,极易发生意外。
溺水救援 注意这些事项
溺水事件发生时,自救与他救是十分必要的,此次活动也针对这类情况展开了详细的现场教学。
羊简介绍,如果不慎落水、突然踩不到底或者游泳体力不支时,一定要保持冷静,脚不要乱蹬,最佳的姿势是仰泳。溺水者应该调整呼吸,吸气要深、呼气要浅,放松肢体,双手张开手背向下,让头向后仰,面部朝上,口鼻露出水面,呈一个“大”字形,双脚可以有规律地蹬水。
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踩水漂浮法,身体保持直立,头颈露出水面,双手做摇橹划水,双脚在水中分别划圆踩水。
“自救时可以甩掉一些重物,但不要脱掉衣服。而且,溺水者双手不能高举露出水面,这样会导致人下沉。”羊简说,溺水者可以通过呼救引起岸边人的注意。
他救的原则是,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展救援,能不下水尽量不下水,能多人施救就不要单独施救。如果不会救援,可以第一时间拨打110或者120,如果身边有一些有浮力的物品,比如空矿泉水瓶,可以用包或者布装起来,扔向溺水者为救援争取时间。
对于靠近岸边的溺水者,如果身边有救生杆或者长竹竿,应当压低自己的身位或者趴在岸边,再将杆子伸向溺水者让其抓住。如果有救生圈和救生衣,可以抛到溺水者下游位置,注意也要压低重心,平抛过去,以免砸到溺水者头部。
如果下水救援被溺水者正面缠住,一定要反手将溺水者拉到自己前面,双手托住溺水者腋下,让其口鼻保持在水面上。救上岸时要注意岸边的阶梯、尖石,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及时观察情况,必要时为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靠近溺水者头部进行观察和呼唤,心中默数7秒(可以数01—07),7秒后无反应、无呼吸时,立刻用手指为溺水者清除口鼻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按照2次人工呼吸,胸部按压30次的频率反复操作。
人工呼吸前可以用口罩、布条垫在中间,用手捏住鼻子,对溺水者的嘴巴吹气(自己的嘴全部包裹对方的嘴),见到患者胸腹起伏后停止。
胸部按压时双掌向下重叠,下面的手掌根放在两个乳头连线中心点,匀速进行按压,心里默数30下(01—30)。
救生设备很多 可以这样选择
以前采访时,有家长向记者提到,想给孩子买救生圈、救生衣等,但又不知道买哪种合适,为此,记者咨询了羊简。
羊简表示,无论会不会游泳,在户外玩水游泳时都应当佩戴救生设备。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或者初学者来说,就算在游泳馆,也应当佩戴救生设备。比较适合新手且有效的救生设备主要有救生圈、救生衣和救生袖套。
救生圈有塑料吹气型和泡沫型,一般大家会选择吹气型,但是这类游泳圈比较光滑,而且可能会被扎破,所以建议尽量使用实心的泡沫型救生圈。救生衣和救生袖套要根据不同年龄、身材选择合适的尺寸。
“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标准的救生设备。如果是充气类型的救生设备,充气至95%左右即可,以免充气太多后遇上高温导致设备胀破。”羊简说,就算有了救生设备,家长也应当盯着孩子游泳,随时确保安全。
对于有一定游泳经验的人来说,背漂和浮力球(俗称“跟屁虫”)是不错的选择。这两样救生设备的浮力不像救生圈那么大,但都是绑在身上的,也能帮助游泳者浮在水面进行休息。
“无论哪种救生设备,尽量选择颜色鲜艳醒目的,比如橙色。万一发生危险,可以让救援者更准确地定位。”羊简说。
对于手持浮力板、腋下浮力棒,可以在游泳池内使用,但是不推荐在户外使用,因为户外水流流速不定,万一游泳者没抓住浮力板或者浮力棒,很可能被水冲走,导致溺水事件发生。
来源: 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