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崔琪
小A(兴奋地跑回家):“妈妈,我今天在学校学到了好多新东西!你知道吗,我画了一个超级好看的火箭!”
小A妈妈(头也不抬,专注于手机):“哦,是吗?那真棒。等会儿妈妈看。”
小A(有些失望,转向爸爸):“爸爸,你看我画的火箭!”
小A爸爸(眼睛从手机屏幕上移开,匆匆瞥了一眼):“嗯,不错,不错。爸爸现在有点忙,你先自己玩会儿。”
这样的对话,是否也曾在你家中上演?孩子满心欢喜地回家,希望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成就,却发现父母都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忽略了TA的感受。
有时是因为真的很忙,有时是出于某种“冥冥中的力量”,许多父母早已不自觉地成为了“低头族”。然而你是否意识到,每一次被忽视,孩子的心灵都会受到一次小小的伤害;每一次低头看手机,都在悄然改变着你与孩子的互动方式?
这些看似无害的习惯,正在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图源网络,侵删)
父母手机使用对孩子的影响
//阻碍孩子的早期探索与学习
在进入学校之前,孩子的学习是通过与父母的反复交流来推动的(e.g. Adamson et al., 2019)。学龄前的孩子总是会不断地向父母提出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影子会跟着人走”,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部分,通过父母的回答,他们逐渐学习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同时,父母也会通过向孩子提问来支持他们的语言和内容学习,并以此向孩子展示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来获得想要的答案(Gaudreau et al., 2022)。
然而,当父母沉迷于手机时,这一美好的互动过程就会被打断。手机的使用让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变得不那么敏感,反应也变得迟缓。在亲子互动中,父母更容易分心,无法给孩子提供高质量对话所需的全部注意力(Kushlev & Dunn, 2019)。被手机分散了注意力的父母容易忽视孩子的提问和分享中所表达的需求,从而难以给予孩子需要的关注和支持。
更糟糕的是,儿童对适合提问的情境非常敏感(Ronfard et al., 2018),他们可能很快就会学习到在父母使用手机时不提问,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会得到回应。这种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减少亲子之间的问答互动,对孩子的早期探索与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图源网络,侵删)
//引发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父母在陪伴孩子时沉迷于手机,容易导致孩子感受到被忽视和被冷落。这种情感上的疏离可能使孩子产生孤独感、无助感,甚至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张琦, 2023)。
研究结果显示,当父母频繁地沉浸于低头行为(如过度使用手机或电子设备)时,青少年面临的焦虑和抑郁风险显著上升(杨扬 等, 2022)。这种情况不仅降低了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亲密依恋和应有的社会支持感,还导致了他们在社交领域中的疏离感加剧,特别是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疏离(Hong et al., 2019)。
此外,这些青少年在自尊心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他们对社会交往持一种消极态度,表现出逃避自我、逃避社会等行为(Xie et al., 2019)。如果孩子因为父母的冷漠而逐渐变得不愿意与人交流,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都是不利的。
(图源网络,侵删)
//导致孩子手机成瘾的风险增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当个体接收到适当且具吸引力的社会信号时,观察者通常会对这些信号进行模仿和重复(Bandura & Hall, 2018)。换句话说,孩子往往会观察父母的一举一动,并试图模仿这些行为。
因此,当孩子处在一个父母经常使用手机的家庭环境中时,很可能会观察和模仿父母的不良手机使用习惯。相关研究显示,父母的低头行为的确是儿童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可靠预测因素(Ding et al., 2018)。同样,在另一项研究中,父母表现出较多低头行为的孩子倾向于认为低头行为是一种社会规范,并且自己也逐渐产生了低头行为的倾向(Chotpitayasunondh & Douglas, 2016)。所以,在抱怨孩子频繁地低头看手机之前,我们也需要反思:是否自己的行为在无意中成为了孩子沉迷手机的导火索?
(图源网络,侵删)
父母应如何做出改变?
//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率先具有榜样意识。尤其是在与孩子互动时,父母应自我监控手机使用时间,可以通过设置手机提醒或使用应用程序来追踪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以便更好地专注于与孩子的交流。
//增进积极亲子互动
父母应主动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父母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期望,以促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可以定期安排家庭活动,如户外游戏、阅读时间或烹饪课程;也可以寻找与孩子共同的兴趣爱好,如一起看电影、听音乐或玩游戏等。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手机使用的目的和期望,明确哪些应用是有益的,哪些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父母也需要向孩子传授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知识,教育他们如何识别网络欺诈和不良信息。另外,还要鼓励孩子保持积极、健康的社交关系,从而避免沉迷于虚拟世界。
由于手机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手机使用对孩子的影响是一个经常被提起、却始终未得到足够重视的话题。我们期待更多的家庭付诸实际努力,根据自身状况尝试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
“
作者说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家姻心理”。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师耘家和教育咨询中心精心打造的品牌。家姻心理与我国著名婚姻家庭研究与治疗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方晓义教授团队等合作,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提升我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杨扬, 高文斌, 陶婷, 樊春雷, 王利刚. (2022). 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焦虑、抑郁、手机依赖的交叉滞后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2), 1870-1876.
[2] 张琦. (2023). 父母“低头行为”对小学儿童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
[3] Adamson, L. B., Bakeman, R., Suma, K., & Robins, D. L. (2019). An expanded view of joint attention: Skill, engagement, and language in typical development and autism. Child Development, 90(1), e1–e18.
[4] Bandura, A., & Hall, P. (2018). Albert bandura and social learning theory. Learning theories for early years practice, 63.Baumrind, D. (1966). 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887-907.
[5] Chotpitayasunondh, V., & Douglas, K. M. (2016). How “phubbing” becomes the norm: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nubbing via smartphon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3, 9-18.
[6] Ding, Q., Kong, L., Zhang, Y., Zhou, Z., & Hu, W. (2018). Parents phubbing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cross-lagged analysis.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6(5), 952-955.
[7] Gaudreau, C., Hirsh-Pasek, K., & Golinkoff, R. M. (2022). What’s in a distraction? The effect of parental cell phone use on parents’ and children’s question-ask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8(1), 55.
[8]Hong, W., Liu, R. D., Ding, Y., Oei, T. P., Zhen, R., & Jiang, S. (2019). Parents' phubbing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the roles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self-esteem.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2(12), 779-786.
[9]Kushlev, K., & Dunn, E. W. (2019). Smartphones distract parents from cultivating feelings of connection when spending time with their childre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6(6), 1619–1639.
[10] Ronfard, S., Zambrana, I. M., Hermansen, T. K., & Kelemen, D. (2018). Question-asking in childhoo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its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Review, 49, 101–120.
[11] Xie, X., Chen, W., Zhu, X., & He, D. (2019). Parents' phubbing increases Adolesc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Role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deviant peers, and gender.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05, 104426.
作者 | 崔琪
美编 | N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转发,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家姻心理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