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不注解内心,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进入他的内心
创始人
2024-07-17 08:50:26
0

什么是爱?这其实很简单。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爱就像运输工具那样毫无问题。成问题的只是驾驭者、乘客和公路。/《卡夫卡谈话录》

不同于巴尔扎克手杖上“我将摧毁一切障碍”的斗志昂扬,卡夫卡改变语序,自嘲“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互联网传播语境下,人们将其理解为与对卡夫卡闲散又崩溃的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但这句话的内涵远非如此。在这个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与异化逐渐变为现实的世界,洞察被摧毁本身就是一种抵抗。障碍林林总总,我们却有种种样样的方式将被摧毁的生命重塑。所以,世界大可以随意穿过我、作用我、摧毁我。我有另一套内在运转的稳妥体系,一面隔岸观火地审时度势,一面有足够的气力,与世界交锋,与世界握手。

就如同 1914 年 8 月 2 日的卡夫卡——上午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去游泳。完成可以暂缓,心灵不能受阻。

7 月 6日下午,「大师穿过单向街」第一期第二场线下沙龙在单向空间·郎园 Station 店举行。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任卫东,青年作家蒋方舟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教授丁君君用两本传记串联卡夫卡的创作、工作与生活,关注卡夫卡“未焚毁”、“未婚娶”背后的矛盾人格,在当代续写他“未完成”的精神。

㊟对谈现场

# 这个世界没有因果关系

“卡夫卡未完成的一生”对谈回顾

嘉宾 / 任卫东蒋方舟丁君君

# 卡夫卡的矛盾相得益彰

丁君君:我们今天活动的主题是 20世纪的现代派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卡夫卡他身高 1 米 82 ,深色的瞳孔,眼睛非常大,大的让人有点惊讶。整个人的形象是非常的清瘦,然后颧骨是高耸的。感觉他是一个我们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会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但他反倒是一个在人群中看起来不太显眼的存在,因为他总是非常的羞涩。

他的形象当中这种矛盾性其实也和他作品的这种矛盾是相得益彰的。卡夫卡的作品有一种很奇怪矛盾,他非常善于观察,但是他的观察中又有一种非常神秘的距离感。他的性格当中的一种犹豫、羞涩和他作品的晦涩,都是非常著名的文学轶事了。我们今天也着眼于他的人生和作品当中含糊、暧昧、羞涩的一面,即为什么卡夫卡人生中有很多半途而废的这样一种意识或者是状态。

我们今天是主要围绕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卡夫卡传》,第一本叫《早年》,第二本叫《关键岁月》。其中《早年》是任卫东老师翻译的,想先请任老师给我们大致介绍一下这个传记。

任卫东:我们今天主要依托的文本是一个篇幅特别长的传记,一共有三卷,现在只出了两卷。还有一卷应该在明年年初会出来。我认为这是我们看过的卡夫卡传记里面最好的一本,也是我看过的作家传记里面,不能说是最好,也是最好的之一。一个是因为它兼顾着文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另外一点是这三部传记的写作顺序非常特别。一般的传记都是从作家他出生一直开始写到成长,然后成熟,然后最后衰老或者死亡这样的一个顺序。卡夫卡1883年出生,今年是他诞辰141周年。他1924年去世,今年是去世100周年。他活了将近41岁。这三卷传记的第一卷的内容是1883年到1910年的卡夫卡,第二卷是1910年到1915年,最后一卷是从1915年到他去世。

但是作者是从第二卷开始写的,写完第二卷写第三卷,最后才去写第一卷,写卡夫卡的出生、童年、青少年时代。这样的写法我没有读到过。我也没有读到传记作者对此的解释。我猜很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卡夫卡1910年之前自己留下来的东西非常少,因为卡夫卡很喜欢烧自己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卡夫卡有规律的日记是从1910年开始的,很多跟有人的通信也是1910年后的。尤其是他跟未婚妻未婚妻的通信也都是在 1912 年之后的。而在1910年之前,卡夫卡27岁之前留下来的书面的东西非常非常少,当然有他上学的成绩单、他工作以后写的公文、什么体检报告这些都有,但是他自己的文字特别少,所以我觉得这个对传记作者来讲是难度特别大的,他没有什么可依靠的东西。

我个人感觉这个传记作者从1910年开始写到卡夫卡成熟,然后对卡夫卡有了特别深的理解,之后他再返回去借助一些非常少的书面资料,然后加入了自己大量想象,所以我觉得早年是这三部传记里面文学性最强,最像小说的,读起来就像一个长篇小说的开头似的。所以如果是对卡夫卡特别感兴趣的话,我也特别推荐这一套。

㊟对谈嘉宾任卫东

蒋方舟:我其实之前看过这一套书,但是昨天我重新开始看就看得停不下来,我觉得特别好看,而且我再次敬佩,就无论是作者的勤奋还是译者的专业,这一套书文笔的流畅程度、文学性都是非常高的。

我觉得很好的一点,就是我们如何去了解一个作家。当然中国人听得很多的就是钱锺书说的:你已经吃了这个母鸡下的鸡蛋,你就不要看这个鸡了。可是我是一个特别爱看鸡的这样的一个读者。我非常爱看作家的传记。我觉得是出于两种身份的兴趣。

一种身份的兴趣是我作为一个书写者,在我特别疲倦,对写作的信念产生动摇,或者觉得在写作上无法再突破的时候,通过作家传记看到一群和我有着类似属性的人,我会得到特别大的治愈。比如说这一套文学纪念碑还出过纳博科夫的系列,最让我动容的就是看到纳博科夫刚刚流亡到柏林的那一阵,没有读者,没有钱,但是他依然在这个公寓里面不停地写,就让我极其触动。

所以我觉得一方面是出于作者的一种研究,另外一方面文学传记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这样的一个作家。我记得有一个传记作者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也很喜欢。他说莎士比亚写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的时候,到底坐在哪张椅子上?这件事很重要。我后来想,其实对读者来说也是如此。当你去把他的作品放在他的人生当中去看,或者是把他的人生也当做他的作品的一部分的时候,我觉得你会对这个作家有更全面和更感性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卡夫卡这样的一个人生经历和作品高度相关的作家,更是如此。

㊟对谈嘉宾蒋方舟

我其实自认为很了解卡夫卡,包括我也写过卡夫卡,但是在看这套书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地方颠覆我的印象,这可能我们后面会聊到他其实很擅长上班和升职加薪,而不是一蹶不振。这些颠覆的、矛盾性的存在,让他构成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可亲的个体。

#未焚毁:一种被否定的肯定

丁君君:我们进入卡夫卡人生的一些核心问题,就从我们这个主题上开始吧——未焚毁,关于卡夫卡非常著名的遗嘱。两位老师怎么看待卡夫卡的遗嘱?

㊟对谈嘉宾丁君君

任卫东:这个遗嘱是挺矛盾的,我觉得是挺能体现卡夫卡性格的一个东西。他留了两封遗嘱给他的好友布罗德,有一封遗嘱说还可以留下几篇,不用那么着急的烧。另外一封遗嘱就说全都烧掉。对于卡夫卡的遗嘱,后来很多人都发表过意见,说卡夫卡把这个遗嘱留给布罗德,就是不想让他烧。

因为我们都知道卡夫卡活着的时候发表的东西并不多,虽然在布拉格有一定名气,但也称不上是一个著名的作家。布罗德是卡夫卡朋友里面特别早的就认识到卡夫卡作品的价值的人,他是最看好卡夫卡的。布罗德后面写过文章,说他跟卡夫卡有过口头的交流,卡夫卡说等我死后你把我的东西都烧了,布罗德明确表示他不会烧。那卡夫卡把这个遗嘱留给他,其实就是不想让他烧。所以结合我们后面可能会谈到的卡夫卡跟他未婚妻的关系,跟他父亲的关系,我是觉得这不是卡夫卡在做戏,这就是他这种性格中矛盾性的体现。

蒋方舟:对,我其实也同意卫东老师的说法。可能在我们现在的描述里,卡夫卡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 i 人,内向得不得了。我不要出版,不要被人认识,就跟黛玉焚稿似的。但我发现卡夫卡他竟然还挺享受演讲这件事的,就是他对于跟公众之间的交流没有那么排斥。另外,他之前是有出版物的,他也为了这个出版的 deadline 在拼命地赶稿。他并不是一个不想被任何人读者看到的人。

那如果从作者的角度去分析这个心态,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这个作家和他的所谓的文学遗产继承人之间的关系。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之前看过张爱玲和宋淇的通信记录。张爱玲也一直说我写的不好,然后不要留什么的。但这给我的感觉是快夸我,你快点说我写的挺好的。但是宋淇就说你这点确实写得不好。

我是觉得作家有时候,尤其是当他感到生命末期将至时,他的确会因为极度的害羞,或者是不自信,或者是他特别需要别人的夸奖和认可而这样说。所以我同意卫东老师说的,我觉得他潜意识里其实是希望他的这个作品留下来的。

㊟对谈现场

丁君君:他是希望拥有一种被否定的肯定,就是他需要一个东西,但不能以正向的方式来到他面前。因为布罗德比卡夫卡成功要早,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在用自己的羽翼保护卡夫卡。但我在传记里读到布罗德给卡夫卡写的书评非常糟糕,他用过卡夫卡难以忍受的词语去形容,但是布罗德在后期又对卡夫卡非常支持。那我以恶意去揣测,这其中真的没有嫉妒吗?没有这种怨恨与那种竞争关系吗?

任卫东:是的,布罗德比卡夫卡成名要早得多,那个时候布罗德已经出版了好几部长篇小说,已经是在布拉格或者德语圈里小有名气的作家了。卡夫卡在 1908年开始零零星星发表的一些东西都是布罗德催着他发的。在那之前布罗德完全不知道卡夫卡在写东西,他知道以后就特别兴奋,让卡夫卡拿出来去发表。然后不断地带着他去见出版商,给别人介绍卡夫卡。

在卡夫卡还没写过什么东西或者没发过什么东西的时候,布罗德就在杂志上发文章说卡夫卡的水平跟亨利希·曼一样高。亨利希·曼是托马斯·曼的哥哥,当时已经是文学大家了。卡夫卡看了这个以后好像很慌张,就觉得我是谁啊?我还啥都没写呢,怎么就能跟人家齐名?

后世的很多研究者对布罗德是有意见的。这个当然不是说他没有焚毁卡夫卡的手稿。主要集中在两点,首先是他在出版卡夫卡作品的时候改了卡夫卡很多东西。然后还有很多人觉得布罗德好像垄断了卡夫卡似的,只有他的解读才是最权威的。

我觉得这个话题有争议可以再研究。但我是觉得布罗德很无私的,他不光是对卡夫卡这样。当时布拉格形成了一个比较紧密的文学圈子。布罗德基本上充当了他们当中中间人的那个角色。布罗德跟柏林、奥地利、慕尼黑很多的出版商、杂志社通信,然后不断地推荐自己的朋友。

所以我不太能想象他会嫉妒,当然也许会有,但是没有显现出来。包括他最后在 1939 年 3 月逃走时还拿着个箱子,里面全是卡夫卡的手稿。那是最后一个能够穿过波兰边界去特拉维夫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拿着卡夫卡的手稿走是非常不容易的。

蒋方舟:我补充一下,我也觉得他是非常无私的。现在可能有人说你没有按照遗嘱烧掉手稿,但其实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没有烧手稿这件事。就像刚刚卫东老师说的,他在希特勒占领布拉格的时候把卡夫卡的手稿带到特拉维夫。后来当中东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又带着这个手稿辗转出国到安全的地方。最后应该是在牛津的图书馆得到了很好的一个存放。所以我觉得他真的挺无私的,把作家的手稿当成自己给朋友最珍贵的一个礼物。

㊟对谈现场

但是另一方面,确实如果你以一个特别严格的文学研究者的标准来看,布罗德也许不是一个最好的文学研究者。但我觉得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比如我很喜欢的昆德拉,有一个文学评论集叫《被背叛的遗嘱》。“被背叛的遗嘱”指的就是卡夫卡的遗嘱。它里面其实对布罗德也有很多的微词,比如讲到布罗德后来写了一篇小说,以自己和卡夫卡为原型。但在那里面他把卡夫卡描述为一个圣人,说他太纯粹了,除了纯粹,他什么也没有。这其实是把他过于地神圣化,造成了很多我们现有的对卡夫卡的刻板印象。

他在出版卡夫卡传记的时候,又删掉了卡夫卡进妓院之类的文人劣迹,在这种层面上影响了我们去理解卡夫卡的多样性。不过这是一个过于严格的标准。在座各位试想,假如你的日记在未来被出版,希不希望把有人把逛妓院之类的删掉?所以他可能是出于一种过度保护的心态。嫉妒大概是没有的,但是无私是真的挺让人感动的。

#未辞职:我最擅长升职加薪

丁君君:刚才谈到卡夫卡朋友圈和职场圈。其实传记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每天下午两点下班,也一直在抱怨这个工作让他非常痛苦。这可以对应到现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职场躺平人的这一印象。两位老师对卡夫卡的这种工作态度有什么看法吗?

蒋方舟:我觉得可以分为他的职场和他的文学两部分来谈。我们先说他的工作,有很多让我觉得意外的地方。一个是他们家随便就给了他一个工厂,说你来经营。那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就是一个资本家。

另外一个是他最广为人知的工作在保险局。但他是一个非常擅长上班的人,在书里面有个很经典的案例,就是有一笔高额的保金要追回。保险局里除了卡夫卡,没有人能胜任这个工作,最后他成功地追回了高额保金然后升职加薪。但他觉得很不开心,因为还得去国外开会呢,会很麻烦。

所以我觉得他不是擅长一蹶不振,他最擅长的是升职加薪,他是一个很擅长上班的人。他能把职场关系、职场中遇到的困难处理恰当。他绝不会说躺平或者怎样。虽然他一直纠结自己要不要辞职,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工作上的无能者,我觉得这是大众对卡夫卡很大的一个误解。

书里我觉得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就是虽然卡夫卡描述的是一个小职员的生活,但它并不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生产线上的一个螺丝钉,或者一个完全机械化的官僚机制的承受者。他反而是身居高位的、有一定决定权和自主权的高级职工。因为他能够在一定的水平线上看到生产线上每一环的运作过程,他就能更好地去描述职场生活或者职员生活,比如说他的处女作品叫《观察》。讲的就是他看到的这些工人的行径。

㊟对谈现场

任卫东:对,卡夫卡日记里面确实总流露出来一种观点,就是上班特别烦,挤压了他写作的时间,因此我们对卡夫卡有一种不爱干活、不爱上班的印象。但如果我们真看他的升职经历的话,会发现他其实升得非常快。而且他的上司、他的同事都夸他。他不光对周边的同事非常好、业务能力非常强,而且公文写的也特别好。别人处理不了的事他能处理得了。

这个从他的保险工作也能体现出来。保险业要让工厂主给工人投保,工厂主肯定是不愿意的。那保险公司的人就要去说服工厂主,说你们这个工作的危险系数有多高,事情有多难做。这是非常难做的,别人做不了卡夫卡去做。卡夫卡又会德语,又会捷克语,他做得特别好。所以虽然他一会休假,一会请假,但是他升职非常快。

我今天特意查了一下他的收入,他 1908 年刚进入保险公司的时候,每天 3 克朗。1922 年的时候,他的年薪已经是 12,900 克朗了。这是卡夫卡最后一次升职,那个时候他已经病得非常重了,虽然他经常请病假,公司就是不让他辞职,反而给他升职。由此可见,他的工作能力非常强,并且他们评价卡夫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年薪 12,900 克郎,相当于一个月 1,000 多克郎。他刚入职的时候每天 3 克朗,一个月也就 190 克郎。14 年工资涨了这么多倍,我觉得从收入上就可以看出他绝对不是一个差生。所以卡夫卡上班态度有限公司,能力绝对无限。

蒋方舟:对,我们不能光跟卡夫卡学请假,我们要学习他的升职。虽然说老卡夫卡老是喜欢躺着,但我觉得不是因为他太懒了,是因为他头脑太过活跃了,他头脑当中有特别多的想法,敏感的部分、激情的部分同时进行。在我的理解里,他可能因此不得不躺着,让他能够去整理他的想法。

所以说我觉得并不是你擅长一蹶不振,你也可以成为卡夫卡。我前几天还在跟一个在大厂上班的朋友说,我们应该学习卡夫卡。我们这个系列叫做大师穿过单向街,我觉得卡夫卡就是一个让上班穿过我的人。他既能上班上得好,他还能去观察他所处的高度自动化的环境。我觉得这一点才是广大职场人应该学习的。光是离职、请假和摸鱼,我觉得这不是卡夫卡真正的职场态度。

任卫东:对,但我们老是听到他说他讨厌这个工作,感觉工作跟他的文学写作工作是对立的、相斥的。我觉得这恰恰就像他的婚姻态度一样。我就要这样,我就要烦那个工作,但是我又不辞掉他,然后我就在这个纠结中获得某种感受或者某种感悟。其实他并不缺钱,卡夫卡家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属于富裕市民阶层了。他根本不缺这个钱,他需要的是这种感觉。

蒋方舟:因为上班而痛苦,又因为痛苦而上班。

#未婚娶:一个无解的命题‍‍

丁君君:卡夫卡一边非常杰出地完成工作,一边在给他的女朋友菲利萨尔写苦苦哀求的情书。那个情书里有非常多的负能量,他说跟我好吧,我真的很差,但一定要跟我好。所以他人生中就有这种非常深渊和非常明亮的一面的共存,这是第二本传记最让人痛苦的部分。两位老师作为女性读者,是怎么思考这个事情的?

任卫东:我是一个喜欢卡夫卡的人,我喜欢他的作品,我对他的所有东西都抱有深深的共鸣。但是我作为一个女性,我要是把自己放到他苦苦追求又不断悔婚的未婚妻的角度的话,我觉得我坚持不了 5 年。他跟菲利斯两次订婚,两次取消婚约,前后 5 年的时间。我觉得我肯定在第一次(对方悔婚)的时候就再也不会理这个人了。

他从一个普通的女性视角说就是一个「渣男」,他不断追求你,对你说“你一定要跟我好”。但是求婚后女生要答应的时候,又开始说我多么的不行,你难道真的要跟我在一起吗?我身体这么不好,我就是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种事情。

蒋方舟:对我看到的时候也是烦的不行。虽然作为卡夫卡的粉丝看着特别心疼,但作为一个女性读者就会感觉矫情。他到底在向往怎样的两性关系?其实他也不知道,这其实是一件挺恐怖的事情。我特别能理解菲利斯吸引卡夫卡的一些点:她能干独立,然后是数据速记员,还可以帮卡夫卡把持家里。她其实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人格,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现在的独立女性。而这些是卡夫卡自己不具备的人格。他不独立、 hold 不住,也不知道自己想干嘛。

所以我一方面能理解他对菲利斯的爱,另一方面也能理解他对菲利斯的恐惧。因为卡夫卡一辈子没有单独生活过,他是跟家里人一起生活的,而且生活得并不愉快,始终处于一个被压制的位置。他可能难以想象他真的跟一个女性进入一个家庭他会是什么样子。

卡夫卡在信中说他最理想的生活就是把他关到一个地窖里面,每天有人送饭,他就在地窖里面写作,他每天的运动就是去拿饭的那个过程。那妻子的角色是什么?妻子就是那个送饭的和那个看守。所以你会看到他的爱、他的恐惧。他的爱是不是只是一种他对孤独的恐惧呢?你会觉得他的人生真的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摇摆状态。

任卫东:这个爱在信里面也体现出来。就是我要追求你,你就应该嫁给我。但我后来想他为什么爱菲利斯呢?他认识菲利斯非常偶然,他去布罗德家商量一些事儿。菲利斯是布罗德的远亲,他们正好相遇了。他在见了菲利斯第一面以后写的日记里面对菲利斯没有一句好话,他说她相貌不怎么样,像个女佣似的。他还说,虽然她鼻梁骨像断了一样,长得很生硬,但他那一刻还是下了一个决心,做出了一个决定,要追求菲利斯。

但我自始至终觉得他没有任何理由爱上菲利斯,他就是要一个结婚对象。菲利斯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婚对象,是卡夫卡连接社会的一个最好的纽带。卡夫卡没有的东西,菲利斯都有,不论是从出身、职业、民族还是信仰来说,两个人都非常合适,是最好的结婚伙伴。因此他想跟菲利斯结婚。

而他的纠结我觉得是纠结这个家庭的组建。对那个时候的犹太人、犹太家庭来说,结婚就是不容讨论的问题,你就该结婚,你就该生孩子,就要传宗接代的。但是卡夫卡呢,他清醒地知道他一旦结了婚就变成他爸了,所以这是他特别痛恨的样子,所以他老在这个地方犹豫。另外他还很犹豫的原因是结婚一定会没有了孤独,而孤独是什么?孤独就是写作的前提。这是我觉得他特别纠结的地方。

蒋方舟:对我再补充一点,我很烦看到他纠结的这些过程。但是我看到一句我眼前一亮,卡夫卡说第一次求婚成功的时候,就立刻买了房,虽然是一个期房,但他并不是完全没有付诸行动,他还是往前迈了一步。

我觉得刚刚卫东老师有个特别好的提醒,就是他的婚姻观跟他父亲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当他在打算追求菲利斯和有结婚的想法的时候,他写下了《判决》。这个小说讲的就是一个父亲给他的儿子判了死刑,他的儿子就跳楼了,他用一夜就写完了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他在怎样的状况下写了这样的故事?我觉得就是他意识到如果他组成家庭,其实就是脱离他的父亲,或者对父权的一种终极的抵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菲利斯就是他叛逃父权、跟父权对抗的一种武器。

但他痛苦就在于,他跟菲利斯组成新家庭的时候,他又会成为新的父权。因为这是他唯一所熟知的一种家庭结构和关系。所以我觉得这的确是很难解的,你会从他的婚姻观看出他跟他家庭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他人生中很无解的一个命题。

㊟对谈现场

丁君君:传记里提到卡夫卡很喜欢的袁枚的《寒夜》,“美人含怒夺灯去,问君知是几更天?”就是讲一个读书人读书到半夜,然后他的情人非常生气,说为什么还不回来睡觉?卡夫卡在写给菲利斯的信中引用了这首诗。

传记作者解读说,卡夫卡意识到这是情人之间的一种游戏,但卡夫卡的目光会走向这个游戏的反面,他会想到如果我们不是情人,那么这个游戏就会停止,我们会进入一种苦涩的怨恨状态,你就不会是跟着我笑,含怒就不是含怒,而是真的愤怒,然后夺走我写作的笔。卡夫卡有没有可能通过袁枚的这首诗传达出婚姻的恐惧?

任卫东:我觉得是有的。这是卡夫卡和菲利斯的信中反复讨论的一首诗,可以直接通过这首诗来理解他们的婚姻关系。卡夫卡认为结婚了他就不能整夜地写作了,婚姻会干扰我。所以卡夫卡在不断的纠结,他在日记上还列了两栏单身的好处与结婚的好处。他说结婚以后我就不能写作了。我其实觉得他把袁枚这首诗的后两句当真了。‍‍‍‍‍‍‍‍

蒋方舟:对,而且我觉得卡夫卡的很多恐惧是来源于自己的想象。比如说他在信里写,我生活也不好,我也很阴郁,我身体也不好,我日子没法过了。菲利斯就跟他说,你应该把每天的写作时间压缩到 1 小时,卡夫卡说我就是要写 10 个小时。那你说你过得不好,人家给你一个建议,你就开始当作是对你自由权的一个剥夺,那就没法聊天了。所以我会觉得他们之间的很多话语方式,一直是卡夫卡在跟自己想象中的恐惧在作战。如果他真的结婚了,他或许会发现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丁君君:可是卡夫卡跟菲利斯的关系是不是他跟女性普遍关系的缩影?也有观点说他跟他的母亲,包括他的几个妹妹的关系都是有问题的,不知道两位老师有没有考虑过他跟其他女性之间的关系?

任卫东:德语里面有本书专门写的是卡夫卡和女人们,主要写的是跟卡夫卡有过密切交往的女性。比方说菲利斯,还有他第二个订婚的女朋友,比方说他的捷克语翻译,他们两个人有过一段比较短时间的热恋。还有一个他临死之前陪了他一年左右的女性。

当然卡夫卡除了这几个女性朋友之外,还跟其他女性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比如说在那个夜店、这个酒馆,还有妓院。对于当时他这种中产男性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他们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完成性启蒙的。

我觉得卡夫卡有点把性关系和婚姻分开了。他第一次跟女性有亲密关系是在 1903 年, 二十岁上大学的时候跟楼下的一个女店员。他这么描述这一夜:没有比我想象的更恶心,没有比我想象的更肮脏。我当时读到这儿就在想,为什么他描述的亲密关系全是肮脏与恶心呢?

然后他还在日记里还是书信中谈到,他当时和父母住在一起,他可以看到父母的卧室,他非常受不了父母卧室床上凌乱的样子,他觉得很恶心。所以我觉得他对性是有一种排斥心理的,他好像更喜欢把结婚对象保持在书信里面。德国学者阿尔特在他写的《卡夫卡传》中写到菲利斯·鲍尔那部分的标题叫做《文字中的情人》。我觉得卡夫卡需要的就是一个跟他保持着空间距离,但是心理上非常亲密的一个情人、一个女性。

㊟对谈现场

蒋方舟:我顺着卫东老师的话往下说,我们具体到卡夫卡小说里的性描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城堡》里那段的 k 和女招待。整个过程发生在一个非常肮脏的地板上,旁边好像还有两个人。反正不是一个完全密闭和隐私的空间,非常得肮脏且仓促。我觉得无论是他对于性的记忆,还是他对性的整体印象,绝对不是一个跟爱相关的概念。

那爱是什么呢?他在书信中反复提到的亲近感,以及书信带来的亲近感,其实是一种有对象的自言自语,会给他带来更强的舒适感、亲近感和安全感。卡夫卡在整个性的过程中是紧张的、不自信的,是恶心且羞耻的一个状态。所以我觉得这是他没有办法进入一个特别健康的两性关系的原因。

任卫东:魏宁格有一本书叫做《性与性格》,或者翻成《性别与性格》。这本书 1903 年出版,反响巨大,那时候卡夫卡还在世。这里面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是什么呢?女性天生有缺陷的。女性没有公正感,没有正义感,没有道德感,没有理性、没有自我。总之所有的负面的性格特点都是女性身上的。

所谓成功的女性,就是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种缺陷,然后努力克服这种缺陷。而男性为什么会被诱惑呢?因为男性身上也有这种东西,特别容易被缺陷所诱惑。这本书在如今可能会被女性主义者群殴,但我想说的是这种厌女症可能是那个时代普遍的文化大背景。

丁君君:感觉是比中世纪更激进的一种厌女症。卡夫卡作品当中的女性形象都或多或少处在这样一种肮脏的状态,或者至少是有存在问题的方面。他最后的那一篇《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似的听众》,女性形象会更中立一些。

任卫东:卡夫卡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前期或者是绝大部分时候都是那种动物性特别强的,或者都是生活在特别阴暗、特别肮脏的那样环境中的。后期可能是有一些这种变化的,比如《城堡》里出现了唯一一个拒绝了官员性要求的女孩。这是卡夫卡特别正面的一个女性形象,不是一个诱惑者、继女、坏女人的形象,而是有了自我的意识。

蒋方舟对,我觉得卡夫卡的文学当中女性形象的转变是在《城堡》这个小说中。或者更具体的说,我觉得是他跟密伦纳的情感中。因为密伦纳虽然有丈夫但婚姻并不幸福。卡夫卡是第三者也是拯救者。卡夫卡的两性关系当中表现出了一种他觉得这个女性是需要他保护,需要他怎么样,然后他唤醒了一种更传统的男性精神和男性意识。我觉得可能这个转变是在这段关系里发生的。就是它不能完全就是一个第二性的,反而它必须体现出一种它的主体性。

丁君君:方舟老师说的第二性是指卡夫卡身上的女性气质吗?昨天我和任老师还讨论,说卡夫卡行为放在一个女性的身体里面其实要好理解很多。他要求一种绝对的灵魂。身体之上,要求一种绝对的融合。而且会不停地预感失败的可能性。

蒋方舟:对,现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好像很少听说男性在婚姻当中特别强调要保全自我。反而是女性会说结婚了要依然有我的自我。但卡夫卡好像自觉地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自我会被剥夺的角色当中。这是很不一样的点。

# 恋爱与创作:爱情可触发

丁君君:就像一个现代的女性心灵穿越到了他的身体。卡夫卡虽然恋爱未遂、结婚未遂,但的确对他的创作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菲利斯,他身上那个神秘的按钮是没有人去摁的,他找不到自己的文学声音。作家的人生经历其实是完全成为了他产出杰出作品的前提两位老师要不要谈一谈卡夫卡的恋爱与创作。

任卫东:我们说读卡夫卡,基本上要读他的《判决》、《变形记》、《美国》。这都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的?都是在认识了菲利斯·鲍尔之后,这个是文学史上的文学决定性时刻。1912 年 8 月 3 号左右。

就是见了这么一面,非常短的一面,然后送菲利斯去酒店,路上他就很表现得很亢奋,还要跟人家约着一块出游。9 月 20 号,他突然给菲利斯写了第一封信。两天之后,9 月 22 号的夜里他就开始写《判决》,一夜之间一口气写成了《判决》。

当然我们在做文学研究的时候,不能够把某一件事跟他的作品做因果关联,但是我们看《判决》里面有什么?有对婚姻的犹豫、他的工作跟写作、父子关系。这是卡夫卡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几个话题。在《判决》里面全都出现了。我们当然不能说,就因为他认识了菲利斯才开始的创作那时候菲利斯跟他还没有任何关系,他只是发出了一封信,连回信都没有收到的。

但是我是觉得他已经是把自己关于未来两性关系、婚姻关系、写作职业、父子关系的思考找到了一个投射的点,就是菲利斯。就像摁下了一个按钮似的,从那时候他就开始不断地在书信里面、在日记里面讨论他在《判决》里面写的这些东西。

蒋方舟:另外一个小说可能跟他的情感关系比较大,有的翻译成《审判》,有的翻译成《诉讼》。就是其实我觉得《诉讼》更恰当。他当时跟这个菲利斯订婚失败,他跟她的闺蜜又有点暧昧。然后又去了菲利斯那,然后被她的这个家庭、她的闺蜜团审判,审判完了之后他特别不高兴,然后回去写了一个非常著名和经典的小说,叫《诉讼》。

那《诉讼》讲的是什么呢?其实讲的是一个跟爱情完全无关的故事,k有一天在家躺着,然后几个人就冲进他的家里,然后就把他抓去审查,然后他说我不是你们要抓的那个人,我没有罪。但是那些人就不断说你就是那个人,他发现他无力证明,说我不是那个人。

㊟对谈现场

你会发现卡夫卡基于爱情所写的文学作品,完全不是写成一个爱情故事,在那个故事里面一点爱情都没有,他讲述的是种恐惧。他在被审判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无力胜任一个居家的男人,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一个好的丈夫,好的父亲。他发现我不是你们要找的那个人,我不是你们想让我成为的那个人,我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他把这种恐惧内化,然后就放到了就是《诉讼》那个小说当中,变成 k跟那些人说我不是你们要找的人。

所以我觉得卡夫卡他特别精妙的一点就是,他这些小说里面句句没有爱情,可是他的缘起点恰好又是他在情感过程当中被触发的那个按钮,那个内心最深的那个恐惧,那个个体跟社会之间的那种张力,私人空间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矛盾。我没有在任何一个作家身上看到这种转化。我们看到很多个人经历的转化,但是没有看到这么面目全非,但是又惊讶无比的一种转化。

任卫东:这是卡夫卡特别重要的一个特点,他的生活经历与创作一定有关系,但它绝对不是一个直接投射到作品里面、直接转化成作品的故事。比如说他的《审判》,我觉得触发的是一种罪感,努力证明我没有罪。但他又根本没有办法证明这种可能性。他的生活经验对他写作的触发是这样一种形式完成的,而不是说我直接把我的生活经验搬到作品里面来。

蒋方舟:就包括其实城堡是他永远没有办法进入的一种系统,这跟他的情感有关,但触发的其实是他更深层的一种恐惧。

#未过时:当世界没有因果关系

丁君君:那两位老师觉得卡夫卡作为一个作家最特殊的地方在哪里?摆在无数个作家的文本当中,我们为什么选择卡夫卡?

任卫东:我特别高兴,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跟一个作家聊过卡夫卡。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卡夫卡刚刚被翻译到大陆不久,掀起了一阵卡夫卡热。中国的那一代的作家,余华、莫言,都说看了卡夫卡以后特别惊讶,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

因为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在之前我们接触到的全是现实主义小说或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没有见过卡夫卡这样子的,所以感觉到很震惊。那我作为一个研究者,我是一直特别好奇的,像方舟老师这一代的作家跟余华老师他们那一代的作家在面对卡夫卡的时候感觉到的震惊是不是一样的?接受到的影响是不是一样的?

蒋方舟:我可能从几个非常感性的角度先抛砖引玉讲一下,卡夫卡对于我作为创作者的一个震撼。我前段时间又看了一遍《变形记》,还是被震撼得不得了。开头那个最著名的话:“早上醒来的时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对于很多的创作者来说,最大的震撼在于我们第一次看到小说里面是被取消了因果。在这之前因果律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因为他做了什么,所以受到了惩罚。因为他做了什么好事,所以说要嘉奖,因为他怎么样,他死了。

但是卡夫卡他竟然悍然地在一个小说的第一句,没有任何因果的交代,格里高尔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他甚至就没有做任何事,就变成了一个甲虫。从创作经验上看,你会发现还能这么去做一个因果的切断,这在技法上很厉害。

现在我又被他震撼到的一点是,因为你会发现没有因果有的时候更符合我们现在生活的一种常态。为什么大家总是用荒诞这个词?你说是一种无因的惩罚也好,你说没有具体的敌人也好。为什么近几年大家总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卡夫卡式的世界里,就是你会发现你在很多时候你并不是因为做错了事情被惩罚。

有的时候惩罚你的就是一个规则、一个虚无缥缈的文书、一个系统,比如说外卖的计时系统。它是一个你无法与之对抗的,你也无从通过修正自己就能改变你的处境的一种存在。卡夫卡当时也许无意之间创造了一个 100 年之后依然存在的世界。

另外就是在很多短篇小说里,他带给我的那种恐怖感。这是我看很多作家里面都没有的。昆德拉有一个特别好的描述,他说恐惧感其实就是一个你身处的笑话内部的恐惧感。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些喜剧,其实是因为他做了很滑稽的事。可是如果你是那个主角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卡夫卡的小说其实就是身处在一个笑话的内部。

前几年的时候,我去一个科学家朋友的实验室里看一个他正在做的实验。他有一个很狭小的空间,一个小白鼠在那,然后有个电脑屏幕不断变换,变换的是一个个迷宫的图案。小白鼠以为他自己在走出迷宫,其实他就是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里面跑来跑去。我们作为人类会觉得小白鼠好傻呀。

可是卡夫卡的世界是那个小白鼠的那个世界,他是一个身处到这个小白鼠世界里面的人,他所看到的东西,也是我作为作家特别惊叹的,就是他如何摆脱上帝视角,或者一个旁观者所带来的那种居高临下。进而真的让你身临其境地感觉到你身处困境,产生一种身处荒诞的困境之间的窘迫和恐惧。

㊟活动现场

任卫东:我有几点特别有感触,一个就是《变形记》的开头,就是讲它没有了因果律。卡夫卡正好处在一个世界与文学书写的转折点上,整个世界变得没有因果关系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文学书写也就适应这种变化,它也就没有因果了。《变形记》的这个开头特别能够集中体现卡夫卡的一个特点。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甲虫。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就把它当做是一个事实放在这儿,而后面所有的描写你发现都是极其现实、极其真实的。他的这种奇异的、梦幻的,跟现实的、日常的这种混杂就天衣无缝地混在一起了。不像以前不管是童话还是浪漫主义,会有一个分界,就是有一个奇异的世界,非日常的世界,还有一个我们日常的正常的世界。

这个主人公可以跨越这个地界过去,然后还可以回来。卡夫卡全是混在一起的,大家好像也就接受这样。他已经从日常世界进入到了一个梦幻跟日常混杂的世界,但他从不突出这一点,就是很平淡的就写过去了。比如《美国》那个小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他讲的那个船驶入了纽约港,看到了那个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是举的是火炬吧,他小说里面举的是剑。他肯定不是无知出的错。但你也不知不觉中从真实、从现实进入到了一个他虚构的梦幻世界。

蒋方舟:而且他从来没去过美国。

㊟对谈现场

#未注解:进入卡夫卡的内心

丁君君:我们刚才漏掉了卡夫卡的描写技术。卡夫卡在作品里他描写比如说人像的时候,一个人的脸它是非常特殊的,他只会展示一个剖面,就一个人莫名的一种姿态。我一直非常好奇他这种描写技术要把读者带到哪里?他在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一种信息?

任卫东:我读过他的一个短篇,《男乘客》。就是讲的是一个上下班坐公交车的男的,在车上没事就去看别人。没有故事,他看到一个女孩子坐在车上,就描写这个女孩子的样子。皮肤什么样的,耳朵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子,描写特别细。但是最后你不知道这个女孩是什么样子,你读完了以后满脑子全是她的细节。卡夫卡作品里上帝视角没有了似的,我们看到的世界或者是他看到的世界,全是碎片的,全是一点一点的细节,没有了对于世界整体的印象。

蒋方舟:而且他几乎很少内心的叙述。我觉得最精彩的就是《变形记》里面的打戏,全是动作。这是卡夫卡很神奇的一点,他并不疏远世界,但是你看到的全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他从来不注解内心,可是我们每一个人可以直接进入到他的内心。

丁君君:就是我本来还想问为什么卡夫卡作品里没有那个时期流行的心理主义、精神分析,方老师就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另外一种更激烈的心理主义。

任卫东:卡夫卡在写完《判决》以后,他自己也在日记里面反思。虽然弗洛伊德对于很多德语作家都对他产生了特别大的影响,但是卡夫卡对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态度是矛盾的。卡夫卡熟悉这些,但是他对心理分析全是负面评价。

虽然德语文学里面其实特别盛行这种心理描写,特别多意识流式的内心独白,但卡夫卡说我的文学最重要的任务本质是表达我的内心。卡夫卡要表达人的内心,但他不用一种特别直接的意识流、无意识流,或者是内心独白这样的方式。他经常会把我们内心的这种挣扎矛盾,一个我跟另外一个我的对抗,外化成另一个形象,外化成人物关系,外化成动作,外化成身体的姿势。所以我是觉得他是写内心,但是用别的方式来写。

㊟对谈现场

丁君君:其实我这里还想 cue 一下方舟老师小时候写的《青岛·爸爸》,问一个边缘一点儿的问题。在里面你说有一个作家写过一个小说,里面讲一个人变成甲虫,你没有用卡夫卡的名字。这是一个心理问题,卡夫卡这个名字在您当时的写作里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呢?

蒋方舟:卡夫卡太有名了,我反而想把他当做一个普通的作家去理解。但是我那写得太差了,不过我还是想稍微回应一下,我觉得所有的创作者在看到卡夫卡的时候都觉得我也能来写。一想到我在躺在床上变成了一个王八、一个大马猴,你就恨不得立刻动笔写,他带给你那个冲击是特别强的。但是你上手之后你就发现你的创作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我觉得卡夫卡对于我们这一代,包括上一代作家的文学影响是一种绝望交织的情感。但我期待卡夫卡在中国年轻的创作者和读者当中能够有新的生机和延续。在最近几年,卡夫卡笔下的那个世界非常意外地经常被提及,大家发现我们竟然活在卡夫卡的世界里,年轻人比我们那一代有更深的感触。我觉得我作为创作者致敬不了他。他在今天能带给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得超越技法,从一个更深的层面上再思考这个问题。

㊟对谈现场

丁君君:那最后两位老师能不能简短地用几句话表达一下,卡夫卡在你们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任卫东:我就是把卡夫卡当做一个研究对象。我觉得我不能在生活中,或者是生活观、价值观、世界观上面特别认同他。我觉得那个是一个巨大的黑洞,会把人吸进去,所以一定要保持距离,我也不能爱他,我也不能讨厌他,只剩下研究他了。研究其实要付出更多的激情,所以要控制一点。

蒋方舟:我越来越意识到他是所有人的困境的总和。我们所有人身上会遇到的困境,卡夫卡都遇到过,而且在他身上有着更十倍、百倍的展现,他的文字里有个千倍万倍的展现。

编辑:Psyche

撰文:又熙

摄影:又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省高手云集郑州 电子竞技冠军... 2025年河南省全民健身大赛电子竞技冠军联赛全省总决赛,8月23日下午在郑州金喜动金水全民运动中心揭...
三个月后法国改口了,法媒:中国... 印巴空战之后,有关“阵风”战斗机被击落消息,不仅印度自己否认,法国也一样不承认,没想到在三个月后法国...
宁波阳明工业取得自动化芯片烧录... 金融界2025年8月23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宁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
中国时尚市场:电子商务与数字营... ~~~雅各布专栏 —— 专注行业第一品牌商业模式研究~~~ 来源:Olivier VEROT 雅各布...
和利时智能取得三相电源检测装置... 金融界2025年8月23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北京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
“坐滩”军舰补给中断,菲军方威... 看到中国在仁爱礁周边部署的海警船越来越多后,菲律宾又发出了新的威胁,称只要中方敢造成一个菲律宾人死亡...
威健科技取得防掉板自动收板机吸... 金融界 2025 年 8 月 23 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威健科技(惠州)有限公司取得一项...
AEW2025亚奥电子体育周(... 在杭州智力运动管理中心的全力推动与深度赋能下,8月23日,AEW2025亚奥电子体育周黄山分站于黄山...
广东电网珠海供电局等申请大电流... 金融界2025年8月23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珠海供电局;华北电力大学...
张弛的草率吊射让青岛球迷心碎!... 8月23日晚,中超第22轮的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青岛海牛与上海申花的对决成为了球迷们关注的焦点。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