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努力做,但结果并不如他期望的,总有一些瑕疵。这时候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哦!
我和孩子是从大概两三岁开始玩黏土。没想让孩子捏的有多精美。纯纯的就是“玩”!打发时间用的。顺便还能增强孩子手指的灵活性。(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
我记得那会儿,不论孩子做成什么样,我都会用想象力描述孩子的作品。当然是往好的方向说!或者往好玩的方向说!如果实在没得说,就问孩子“你做的是什么呀?”
就这样不知不觉孩子长大了。要说玩粘土也好几年了。做得越来越好,细节处理的更仔细,难度也越来越大,样子越来越好看。
话说回来,孩子从小练过来,按理说对“不理想”的作品,已经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了。孩子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看出哪里不理想,思考应该怎么改,下次就会注意。但这只是针对黏土制作上,在其它方面,孩子或多或少会有点没耐心。
我也反思,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1.家长不急躁,安孩子的心
回想我们做手工的过程,我的肯定和鼓励,夸奖和微笑,都是让孩子继续的动力。孩子做成什么样,做得好不好,我都是用平常心应对的。
而回归到一些我比较在意的事情上,我就不能保持平常心对待,对孩子的要求也提高。面对孩子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往往是带有挑剔的目光与言语。逐渐让孩子对某件事失去了自信。
所以,想让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做得好,家长一定要平常心,孩子更能情绪稳定,超常发挥。
2.发现孩子的优点,做孩子的伯乐
家长有一双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双眼,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毕竟大多家长在面对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等问题上,被气得跳脚,如何还能心平气和地看优点,真是看哪哪都是缺点。
但越是这样,我们越应该发现孩子的优点。就比如,孩子做歪的陶罐,既然已经做歪了,孩子没有耐心,大人再急躁,孩子在这个事上还能保持多少热情?热情都没有了,还会思考如何把它做好吗?显然是不能的。
所以,这次做得不理想的手工品中,有哪些地方是可圈可点的?能用来做什么?和孩子讨论讨论。把注意力放在做的好的地方,孩子心里会想,“我下次要做得更好!”
3.多鼓励和认可
想要做成一件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孩子跟着好奇心走,开始做某事,做得不好才是正常的。
想要孩子做得好——唯有“坚持”和“不断反思”。但这对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来讲,也是不小的挑战。这时候家长的鼓励和认可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知道自己要以什么态度陪伴孩子,这还不够!孩子还需要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复盘!
这时家长需要注意自己和孩子说话的语气、沟通的方式方法。想想孩子正处于没做好的低落情绪中,如果我们再数落孩子,孩子要么被打压得没自信,要么升起抵抗情绪。所以,该怎么办呢?
1.先认可孩子,在引导孩子自己说哪里不好
人就是这样,有时候自己说自己没事。但自己的不好被别人说,那心里的滋味,真是不好受。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不足。像手工、画画,这都是有参照物的,孩子自己观察就可以。学习上有对错做对比,不用大人说,孩子心里应该都清楚。
2.陪着孩子≠帮孩子解决问题
记得辅导孩子作业时,8+9=17,孩子做错了。大人一看就知道答案,就告诉孩子答案是17。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思考的过程。好像我们是辅导孩子作业了,但孩子并没有学会,为什么8+9就等于17了?
所以,陪着孩子做事,我们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就是把主动权和决定权交给孩子,而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哪怕这个事儿自己很熟练,孩子做起来很费时间。但这就是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唯有付出耐心,启发孩子思维成长,让孩子发现问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