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
构成这个城市的是她的空间量度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 卡尔维诺
吃一顿饭和见一个朋友所费的,都是平台软件给出的预估倒计时,与此同时,我们在瞬息间接收地球远处的战乱与流言。
我们的现代生活完全被时间逻辑统治,空间逻辑消失了。项飙提出“附近”的消失,楼下、菜市场、街道、路旁的树……被抽象的概念与原则充斥,极小和极大之间存在的周边世界模糊,在北京或是广州,在这里或是那里,似乎没什么不同。
基于群体的历史感逐渐消散带来“自我确认”的困境,脱离所谓传统符号便无法获得他者认可带来新的焦虑,如果我们认同“附近”“地方”的异质性可能成为破局方法,看见你我生活所在的不同且美妙之处,我们或许要对“地方如何成为地方”有动态、具体、可行的当代悟解,关于:
固有的地方想象是真实且必然的吗?
在无根的新地方,我们如何通过建筑建立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大环境给定的条件下,如何创造让普通人保持思考和行动能力的小空间?
……
带着多元的时代新体验与经验,将从怎样的视角观察“地方”、理解“地方”?又如何通过作品在变化的世界中确定“地方”并最终确定“自己”?从岭南到北京,从关注日常的阴影到将城市作为博物馆,年轻的建筑师、艺术家等创作者带来他们的探讨。
南方的北 & 北方的南
——建筑X人文系列活动 02场
时间:7 月 13日(周六)14:30-17:00
地点:单向空间·顺德 ALSO 店
扫码报名
#十道阴影
陈东华
来源 / VOGUE
“影之道”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联合香奈儿文化基金共同发起的项目“新文化制作人”第二季“活性建筑”策展方案征集的获选者。
建筑师、策展人陈东华的展览方案“影之道”,调动十个来自中国南方地区的建筑案例,以它们对自主“阴影”场所,比如村落“榕树头”下、拼接的太阳能板屋檐、全天候开放的市集顶棚等公共空间的使用,辩证阐释了一种延续并修正架空主义的空间概念。从普通市民、建筑师、研究者等多方视角观察散落在“城、镇、乡”三种不同的环境状态里的这十座建筑,以小见大,以南方地域回应共性。通过文献、影像、模型、展厅装置等媒介,带领观众立体地感受岭南建筑的多样性。
影之道展览现场 摄影:朱迪
聊及创作初衷,陈东华这样说:
用一种不太熟悉的视角来剖释习以为常的南方阴影,尤其是发生在我生活的广东地区附近。南方的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看到各式各样的自主“阴影”场所。
岭南村落的“榕树头”底下常常就是村头的乘凉聚集地;岭南庭院用连房广厦的灰空间串联了建筑与园林;近代的骑楼空间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公共廊道;农场大棚的黑色遮阳网成就了市民自选蔬果的新体验;全天候开放的市集顶棚供应了南方商品的林林总总…...
双溪别墅乙座-敞厅摄影:陈轲
黄涌市集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吴嗣铭
“这些公共空间并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和高昂的成本,而是渗透日常生活的每个毛孔,融入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每每烈日当空或阵雨倾盆,人们总是迅速地钻进这些阴凉的孔洞里,躲在亚热带的天空下。这是如此反反复复、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生活场景。”
增量美术馆©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郭靖
#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
reMIX临界工作室
来源 / reMIX临界工作室
位于深圳市中心区的福田中学是特区内规模最大的寄宿制高级中学之一。超高的建筑密度、紧张而复杂的都市环境,使其成为 2018 年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颠覆传统校园与城市分隔而设的惯例,打破边界、城校共享,原址重建后的福田中学试图提供一种“城市中的城市”的校园新类型。
极致的场地环境:丰富城市与景观肌理中的校园 摄影:张超
在中国,中小学校园在城市中仿若孤岛存在,是一座座从周边社区分离出来的小城市。丰富的空间设施因安全、管理风险等原因难以对外开放,日常使用坪效却很低。而福田中学的设计则对这种现状发出挑战:从规划布局策略到建筑动线设计,将最多的文体设施对社区开放,采用更加灵活的管理方案,减少公共设施的闲置和重复建设,这对于寸土寸金的高密度城区而言更为重要。
为了能够在用地紧张的场地上实现设计任务书中的所有功能需求,设计将操场抬升至 7.4 米的平台之上并靠西侧城市街道放置,如此布局造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城市界面:学校沿主干道的边界不再是围墙,而是一个透明而有吸引力的立面,市民可直接从街道进入社会门厅,进而通向操场平台下方的一系列文体设施。朝向城市和校园内部的双门厅设计,使得分时共享可以便捷的发生,却不会与校园内的学生活动相冲突。在周末或者举行特殊活动时,总面积达13600平方米的文体设施(篮球馆、风雨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游泳池、展览空间以及一个可容纳 1000 人的报告厅)均能对外开放,使学校由封闭的孤岛转变成一个真正向公共开放的市民中心。
教学楼间的视线通廊 摄影:张超
通往架空操场的城市侧快捷入口 摄影:张超
风雨篮球场与通透的城市界面 摄影:胡康榆
为应对地块的不规则形状和局促的入口空间,设计将原本南北方向布置的操场逆时针旋转 15 度,不但可以吸纳不规则用地红线所造成的一系列边角空间,还在场地西南侧形成放大的入口广场和更加宜人开放的公共共享城市界面。操场的旋转使我们还给城市一个近千平方米的入口广场,一经落地即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儿童玩耍运动的活力街区公园。
校园入口:还给城市的广场摄影:张超
不久的未来,学校将接驳通向对面中心公园的步行天桥
#两个城市拼贴
gad 杰地设计
来源 / gad杰地设计
第 18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未来实验室”,中国馆主题为“更新 · 共生”。gad参展作品以两个城市的实践——上海老城厢更新、衢州礼贤未来社区——为基础,在现实语境下再思考,以艺术化的形式表达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上海老城厢©gad
衢州礼贤社区©侯博文
上海是中国典型的一线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密度高、历史深厚。面对不断加密再无空隙的城市,我们必须重审那些记载着城市生长记忆却不那么适宜今天生活的“过去”,用“更新”的方式让其延续历史又获得更长足、持久的“生命”,以参与现在与未来。
衢州是中国典型的三四线城市:在当代经济利益为导向、“生产-消费”体系下一切皆商品、营销为目的对“好住宅”的引导下,出现了住宅形式“千篇一律”的境况;因发展相对平缓,三四线城市依然存在大型住区开发的空间。面对现实问题,如何寻找一个更多样化的人居未来?
城市共生©gad
组团共生©gad
向前回看,也是向后看的一种方式。
反思现在,也是想象未来的一种方式。
gad 将两个城市实践的核心内容进行提炼,融入对未来的理想想象,从城市、组团、建筑、细节 4 个维度对设计与生活场景进行超现实的拼贴,呈现不同尺度下“未来理想生活的模样”。
建筑共生©gad
细节共生©gad
#一个被当成博物馆的城市
宋壮壮
来源 / 一刻talks
从建筑师转行到设计师,联合创办帝都绘机构,专门做关于北京城市方面的研究和图解,宋壮壮始终在坚持的,是解释北京这座复杂又富有魅力的城市。他认为,城市是座博物馆,要在时代背景下审视城市建筑的美与丑:
“我们大概选取了一个北京 300 座左右的大楼的库,在这些库里面,我们去研究它的材质、色彩、形式等等这样的一些不同的设计语汇,然后来总结它们的建筑风格。
北京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风格,就是大屋顶。
北京大屋顶 1.0 版本,基本都建于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都是耳熟能详的建筑,比如协和医院、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北平图书馆,现在是国家图书馆的某一个分馆。这些建筑都存在,大家都可以去看,就长这样,也没什么变化。
大屋顶 2.0 时期,也就是建国之后,1949年之后,主要集中在50年代。几个建筑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比如议会大厦、友谊宾馆、农展馆、民族文化宫,都是北京那个年代重要的公共建筑。
北京大屋顶1.0版本
北京大屋顶2.0版本
到了大屋顶 3.0 时期就更加粗野,我们几乎就是单纯地把一个大屋顶放在一个现代建筑上,因为当时在北京提出一个口号,叫夺回古都风貌。所以当时大量的在这种公共建筑上会莫名其妙地添加一些传统的这种屋顶。
……
特别有意思,当我们梳理了北京这 100 年来的建筑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种大屋顶的类型。而且我非常相信,类似这样的风格,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会继续出现,而且可能会出现大屋顶 5.0 版本、6.0 版本。
为什么?是因为这座城市作为首都,它对民族主义特色的追求,以及它受制于传统的桎梏,一定会影响这座城市里的建筑的发展。所以我们会看见这个城市它的需求一直在那儿摆着,但它的风格随着年代的变化,随着建筑技术的迭代。但它所反映的这些背后的哲学,背后所反映的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其实一直没有改变。
回到一开始那个话题,为什么我们想做这个研究?为什么想把这些背后的这些建筑风格来龙去脉跟大家讲出来?这个城市,如果你把那些建筑也是看作一个来自于跟你不一样的一个时期,可能 30 年前、40 年前、50 年前,跟你不一样的时期的一个历史的遗存的话,你可能不会对它那么刻薄。
当你把这个城市当做一个博物馆去看待的时候,你会更加的安心一点。你就不会觉得这个城市怎么那么的丑,跟你现在的审美完全是那么的格格不入的。你会觉得,这个城市里充满了趣味。”
《北京街乡地图》
《北京书店一条街》(局部)
#来现场吧
我们正亲历一个剧变的时代。
在席卷而来的浪潮之中,建筑与空间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基础结构,更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宣言。虽然现代主义的工具理性更关注物质性,但作为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建筑,拥有不止于物质的精神能量。
而在全球化过程中,面对文化特性的模糊与失语,我们如何重审中国文化的归属与认同?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如何拥有适应变化的知识与能力?……这些时代命题太过庞杂,难以作答。
所以,为了避免陷入纯粹抽象的语境,我们将“建筑与空间”的命题作为真实、具体的切片。它会是合适的切片,如汤姆·梅恩所说:建筑引人思考其所处的世界,以及人类在其中的位置。
我们也将邀请不同学科共同对话,在人文共同体之中更全面地思考:不同学科在同一问题面前,如何使用各自特殊的工具?它们在现实相遇、对话的基础是什么?它们又如何协作?……
👉首期回顾张永和 X 汪民安:视觉艺术,将我们推向“真实”的边缘
观点 views与单向空间合作开展“建筑X人文”主题系列对话。对谈并不试图寻找清晰的结论或正确的答案,但那些触动情绪的对话,或可拓宽我们看待问题、认知世界的方式,更积极、从容地应对这些“时代的未知”。
7 月13日(周六)14:30-17:00,我们邀请对居住、建筑领域均有大量观察与实践的陈忱、宋壮壮、陈东华、吴克锁来到单向空间·顺德 ALSO 店,以「南方的北& 北方的南」为题,开展“建筑X人文”系列活动对谈,围绕南北方、地方建筑、观察地方、表达地方等一系列关键词,探讨人与时间、空间的想象。
南方的北 & 北方的南
South in North and North in South
——建筑X人文系列活动 02 场
嘉宾
陈忱、宋壮壮、陈东华、吴克锁
主 持
方子语
时间
2024年 7月 13日(周六)14:30-17:00
地点
单向空间·顺德 ALSO 店
地 址
佛山市顺德区怡和路 6 号 ALSO F栋
主办方
观点 views、单向空间
理想共创伙伴
gad 杰地设计
活动流程
活动开场14:30—14:40
观点分享14:40—16:00
观点对话16:00—16:40
观点互动16:40—17:00
#嘉宾简介
陈忱
reMIX 临界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
同时作为建筑师、景观师与城市设计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获 AA(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景观城市学专业硕士学位和 GSD(哈佛设计研究生院)景观建筑专业硕士学位。
reMIX 临界工作室的探索和实践,致力于打破不同专业和不同尺度项目的边界,代表作有深圳福田中学、深圳理工大学、北京煤院新生等。
宋壮壮
帝都绘联合创始人
毕业于清华大学与GSD(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建筑专业,曾就职于建筑设计与文物保护领域,于 2016 年创立帝都绘,专注于有关城市文化的研究、设计和公共传播,希望通过设计让更多人认识、理解、喜爱自己生活的地方。出版图书《长城绘》、《中轴线》、《京城绘》等。
陈东华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2017年创立陈东华建筑事务所。作为建筑师,他的实践关注空间与结构的关系,以及当代建筑的公共与文化属性。事务所中标深圳博物馆新馆、重庆西部科学城含谷初中等项目;完成汕尾彭湃中学汉京体育馆、深圳南海小学焕新改造等实践。作为策展人,在 PSA 呈现关于当代南方建筑的“影之道”。
吴克锁
gad 杰地设计设计总监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
作为国内知名大型商业设计公司 gad 的设计总监,实践了大量超高层综合体、住宅、酒店等大型城市建筑,如东莞松山湖悦榕庄、苏州西山 Alila……在设计中,更关注建筑立足“地方”的合宜性及多方现实的平衡。
#活动主持
方子语
观点views主理人
#扫码报名
*关于观点views
“观点views”是一个立足建筑学的专业媒体平台。关注学科内在深层的独立性、专业性及发展,也关注学科与其他自然、人文科学的共生、关联关系,以更全面、客观地审视建筑学的时代坐标与能效。
在这个被碎片信息覆盖的只追求效率的时代,“观点views”聚集建筑学及其他学科思想者,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打破思维惯性,寻找值得让人停顿、思考、咀嚼的时代新观点。
单向空间·顺德ALSO店
更多店内活动及福利
上一篇:申请美国高中如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