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珺璐
今年4月以来,我省淮北地区降水明显偏少、气温偏高。在7月2日的《政风热线》直播中,来自淮安、盐城的多位村民反映在灌溉上碰到了难题。作物要“喝水”,到底什么“挡了路”?7月3日至4日,记者跟随省农业农村厅督办组直达田间地头,针对该问题展开督办。
经过近4小时的车程,记者到达盐城市大丰区南阳镇民心村,还没下车,已听到哗哗的水声——在泵站运转下,水花翻飞四溅,民心斜河里的水被翻进一旁的灌溉渠里。泵站旁的操作间每日有专人值守检测,多排少补,确保灌溉渠水深在1.2米左右。
“我们镇共有耕地7.8万亩,耕种作物以春玉米和大蒜套种为主,保证灌溉在我们这一直是头号工程。”南阳镇人武部部长杨国栋介绍, 由于南阳镇基本都是高亢地区,灌溉用水需经过二次打泵,依次从王港河到民心斜河,最后才能进入灌溉渠。“村民反映灌溉渠没水,是因为我们正在对泵站进行维修,是我们在沟通上的不足让村民产生了误会。”杨国栋解释,民心斜河上的泵站建成于2013年,阀门是老式的混凝土材质,多年使用下已出现裂缝,即使是关闭状态,灌溉渠的水也会由于地势原因悄然渗回民心斜河里。村民反映水泵上来也会流回去就是这个原因。今年5月18日,南阳镇对这处泵站进行了维修升级,6月15日竣工。“现在这个闸门是钢板的,相对封闭性比较好,未来应能更好保障村里高地灌溉。”杨国栋说。
再将镜头转向淮安,7月初的时节,集中连片种植的稻田青葱犹如绿地毯。见到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港路办事处希汉村党总支书记孙爱华时,他正在查看灌溉渠的输水情况。跟随孙爱华,记者依次前往希汉村的三排、四排查看。即使正是水稻用水的高峰期,两个灌溉渠的蓄水位仍都在正常值范围内。节目中反映的“挖深”了的水道虽与2个灌溉渠相连,但其间有闸门阻隔,不会影响到灌溉渠水位。“这条河道除了灌溉,更多要在雨季承担排水任务,所以相对较深。”孙爱华解释说。
“淮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我们这里的田多半是小麦水稻轮种。按照‘双抢’的时间规定,村里的水泵会在6月16日等最后一批小麦收上后再打开。”孙爱华告诉记者,由于各家下种、育秧、收割的时间和方式不同,“双抢”的进度也有快慢之分。譬如谁家小麦收得早,就会想要立刻翻田灌水,把稻子早点种下去。而三排、四排都已用了好些年,水会渗进旁边的地里。多方原因集聚,让村民们在用水上产生矛盾——麦子没收的见不得水、不给开水泵,麦子收了的眼巴巴“渴水”、为了提前浇地宁可走远路挑水。
“节目播出后,我们第一时间进行了检视整改。”金港路办事处党委书记钱爱东说,目前他们正在计划对辖区所有灌溉渠进行摸排,在农闲时统一整修,减少渗水情况出现,并加修灌溉沟渠,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种植需求。
截至目前,淮北地区大面积夏种工作已基本结束,总体进度和常年相当,少数地区略有推迟。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耀春说,今后他们将进一步加大淮北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各地协调相关部门和资源,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更好地保障农田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