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称“中心”?南海大沥,正在努力作答:去年2月,延续过河进湾发展思路,“中心大沥”战略横空出世,计划用五年时间,筹集投入2500亿元资金,实施十二大行动,以美学思路赋能城市建设。
一年多来,大沥把握纳入佛山中心城区和南海千灯湖中央活力区的发展机遇,全速推进“过河进湾”,驱动千灯湖中轴新城和广佛湾“双引擎”联动发展,打造南海城市新客厅、广佛全域同城桥头堡,推进“中心大沥”高质量发展。
发展以人为本。这些变化落到生活、工作在大沥的人身上,感受如何?未来,“中心大沥”又将如何进一步引聚人才,持续迸发活力,闪耀湾区舞台?7月4日晚,政协大沥镇工作委员会聚焦“紧扣过河进湾,推进中心大沥高质发展”,邀请南海区政协委员、业内人士与政府有关部门专题协商研讨,助力“中心大沥”引聚人才,加速“过河进湾”。
7月4日晚,政协大沥镇工作委员会举办“委员聚焦”活动。 通讯员供图
“过河进湾”两年
大沥人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大沥地处广佛交界处,与佛山中心城区桂城,也只是隔着一条河。凭借着毗邻广州的地理位置,大沥成为佛山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培育出多个全国闻名的产业集群,拿下中国商贸名镇、中国铝材第一镇、中国有色金属名镇、中国内衣名镇等金字招牌,但城市建设与城市品质却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
2022年,《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出炉,将大沥纳入中心城区。两年来,大沥聚焦“过河进湾、产业第一、项目为王、工商并举、品质领航”工作主线,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城市升级、环境优化、基层治理和民生改善。
对于这些改变,身处其中的人最有发言权。“美思集团在大沥生根、发芽已经36个年头,过程中我们也萌生过搬迁的想法,但最终还是为大沥的营商环境留下来。”南海区政协委员、广东美思集团副总经理林杰升表示,特别是近两年“过河进湾”推进“中心大沥”高质量发展后,这种营商环境的优势更加突出,“能够想企业所想,帮企业所需,解企业所困,让在大沥创业的人感觉到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一个充满帮助和关爱的环境中,把企业做大做强。”
南海区政协委员、石门中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平有不同的视角。她在大沥工作生活超20年,最切身的感受是,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愿意来大沥工作发展。“以我所在的石门中学为例,目前有博士后1人,奥赛金牌教练5人。这与大沥教育医疗配套足、城市建设的品质提升是密不可分的。”张平说。
“产业在发展,环境在变美,配套更完善,各种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如今大沥人的生活有了更缤纷的色彩。”南海区政协委员、大沥镇文体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婉萍认为,实施“中心大沥”战略以来,大沥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横向对比有差距
“中心大沥”要以新业态实现城市年轻态
改变在发生。但与禅桂等佛山中心城区以及广州周边城市相比,大沥的环境配套、道路、公园、学校、医疗等配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林杰升直言,大沥吸引高学历年轻人的竞争力不足,集中体现在文创氛围不足和第三产业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不足。此外,大沥产业结构大部分还是以中低端为主,缺乏高端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这也是大沥较难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原因之一,“毕竟企业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载体。”
大沥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林杰升表示,大沥的留学生数量很多,且大多都没有回到父辈的公司工作,而是去了北上广深或禅桂城创业就业,“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留在大沥或者吸引回流,对大沥产业的提升也是非常关键的。”
张平则认为,目前大沥缺少标志性的网红打卡点,年轻人对城市建设的自豪感不足;在人文环境方面,大沥的演唱会、话剧、脱口秀、读书会等活动相对比较少,高水平艺术展览缺乏,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活动,例如最近呼声很高的青年夜校活动,参与面还不够广,课程也不够丰富。
“大沥要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最重要的是了解年轻人,包容年轻人,涵养年轻人,通过发展年轻人更喜欢的新业态,实现城市的年轻态。”张平说。
张婉萍指出,大沥的生活环境配套设施仍需要逐步完善。“比如,大剧场、儿童游乐场等场所较少,可以提供给青少年休闲娱乐的场地也不够多。”
对于委员们提出的建议意见,大沥镇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公室副主任古渊逐一记录并作回应。他坦言,在大沥高层次人才的比例中,教育系统占40%,医疗系统占45%,而企业仅占15%,企业或科研平台承接人才能力不足。
古渊介绍,今年内大沥力争启动10个“三旧”改造产业项目,约26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动工建设,未来这些产业载体将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理念,成为高品质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新的城市形象、城市内容吸引人。
让年轻人安心、暖心
把年轻人“流量”变为“留量”
“如果说过去大沥更多靠产业、靠区位吸引人,那么现在的大沥必须要开始转变,践行人文经济理念,靠文旅、靠城市形象吸引人。”这是大沥“委员聚焦”协商现场,政协委员们频频提到的建议。
土生土长的林杰升,对大沥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他建议大沥要在重要路口增加特色产业的宣传牌,从而能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来这里发展。同时,大沥人文底蕴丰厚,可以打造特色的人文IP,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大沥,把“年轻流量”变为“年轻留量”。
“吸引年轻人来大沥,也许人文关怀是一种正确的‘出圈’方式。”张平建议大沥盘活更多公共文化资源,从满足年轻人多元化、深层次发展需求出发,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全力打造综合性青年夜校模式,让“夜校”这个颇具年代感的事物,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一种低成本的文化消费选择,也为他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充电”赋能,点亮他们多彩的“夜生活”。
张婉萍认为,要吸引、留住年轻人上,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让年轻人安心,二让年轻人暖心。具体包括打造良好的人文宜居环境,举办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让年轻人感受到大沥的活力与魅力。同时,通过创业扶持、生活交友搭台,为年轻人在大沥工作创业增添动力,安家增加助力。
在这个“生活引领生产”的时代,城市发展的逻辑已经转变为“城兴人、人兴业”。南海区政协委员刘勇认为,对于大沥而言,科技人才的比例较低,政府要借力科技平台,引入科技人才,一起助力大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吸引更多年轻人愿意来大沥,留在大沥。
“广东教育看两南,其中一南就是南海,而大沥是南海教育的排头兵。”南海区政协常委邓福军建议,大沥要继续擦亮教育品牌,这是吸引人才留在大沥发展的一张“王牌”。
【撰文】黄艳姿 麦盛彬
【作者】 黄艳姿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