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蓝网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我们经常可以刷到AI制作的视频。一开始人们只是用AI软件,让旧照片里的人物和风景动起来,来回忆过去。但随后,事情似乎朝着愈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片段被AI爆改。“容嬷嬷喂紫薇吃香肠”“悟空掏手枪”“康熙吹泡泡糖”“雍正啃鸡腿、吃汉堡、喝红酒”“李云龙打电话”“尔康失态”等“名场面”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按理说,这些都属于爆改视频,目的也是为了满足大家的猎奇心理,为大家创造快乐。但从网友们的反馈来看,很多人都不觉得这类视频搞笑,甚至会感到一些不适。因为这些视频的片段或者是某个瞬间,是非常生动写实的,与影视剧原本的内容和画面,毫无违和感。大家的记忆也随之恍惚起来,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记错了,让人直呼离谱。
如果只是正常的“第二创作”和“玩梗”,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倒也没什么,对此,社会和公众也都能理解和宽容。可当越来越强大的AI介入后,爆改内容与“真实”的距离越来越小,越来越容易欺骗人的眼睛和头脑,影响人们的判断和思想,打开的便是潘多拉的魔盒,这确实细思恐极。
若之后这类AI创作大行其道,我们更忧虑的是,AI真能将影视作品改成任何样子,相关创作内容情节越来越离谱,会不会消解作品本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曲解作品,误导公众,进而在“颠倒黑白、低俗丑陋”的道上一路狂奔?比如,现在就出现了武松和潘金莲亲吻、李云龙在战场上和美女亲吻的片段,孩子们如果看到,会作何感想?如果大家当真了,又会产生怎样的认知,形成怎样的畸形价值观?这不仅会给相关作品的真实创作者带来困扰和伤害,也会污染网络环境,危害社会公德,刺痛伦理道德,造成更多不良影响。
当AI越来越真,人们还担忧的事情在于,照片和视频,是不是都不能作为证据了?造假和造谣也会变得更加简单,甚至“零门槛”?AI诈骗更加防不胜防?我们每一个人在网上发布的照片和视频,理论上都可能被AI爆改,进而衍生出更多我们不可控不想看到的事情,甚至还会伴随着经济纠纷、权利矛盾、道德失衡甚至是违法犯罪等。此前,有女子照片被AI“一键脱衣”,“AI换脸”的视频也并不少见。
人们对AI滥用和失控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背后确实藏着一大堆现实必须要直面的真问题。对AI技术加以限制和规范,为其套上制度的“紧箍咒”,让使用AI技术,回到合理合法的现实正轨上,这是公众和社会的现实呼声,且已经刻不容缓。
我们都知道,再厉害的AI技术,背后也离不开人的主导与支撑。法律法规的重点,不是要放在对技术本身的限制上,而是对如何使用技术以及使用技术的人,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做出更明确的合理规范。
去年8月,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在整治和规范AI生成内容的问题上,往前迈了坚实一步。其中,使用AI生成内容不得侵害他人肖像权、应对AI生成的图片视频进行标识等规定都掷地有声,也都是“现实刚需”。仍需看到,AI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之快,超出想象,其给社会也在不断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包容审慎原则之下,管理规范的制度配套也得及时更新完善,尤其是精准给力的惩戒配套,还得进一步细化明确。
从人们切实利益的角度看,“AI”,不是“狼来了”的故事,其已经站在了那里。既然“AI”已无法回避,那一个人人敬畏“AI”、慎重使用 “AI”、推进“AI”向善的世界,则是我们要努力达到的彼岸。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