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遇急雨(远处是波恩大教堂)
没想到这竟成了朋友们见面的问候语,仿佛我们都变成了英国人。
直接诱因就是波恩这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天气。本来大家都期盼一个花样美好的宜人仲春,没想到连续三天最高温度勉强达到两位数,最低温度在0℃左右晃悠,在清晨的轻轨车站,每个人都紧裹着围巾大衣。感谢越来越精准的天气预报,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也大都准备充分,像我,非常明智地留了一件厚外套没送到干洗店,又一次派上用场;来自智利的Marta,穿着密不透风的羽绒服外加毛绒护耳,看着就暖和。但美国的Lisa穿得有点少了,还是裙装,哆哆嗦嗦的。本地人瞪大眼睛再三向我们解释:这种天气是不正常的,特别不正常!前两天都25℃了——其实也不正常——没想到今天又跌成这样!我们的回应大同小异:理解理解,我们家那边的天气也是这样的,忽上忽下,难以预料。真的,全球同此震荡。
爱沙尼亚的Olga拿出照片给我们:昨天家里下雪了,好几厘米厚,这都快5月份了,少有;澳大利亚的Mark说,他来之前堪培拉的温度接近40℃,差不多是同期历史极值;新西兰的Olia说,刚过去的夏天新西兰太干了,对农牧业打击不小。津巴布韦的Sekai说,理论上我们的雨季该结束了,但最近这段时间雨量有点惊人。北京呢,这个春天还算风调雨顺,但依然逃不脱温度上蹿下跳的命运,两天之间最高气温相差10℃的情况出现了不止一次,冬衣春衣轮流上身,“洋葱式穿衣法”应运而生。南宁、广州遭遇的极端天气事件让人心惊肉跳。七嘴八舌讨论的结果是:气候系统已经紊乱,气象记录变成了最脆弱的东西,不正常是新常态。
那天下午,本来还算晴朗的天瞬间阴沉下来,密集的雨线敲击在地面上溅起水花,落地窗户隔绝了声音,但此处无声胜有声,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连主持人都暂停了工作,共同欣赏天降甘霖。十分钟之后,雨收天晴,四点多的阳光落在刚水洗过的绿叶上,明亮又润泽。就这十几分钟,仿佛两三个季节走过。英国人Glen说,这没啥,我们常在几分钟之内经历四季。雨后的天色看着明媚和煦,出了楼门依然一片清寒来袭。
这不是我们这些相关从业者的职业焦虑。这就是气候变化,不用科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直观感觉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气候在变化了,而且愈演愈烈。2023年北京的夏天,对我这个“京龄”超过30年的人来说是最难过的一年。早在5月15日就收到了高温蓝色预警,提醒公众那天或可能成为首个高温日(最高温度达到35℃),还好,侥幸逃脱。消停了一段时间后,高温日终于在6月5日到达,比多年平均提前了5天。也还好,时间不长。又过了一个多星期,第一轮连续高温天气凶猛来袭,多日最高温度突破40℃。办公室一批人“倒”在了这次热浪中,包括我。症状还没完全解除呢,第二轮高温日又来接踵而来,看看预报,一溜烟40℃左右,一时竟看不到结束的时候,长叹几声,只能继续吹空调了。
除了热,夏天还越来越长了。看看北京最近十几年的记录,突出的特点就是农历立夏节气与气象学意义上的“入夏日”间隔越来越短:通常立夏节气在5月5日,而2017年北京5月7日就正式入夏了(连续五天平均温度高于22度的第一天),2022年的5月17日和2023年的5月14日已经属于2010年以来的正常光景了,而1981-2010年的平均入夏日为5月29日(1990-2020年为5月20日)。正式“入秋”的时间呢,1981-2010的平均日期为9月10日,而2010年以来北京几乎没有在9月10日左近入秋,大体都在9月中旬后半段(2023年为9月19日),立秋节气与真正入秋的时间差距当然越拉越长。不是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不准了,是先人们没有预料到后人们力量之大已经可以改变整个地球环境。
在气候危机已经如影随形的时代,空调就是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从奢侈品到必需品,也就30年光景。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是在2000年之后开始的,又喜欢大拆大建,新建筑比比皆是,空调普及率相当高。相比之下,欧美城市已经定型多年,寿命五十年、上百年的建筑占比大,再加上历史气候相对宜人一些,空调反倒不多见。如今夏日极端气候频发,他们的日子看上去一点儿也不轻松。2015年7月在瑞士日内瓦开会,遇到高温热浪,大太阳下人人都汗流浃背。会场还好,但住宿的小旅馆里没有空调,店主人提供了电扇,撤掉棉被的棉芯留下被罩。入夜开着窗户,日内瓦湖上的凉风吹来,热度才有所缓解。疫情前的夏天,一位同行在巴黎开会,遇上极端气候,在没有空调的酒店里居然热到影响健康,中耳炎发作,医生不允许坐飞机,延误了两周之后才回到北京。英国伦敦在2022年女王去世之前才开通了第一条全部配置空调列车的地铁线路——伊丽莎白线,女王亲自剪彩。德国朋友去年排长队为婆婆家购置了空调。还记得某次看报道,一户加拿大人挤在唯一安装了空调的房间躲了几天才艰难地避过了百年一遇的热浪。
快速适应这种变化变得特别关键。巴黎在经历了2022年的酷夏之后,宣布高温天气将开放有空调装置的公共场所,保证行人在有限距离内能迅速找到降温场所。雅典这样的南欧城市,室外降温喷雾器比比皆是——他们就是喜欢在室外喝咖啡,不管多冷多热。增加荫蔽面积是最“成本有效”(cost-effective)的方法,杭州就在十字路口为骑行者设立了很多“等灯凉棚”,感觉十分贴心。增加绿植、错峰工作也都行之有效。
雅典室外喷雾降温(2015)
但适应总有极限,以“零碳”空调为代表的减缓和适应兼顾的绿色技术大约是最终的答案之一。身在美国纽约附近的大学同学说她的邻居是个“环保控”,早前安装了太阳能屋顶,能提供大部分家庭用电,包括电动汽车,初始投资是有点吓人,但这几年天气越来越热,各种因素下电价涨得厉害,她的投资就显得特别明智了。好友有点蠢蠢欲动的样子。这就是技术进步和价格机制的推动力。
还要适度控制需求,节能节电节水,否则尖峰时刻的电力需求将让电力系统捉襟见肘。没有什么需求不能调节,即使在空调需求是“刚需”的季节,节电潜力可以挖掘的地方依然有很多:用电扇替代,温度设定调高1℃(现在办公大厦里的中央 空调让人瑟瑟发抖的情况比比皆是),更换高效空调(特别是那些“三不管”的出租屋),大幅削减仅仅是锦上添花的城市景观用电,居家办公,酒店宾馆提供凉被而不是一年四季大厚被,抑或采用经济激励手段鼓励有条件个人安装太阳能屋顶……办法总比困难多,让我们谨慎又乐观地迎接又一个火热的夏季。
2024年5月12日
作者:小黑
文:小黑 图:小黑 编辑:吴东昆 责任编辑:舒 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