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准是看“这个孩子的父母是不是认为自己很聪明”。如果是,那父母就是“自作聪明”。自作聪明有什么结果,大家都是有生活阅历的人,都明白。如果不是,那说明了父母是正常父母,也就是普通人,自己都认为自己不那么聪明,当然客观上也很难聪明。
虽然这个观点可能得罪了所有父母,但还是请理解我的一片好心,只是希望父母们能认识到:“孩子只要是个正常孩子,聪明与不聪明,无所谓的”。
因为这玩意儿是完全不可控的。孩子出生后,无论父母雄心万丈,还是孜孜以求,无论给孩子吃任何营养品,服用任何聪明药,孩子原本是什么样子,就仍然是那副样子,不可能因为你当父母的,具体做了什么事情,孩子就聪明起来了。
任何在中学阶段学习过正态分布的父母,都能理解“孩子聪明”是完全可遇不可求的。即便有些父母热衷于标榜自己“没有上过学”,但是在生活实践中,只要明白“任何一堆东西中,非常好和非常坏的东西,都是个别的。随便一把抓起来是什么货色,那这堆东西就是什么货色”这个经验的,就等同于理解了正态分布的统计学含义,也等同理解了“孩子聪明与否是可遇不可求的”。
以上论证了“孩子是否聪明,是不可求取的”这个道理。
然后,如果我们邀请几位中小学老师来座谈,请他们谈一谈聪明的孩子有多少,怎么个聪明法?这些老师一般会说“每个班级都会有1、2个机灵点的”,或者“最聪明的那个学习不行”,或者“学习最好的那个不太机灵”。对于任何一个中小学老师来说,“聪明”这件事,似乎根本不那么重要。就算“一个班只有1、2个聪明的(占比大概5%以内)”也不会有任何一个老师据此判断出“因此,未来也只有这一两个孩子有出息”。
我想,以上这段看法,拿给老师们来看,大部分人也是会同意的。这就从“专家”的角度,论证了“就算孩子聪明,也说明不了什么”。
既然“孩子是否聪明”这件事,既不可求,也不那么重要,那么,它就不应该成为一些父母们的“心结”。至少,它是不太值得讨论的。不过,肯定有朋友会反问:
“聪明怎么不重要?同样是老师讲题,普通孩子听2遍才懂,聪明孩子听1遍就懂了。一道题尚且如此,人生如题,聪明的人一辈子能多占多少便宜呀!”
嗯。持有这种观点(或处于这种焦虑)的朋友,就是我说的“自作聪明”了。因为有一个词儿,叫做“小聪明”。什么是小聪明?
它形容了一种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可以进行高水平精算,并在该尺度获益。但在影响小事的大事情上,却无法认知,也无法实施精算。以至于在局部处处获胜,最终在全局上却落得失败的下场。
而不幸的是,很多家长朋友,在谈到、关心、焦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聪明”时,其实指向的正是这种“小聪明”。跟小聪明对应的概念是“智慧”。但是,我几乎未曾遇到哪怕一个家长,在面对自己孩子时谈及到“智慧”。更没有见到过哪一位家长,试图让自己的孩子“虽然不那么聪明,但仍努力获取智慧”。
从“聪明”比起来,什么是“智慧”?这里给出一些拥有“智慧”之后的孩子,所具备的特征:
由此,获得了“智慧”的孩子,可能虽然在学业上仍慢聪明孩子半拍,可能依然因粗心而失分,成绩总是差着聪明的孩子几分。但获得智慧的孩子,已经获得了另外一项更为珍贵的特质——“自信”。他相信,世界是有趣且可以理解的。而他自己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在多大的程度上,参与到世界的运行之中。这种来自智慧的自信,是一种极大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是,孩子会产生持续、永动的自驱力。因为,对他们来说,“学习”只是“探索与体验世界”的一部分而已。既然热衷于探索,必定热衷于学习。此道理不言自明。
与“聪明”的不可求相比,“智慧”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这似乎是我们的教育中几乎没来没有被披露过的真相。这里是一些让自己的“看上去不那么聪明”的孩子获取智慧的具体建议:
然后,不仅您的孩子,还有您,都会或多或少地理解“聪明”与“智慧”之别。拥有智慧之后,再看到社交平台上“怎么判断一个孩子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您就会一划而过,视作无物。或者,像我这样,写下你的心路历程。
#深度好文计划#
上一篇:你觉得大学最垃圾的专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