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更进莳门,插遍秧畴雨恰晴,为何闵行这里依旧选择传统人工插秧呢?
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瑰宝
每一候、每一节、每一季
都诉说着华夏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今日闵行”联合“闵行三农”推出
“侬看闵行”节气栏目
带大家领略闵行农田的忙碌景象
品味这片土地孕育的乡土味道
让我们在节气更迭中
感受先人智慧
找寻闵行乡愁
俗话说“到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自芒种以来,闵行区的水稻插秧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前即将接近尾声。随着现代化发展,机械化插秧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人工插秧,而在闵行区水稻育种试验田中,还有一群人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弯着腰把手里的秧苗一颗一颗插到水稻田中,一干就是一整天……
“线再往南拉直一些”“注意每穴只插一株”“这个地块的样品已全部插完,准备换下一组样品”……清晨7点不到,闵行区水稻育种试验田里已经热闹非凡,区农技中心的农技人员和插秧手们正进行人工插秧作业。
“本次插秧集中在6月17日到19日。前期我们对田块做了精准测量、提前规划好了样本材料种植的数量和地块。今天在现场,我们要先把原先集中播种的秧苗拔起,按照品种分类做好标签,运送到对应的田块。随后要做好拉绳定距,确保插的秧苗笔直有序。核对好地块和标签就可以开始插秧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区农技中心种子管理科曹月琴同志向大家介绍。
拔秧捆秧运秧
拉线定距
经过了前期的耙地整地,土地底基已经浸透水分,土壤也相对平整,这样在插秧的时候可以确保秧苗高矮基本相等,秧苗也能插得更直。农技人员和插秧工人们在田块里一字排开,只见他们左手握苗捆,右手食指和拇指从中分出一根,捏紧苗身将根须插进泥水里,双腿有条不紊地往后移动。
“手把青秧插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田块退过之处,一行行嫩绿的秧苗成线成片立在水田中,一块块农田相继披上了绿装。
插秧
为加快育种步伐,缩短新品种选育时间,农技人员每年在上海、海南进行一年二季水稻育种研究。4月利用海南独有的光热条件,对水稻亲本材料进行田间观察和筛选,将育成的水稻种质资源材料带回上海。5月下旬进行水稻育种材料的浸种催芽。据了解,今年有将近300份杂交水稻种子、50份常规育种材料、近800份恢复系加代材料播种于闵行试验田开展田间种植。
由于水稻育种材料数量大,类型多,不同类型的品种需要栽插的株数、行距各不同,所以不适合机械化栽插。为了提高选育优良亲本的准确性,更加清晰地判断出选育对象的性状,插秧的时候需要单株栽插。烈日下,他们弯下了腰,却扛起了粮食安全的重任。微风吹过,大家看着随风飘动的秧苗,眼底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