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现在看来,这“天上”当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流入渤海。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流域
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年径流量只有660多亿立方米,约为长江的1/15,而且70%~80%集中在夏秋季。与长江相比,黄河的含沙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凌汛。
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到了下游,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
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早在两千年前,宁夏平原的人们就揭开了引黄灌溉的历史。现在黄河两岸修建了许多引黄工程,提供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已陆续建成了多座大型的水电站,促进了流域的经济发展。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形象地反映了黄河中下游河段含沙量之大。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于是,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黄河成为“地上河”。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堤改道,形成方圆25万平方千米的泛滥区,每遇洪灾,民不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半个多世纪以来,黄河安全度过多次大的洪峰,避免了洪水的灾害。
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和治理
黄河“地上河”示意
黄河下游地势平坦,河道宽阔,水流缓慢,大量泥沙淤积,为约束洪水、修筑堤防造成下游河道高出两岸地面,成为“地上河”,黄河好像悬在空中,因而黄河下游又称“悬河”。根据观测,每年这里河床平均升高约10厘米。现在,河床一般比堤外的地面高出数米,有的高达10米以上。
黄河的危害是“地上河”造成的泛滥,治理措施是主要针对“地上河”的成因而定的。“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
珠江,又名粤江,按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境内第三长河流。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长的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海珠岛(石)而得名,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中国中西部六省区及越南北部,在下游从八个入海口注入南海。
珠江,是一个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个省(区)和越南的北部,从而形成支流众多、水道纷纭的特征,并在下游三角洲漫流成网河区,经由分布在广东省境内6个市县的虎门、蕉门、洪奇门(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流入南海。珠江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仅次于长江,是黄河年径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全长2320千米,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442100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11590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是中国南方最大河系。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珠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774条,总长36000多公里。
西江,是珠江水系的最大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区马雄山北东麓(也是珠江的源头)。干流流经滇、黔、桂、粤4个省(区),至广东省磨刀门水道企人石注入南海,全长2214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45‰。思贤滘以上集水面积约353120平方公里。在广西象州县石龙三江口以上为上游,三江口至梧州市为中游,梧州至广东省三水县思贤滘为下游,思贤滘至磨刀门企人石为河口段。
左江,是西江水系上游支流郁江的最大支流,古代称斤南水、斤员水,发源于越南与广西交界的枯隆山。上游在越南境内称奇穷河(又叫黎溪),于凭祥市边境平而关进入中国境内后称平而河。流至龙州县城有支流水口河汇入,以下称左江。东流至龙州县上金,有明江汇入。龙州至上金段又称丽江。流经驮怀村与崇左市江州区交界处,又黑水河汇入。流经崇左市城区与扶绥县城,到扶绥县扶南乡充禾屯,支流汪庄河汇入。流至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同江村三江坡汇入郁江百色段右江。左江干流全长539公里,流域面积32068平方公里,其中有11579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05.4亿立方米。
左江干流全长539公里,流域面积32068平方公里,其中有11579平方公里(包括水口河及平而河上中游及黑水河流域的一部分)在越南境内,占总流域面积的36.1%。左江及明江河谷在十万大山、西大明山与四方岭之间,是降水量与径流量的低区,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05.4亿立方米。
珠江是我国第二大河流,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年径流量3492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二位,仅次于长江,是黄河年径流量的6倍。全长2320千米,流域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珠江包括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支流,其中西江最长,通常被称为珠江的主干。珠江是我国南方的大河,流经滇、黔、桂、粤、湘、赣等省(区)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北部,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我国境内面积442100平方公里。
珠江流域是一个复合的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等四个水系所组成。西、北两江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思贤窖、东江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汇入珠江三角洲,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及崖门等八大口门汇入中国南海。
珠江的主干--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乌蒙山脉中的马雄山,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四个省区,在磨刀门入南海,全长2320公里,流域面积占珠江流域面积的77.8%,约35万平方公里。西江主源为南盘江,至册亨县与来自黔西南的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向东南流至广西石龙镇三江口与柳江汇合后称黔江,到桂平与郁江相会;郁江在南宁一带称邕江,上游为右江和左江,到桂平与郁江汇合处以下又改称浔江,直到广西、广东交界处的梧州汇桂江后始称西江。西江源地至石龙为上游,长1574公里(包括南盘江长915公里,红水河长659公里);西江的上中游为云南、贵州的一部分和广西的大部分,均为民族地区,约32.9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4.9%。
西江上游流域内石灰岩广布,河谷深切。北盘江上的黄果树瀑布水头高达70米。中游河段与东北——西南向山脉相交,形成平坝与峡谷相间的河谷地貌,主要峡谷如黄茅峡、大藤峡等为石灰岩峡谷,河窄水深,形势险要。梧州以下河面增宽至1500米,但一些峡谷处如羚羊峡又紧缩至300——400米左右。
珠江流域雨量充沛,是河川径流量特别丰富的典型雨型河。据统计,多年平均流量为11070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达349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径流量的13%,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为黄河的6倍。
珠江流域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矿种计有58种,储量亿吨以上的有25种,主要有煤、锡、锰、钨、铝、磷等。另珠江口外南海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现正在进行勘探开发。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内各河流水量充沛,河道稳定,具有良好的航运条件,现有通航河道1088条,通航总里程14156公里,约占全国通航里程的13%,年货运量仅次于长江而居第二位。
珠江三角洲,原名粤江平原,简称珠江三角洲,是西江、北江共同积累的大三角洲和东江积累的小三角洲的总称。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门”。现代珠江三角洲的沧桑在中国古籍中有详细的记载,并有简短而深刻的见解。例如,“过去,五岭以南都是海耳,逐渐成为洲岛,逐渐成为一个乡井,人民也是如此。"(冯奉初,1853,《顺德县志》卷3)这不仅指出了珠江三角洲曾经是大海,也总结了珠江三角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先秦时期,珠三角是一片大海。当时,珠三角中部和广州部分地区(包括广州市中山四路秦汉造船厂遗址)仍处于被海水淹没的河口湾。当时,被称为“南越”的少数民族部落生活在广东,主要分布在广东西部和广东东部,即广东壮族和畲族的祖先。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秦军在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设立造船基地,专门建造了大量船舶。此后,番禺城建在造船基地的基础上,面积约0.05平方公里,从此开启了广州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
秦统一岭南后,广东人口稀少,秦朝从中原迁移数十万移民,到公元2年,广东人口37.52万。秦汉时期,番禺城已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外贸港口,但广东经济和人口分布的重点仍在粤北和西江流域。人口分布的特点与中原移民南迁至广东的两条路线有关:一是湘桂走廊下的西江,定居在高要、罗定等地,部分南部达到雷州半岛;二是通过折叠岭的山口到达连县、阳山等粤北地区,汉代广东人口分布在粤北山区人口最多,其次是西江流域, 珠三角地区仍然是一片大海。
唐宋时期,珠三角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堆积,洲滩逐渐露出,河网初具雏形。唐末,中原大陆战争频繁。为了避免战争灾害和自然灾害,许多氏族从江西南安(大余)岳梅岭南来到南雄珠鸡巷住了几年或几十年。在逐渐适应岭南地区的气候和生活习惯后,他们逐渐向南迁移到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南雄珠鸡巷农业迁民的目的地,拥有大面积的荒滩和不断增生的沼泽。宋统一后,珠三角筑堤围垦,粮食大增,促进人口增长。北宋末年,北方汉人避乱南迁,到南宋时更是如此,广东接受了大量北方移民。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北方移民占广东总人户的39%,珠江三角洲已成长为另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元代沿海人口迅速增长,珠江三角洲取代粤北成为广东人口分布的重点。
明清时期,广州府不仅是广州的前身,也是一个横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的巨大行政区域。它包括顺德、东莞、新安、三水等15个县,一直延续到清朝,涵盖东莞、南海、番禺、龙门等14个县。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广州府的地图几乎覆盖了珠江三角洲的大湾区,甚至包括香港和澳门。这一巨大的管辖范围使广州政府成为当时无与伦比的行政实体。
当人们问今天的广州是否是当年的广州政府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今天的广州只有11个市辖区,总面积只有7400多平方公里。虽然沿海地区繁荣发达,但面积看似普通,而广州政府是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存在。
由于广东省地处偏远,在古代被称为“化外之地”、“瘴气之乡”,长期以来被认为人口稀少,不发达。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扩大了广州政府的权力范围。然而,这一地区并非荒芜之地,珠江三角洲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海岸线辽阔、气候宜人、江水资源丰富等。这些因素使该地区繁荣,成为中国的商业城市之一。
从明朝到清朝中叶,广州政府处于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长期承担外贸关口的责任,也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珠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就具有自然的贸易优势,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区之一。这使得它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并促进了它的快速发展。
随着工业的兴起、人力物力的涌入和小城镇的兴起,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中国的“南门”,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它不仅人口众多,而且是创新能力强、综合实力强的地区之一。
珠江三角洲的繁荣现在令人难忘。虽然明清时期的“广州府”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影响仍然存在于这片土地上。当地人以“广府民系”为荣,传承着历史的辉煌。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借着中央的正确政策东风,锐意改革,奋发向前,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地区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如今已成为我国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利用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开放,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地区。三十年前,这里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大省,然而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
1998年,珠三角地区的GDP总量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2007年超过台湾。三十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让珠三角率先赶超亚洲“四小龙”的目标,现在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大半。珠三角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我们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都是由勤劳和智慧的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立起来的。今天,这片土地的后代继续继承这一光荣的传统,并将与全人类一起走向更辉煌的未来。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这是我们从历史上来了解的珠江三角洲的变迁。
时光来到现代,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到“将珠三角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群,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以珠三角港口集群为核心,发挥湾区引领带动作用,构建完善的海陆通道网络,”珠三角城市+香港和澳门就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发展增长极之一。
从地理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了11个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肇庆以及香港和澳门。湾区涉及的城市较多,地域也广泛,人口和产业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显然这其中的核心是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四个城市。大湾区面积5.59万平方公里,人口8617多万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亿人民币,其中广州、深圳、香港三座城市GDP都是超2万亿元的。佛山和东莞也都是超万亿的城市,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实力是相当强的。粤港澳大湾区是合作平台,一桥飞架伶仃洋,港珠澳大桥让粤港澳三地紧密牵手,建设中的深中通道,架起珠江口两岸的快速通道,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让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合作更加顺畅。
把世界级消费中心区的打造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大湾区对海内外消费资源的集聚,可以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湾区建设,更可以做大服务国家内需增长的经济流量,做强对国际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吸引力,把大湾区进一步建成新时代高质量开放发展新高地和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