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常州市第六届“新优质学校”风采展示武进区现场,参展的4所学校所处地域不同,规模各异,办学各有所长。以优质均衡发展为动力,重塑管理体系,深耕课堂教学,赋能集群生长,集中展现了武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蓬勃之姿。
近年来,常州市武进区全力深化教育改革,聚焦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让“家门口的好学校”惠及更多百姓。
优配教育资源:
共建共享,夯实均衡之基
“有新学校、好老师,看着孩子一天天在鸣小健康快乐成长,我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鸣凰中心小学三(11)班学生家长王先生动情地说。2022年,新市民学校整治顺利完成,解决了占比超40%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优质资源调配,实现教育整体扩优提质,是武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武进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调整布局规划,加快新建、改扩建工程建设,3年来完成建设项目29个,牛塘实验学校等16所新校投用,新增学位约3.7万个。全区中小学智慧安防、智慧照明、“区域网络互动教室”100%全覆盖。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均衡化水平的提升,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优化培育机制:
赋能教师队伍,提质“吾有优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省内先行的武进区“区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行到第四轮,全区6702人参加,其中2180人升级、132人降级,28名教师成功跨校流动。
近年来,武进接连出台岗位绩效、人才引育、教师评价等方面改革举措10多项,每年都安排25%左右的教师交流轮岗,其中骨干教师约占35%,坚持让优秀师资向乡村学校流动,形成“越往基层、待遇越高、机会越多”的激励机制,教师队伍活力有效激发。目前,全区五级梯队教师2775人,占比33%,近3年新增“苏教名家”、正高等高层次人才27名,队伍素质大幅提升,结构更加均衡。
优创供给方式:
以矩阵之力,化独秀为群芳
“全区优质示范学校‘一配二’传帮带,在管理创新、课程建设、师资培育等方面互通共生。成员学校借势、借智、借力,充分利用集团化办学的有利条件,实现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从‘组内’到‘圈内’,从‘单打独斗’到‘组团作战’,我们多措并举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新活力。”武进区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长钟桂芳这样介绍道。
提速、迭代,新行动带来新变化。武进区将集团化办学作为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力支撑平台,促进教育供给从单体学校向集团、区域供给转变,基层改革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集团化办学开展16年来,学前、义务教育阶段100%全覆盖,武进教育进入全域优质发展下的“新名校+”办学阶段。近3年,10所乡村学校创建为市新优质学校,教育发展呈现新面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吾育100”工程,学生成长呈现新样态,现有省级内涵建设项目38个。近年来,劳动艺体教育、科学教育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奖项。2023年,武进区获评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个,二等奖2个,获奖数量居全省前列。
把“愿景图”变成“实景图”,武进教育将继续从聚焦公平到追求质量,全面擦亮“吾有优学”教育品牌,让“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精彩。
王新甜 朱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