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意识很有意思,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认为是什么就不是什么。
曾经有人骂别人,骂了之后别人就感觉受到了侮辱,要以骂人的话回敬回去,而这个人也觉得受到了侮辱。于是,两个人开始对骂,骂急了就开始拳脚相加。两个人都知道骂人的话是什么,也都受不了骂人的话。他们认为别人对着自己说骂人的话,就等于侮辱了自己,自己就要反击。倘若自己骂别人,就等于占了便宜,实现了言语上的暴力,而被骂的人如果能承受就承受了,如果不能承受就要骂回去。认为被言语侮辱了,就是被侮辱了,而不认为被言语侮辱了,就不算被侮辱了。曾经有一个作家经常发表作品,发出来之后被一些评论家批评,甚至被一些读者谩骂。只要他能扛得住,不认为那是对自己的侮辱,而是认为对自己的鞭策,那么他就会调整自己的创作,写出满足很多人阅读希望的作品。如果他认为那是对自己的侮辱,就会很生气,甚至会骂回去,还之以牙眼,最终发展成一种冲突,耽误了他的创作时间。
那么,人们怎么认识骂人的话呢?孩子小的时候并不懂骂人的话是什么,但是从大人们说骂人的话时那种语气、那种声调、那种表情来看,就知道是不好的话,就要模仿,一旦模仿成功,就会说了。孩子会对着大人说骂人的话,而这个时候大人会有强烈的反应,会训斥他,会好言相慰,要哄着他不说这样的话,而越是这样,他们越要说,以此引起大人的注意。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意识里,他人就是自己的镜子。人们都想要在他人表现中看到自己,或者说自己说话对他人起到一定的作用。发布命令,指挥他人干一些事情,算是实现了自己权力的欲望。而骂别人也是一种支配,会在骂的过程中发泄自己的情绪,看到别人不满的反应,就觉得很快乐。骂人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别人会骂回来,就会对自己形成一种伤害,而这种伤害是一种自恋式的伤害,使自己认为受到了言语侮辱。这种认为是从小就根深蒂固的,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认为骂人的话是特定的话语,是侮辱人的话语。
一般来说,大人不会和小孩子一般见识。大人不会认为小孩骂人的话就一定是在侮辱人,可能是在说着玩儿。虽然小孩认为骂人的话是在侮辱人,但是大人不接招,不认为那是侮辱人的话,就不会产生矛盾。倘若大人要和小孩计较,那么小孩可能就要听到骂人的话了,甚至会挨揍。语言有特定的指向性,都是人们从小习得的,慢慢学习才掌握了的东西。特定的语言,有特定的指向,骂人的话也是如此。人们都认为某些话是骂人的语言,就都认为这些语言不能随便说出来,不能随便用在他人身上,也不能随便用在自己身上。如果人们不当回事儿,尤其是一些人不把骂人的话当回事儿,那么他们听到骂人的话之后,只会一笑了之,也就不认为受到了侮辱。人们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认为是什么就不是什么。判断权属于个人,并不属于他人。
社会在发展,权力支配了很多人,资本也收买了很多人,以至于形成一定的社会风俗。以前闹土地革命的时候,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地富反坏右。到现在土豪劣绅都成了名人,地富反坏右不再提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思想比较单纯,要注重心灵美,不注重外表美,而现在思想比较复杂,注重外表美,不再注重心灵美。以前人们爱工农兵,现在人们爱官员,爱大款。以前人们经常读书,注重思想境界的提升,现在人们基本上不读书,而是注重有多大权,有多少钱。当一个社会评价人价值的时候,用权和钱作为标准,那么这个社会就非常世俗,甚至很庸俗,让人觉得有一股金钱的味道。当然人不能凭空虚蹈,不能离开物质生活,只是追求精神生活。但很多人都被眼前的物质生活迷惑了,都被物欲支配了,认为有权有钱才是人生终极目标,而老老实实过一辈子,却成了没本事的代名词。
人们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认为是什么就不是什么。新闻大多受到了后天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和思维。当他们判断外界事物的时候,会受到原有观念的影响,受到风俗习惯的影响,受到权力和资本的影响,甚至受到自己心情的影响,就等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周围的事物,做出的判断当然是偏激的,甚至是错误的。有哲人说得好,媒体只是让人们看到人们想要看到的东西,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媒体只是让人们看到媒体希望人们看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经过权力的审核,经过资本的运作,已经和事实相去太远了。那么人们还是冲破已有的观念限度,多读书,多思考,实现跨学科思维,实事求是,才能尽量看到一切事物的真相。倘若只是固守着自己的观念,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认为是什么就不是什么,就一定会陷入个人思想的偏激境地,不能自拔了。
下一篇:斑鸠主要以什么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