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6日,即淮海战役打到第二阶段最关键的时刻,中原局第三书记、中原军区副政委邓子恢给中央军委上了这样一封电报:“徐州会战关系重大,据今天敌我力量对比,我尚未占绝对优势。为使此决战迅速取得完满胜利,建议东北部队以一个兵团三、四个纵队,从大连、营口船运烟台,经台潍路(台儿庄至潍县)或胶济路南下,参加徐州会战。目前,平津敌之力量似不需要东北百万大军入关即可解决,所见如此,是否有当供考虑”。
作为中原局第三书记、中原军区副政委,邓子恢此时给中央军委发出这样的电报,显然是有他深层次的考虑的。至少有这样几点解读:
一是出于淮海战场进入决战决胜的最关键阶段,我兵力对敌并不占有优势的考虑。
淮海战役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第二阶段,即打黄维的关键阶段。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一个实现整个战役转折的关键阶段。此时,尽管我在第一阶段已歼灭黄百韬兵团,但国民党此时尚有徐州杜聿明集团30万人,南线李延年刘汝明集团10多万人,西南双堆集方向的黄维兵团10多万人。也就是说此时淮海战场上,国民党仍有五六十万大军。
本来,整体上我是60万对80万。经过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作战后,敌我总体兵力大致差不多少。换句话说,到了决战决胜的最关键阶段,我依然还没有对敌形成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这势必给战役增添一些不确定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一直都没有放弃调派增援兵力的打算。此时,国共双方谁的生力军先加入到淮海战场,谁将占有心理和兵力上的优势,至少将打破战场上的平衡。所以,这个时候,邓子恢提出调派林彪东野一个兵团的兵力增援淮海战场,至少从兵力对比取得绝对优势的角度看,应该说是非常现实和必要的。
二是出于平津战役不需要东野倾百万大军参加,少一个兵团绝对没有问题的考虑。
平津战场上的决战,在没有东野大军入关的前提下,仅靠华北战略区的杨得志二兵团和杨成武的三兵团等部队,显然在数量上居于劣势。但如果有东野的百万大军的加持,平津战场上,傅作义的五十万大军一下子便处于绝对的劣势。
正是基于此点,从林彪的百万大军中抽出一个兵团三四个纵队的兵力,加入到淮海战场,这对于平津战役的干系影响并不大。
实际上,无论是傅作义本人还是蒋介石,他们都清楚,林彪的百万大军,哪怕是一半的兵力加持到平津战场,那么平津战场上的决战胜负都没有什么大的悬念,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这样看来,一方面淮海战场上需要兵力加持,另一方面平津战场上东野的百万大军又绰绰有余,在这种战略态势下,邓子恢建议东野一个兵团增援淮海战场,即可确保平津战场无虞,又可给淮海战场上增加更大的胜算。
三是出于淮海大决战干系太过重大,东野出兵势必加速战役进程免得生变的考虑。
根据公开的电报档案资料,淮海战役是由小淮海战役向大淮海战役逐渐演进的。并且这种演进,一下子成了南线决定国共生死命运大势的大决战。在这种大决战中,国共双方的博弈与较量的烈度可想而知。
关键是这种大决战,是在我兵力不占优势情况下发起的,是一锅地地道道的“夹生饭”。通常情况下,居于兵力劣势的一方自然希望加快战役进程,自然希望战役转折尽早到来。按粟裕后来的回忆分析,此时离战役转折点还需一些时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基于这样决战的一种现状,一向持重谨慎的邓子恢考虑东野增援一个兵团,显然有加速战役进程免得夜长梦多生变的考虑。因为,当时东野的一个兵团,可谓是兵强马壮,至少有10万之众。特别是他们挟辽沈大决战不可挡的气势,加入到淮海战场肯定会收到一锤定音之效。
不过,我们看,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并没有回复邓子恢的建议。或许是统帅部站位更高,对淮海大决战此时已托底之故,或许是东野一个兵团渡海仅是运输船只便难以保障之故,或许是东野兵团即便开赴淮海战场至少也需要一个月时间之故,或许是因制海权在国军手里我跨海输送兵力风险较大之故。总之,这一建议并未被毛泽东主席所采纳。
不过,尽管主席没有采纳邓子恢的建议,但我们依然要对他的这一做法给予客观公正的解读。在这大决战的最关键时刻,邓子恢勇于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提建议,本身便是他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一个体现,本身便是他站在战略全局思考问题的一个体现,本身便是他积极筹谋打仗之策的一个体现。仅从这点上看,帅克觉得,对邓子恢的这一做法,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主要参考文献:《淮海战役的运筹谋划》《淮海战役综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