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古人田肯有言:“齐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可见在齐国时期,黄河和渤海就有极强的战略意义。
黄河遇到渤海,一个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象征,一个是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一个带沙入海,一个不愿被填满,难道就不能两全其美吗?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森林覆盖率也高,河水相对清澈。后来各个朝代在大兴土木时,就地取材,导致了黄河两岸水土严重流失,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黄河的自然生态已经相当脆弱了。
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黄河曾发生南泛,改道侵泗夺淮入海,随后再次北徙山东利津入海,也就是今天山东省东营市境内流入渤海。有资料显示,在我国有记载的历史中,黄河就曾改道26次,决堤上千次,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一条河流。
几经沧海桑田,黄河河床逐渐被抬高,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地上河”奇观,黄河水也不断冲运着泥沙,奔流入海。以前,黄河的含沙量是相当惊人的,每方黄河水就含有35公斤泥沙,每年向渤海“输送”的泥沙就达16亿吨,什么概念呢,以50吨的卡车运沙,每天1000车次填海,需要工作320天。
另一方面,渤海属于浅海,面积只有大约7.7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米,在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的泥沙的常年“灌溉”之下,海床拔高,环海陆地面积增多。从春秋时期到现在,渤海的海岸线已经向外延伸了差不多100公里。从地图上看,渤海确实小了一圈。
从经济角度来说,渤海海域具有大量油气资源,繁忙的港口运输,丰富的渔业资源,极具诱惑的旅游业和海洋产业。既然填渤海不划算,那么能否改道黄河至黄海呢?
黄河改道,古已有之。从南宋初年到清咸丰五年期间,黄河的入海口大部分就位于黄海海域,1855年,黄河决堤,从此改入渤海,持续至今。如果黄河再次改道从黄河入海,不但工程量巨大,投入惊人,而且还不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反而影响黄河下游灌溉生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年加大了黄土高原防风固沙,植树造林,黄土高原的水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黄河整个流域生态环境也的到了极大重视和维护。
黄河泥沙逐年减少,对渤海海域的泥沙影响也在逐年减小。有意思的是,据相关资料表示,渤海的地壳一直在下沉,因而有效地缓解了渤海泥沙堆积问题。另外,由于海水侵蚀作用,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还出现了负增长70平方公里的现象。因此,让黄河改道,不如彻底根治黄河,让黄河流域水更清,树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