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中国艺术史的书籍不少,但包华石与蒋人和主编的《如何打开中国艺术》却很特别,它汇集了25位全球一线学者的文章,带我们以更高、更广阔的视角来欣赏中国艺术。
全书有五个专题,生产与分配、表象与真实、理论与术语、物品与人物、文字与图像,而所有的艺术创作传统构成了“生产与分配”体系。本书涉及内容也颇为丰富,有收藏、考古、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甚至折扇、镜鉴等,可以帮助读者从不同视角来打开中国艺术。
可能你知道宫廷画出于宫廷画师之手,那你知道为什么宋代宫廷画品质如此卓越吗?
伊佩霞指出宋代宫廷画品质卓越的原因至少有三点:多位皇帝的亲自参与,宫廷与京城之间密切的文化联系,以及为招募、鼓励和奖赏画工而构建起来的规章制度。
而宋代宫廷画充满活力的关键原因是,它与更广阔的宫廷文化甚至整个文化趋势完全融为一体。当诗、书、画等融为一件艺术作品,宋代宫廷画有了更丰富的形式与内涵。
可能你欣赏过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但你知道它有怎样的意义吗?
马啸鸿对《女史箴图》的解析十分有趣,也很中肯。
他认为此画每一个场景都兼有规诫的题铭题及相应图画,其中《班姬辞辇》可以帮我们理解夏商周时期画与画家的作用,班婕妤因拒绝与皇帝同乘车辇出游而失宠。《欢不可渎图》描绘了自认丽质、以色事人的美女,因恃宠生骄反被回拒,她的逾矩产生了一系列后果……
马啸鸿的解读打开了我们认识人物画的大门,想要读懂人物画,还需要了解它诞生的年代以及社会文化环境。
可能你会认为视觉艺术与“时间”并没有什么关联?
但如果你读汪悦进这篇《早期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你会大吃一惊。他说,早期中国艺术的一项关键的功能是——操控时间。
比如约公元前1300年琉璃阁商墓M76出土的青铜壶,壶盖上是一幅带有人和桑树的采桑图,其中桑树指代了春天。青铜壶的装饰也暗示了一种双向的运动,自然而下的顺序遵循从春季到秋季的自然循环,如果自下而上看,又会发现这一序列表明了阳气的增长,从阳气减损的状态(秋)到“阴阳争,死生分”的夏季状态。
这简直不要太神奇,不懂中国艺术中“时间”的概念,恐怕看不出这壶盖的精妙之处。
可能你会欣赏古代的铜镜,但你知道铜镜的历史有多遥远吗?铜又是如何被玻璃材质取代?
安东篱的《折扇与早期现代的镜鉴》为我们做出了解答。
中国的铜镜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这一时期高品质的镜鉴首次大量生产。到了唐代,铜镜的样式繁多,数量庞大。公元后的第一个千年,铜镜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开展贸易的重要物品。直至玻璃的引入,备受推崇与重视,它逐渐取代铜成为制镜的首选材料。不过20世纪早期,人们开始收藏铜镜,并将其视为古董。
折扇的命运似乎与铜镜一样,在早期现代逐渐失去社会声誉。不过,折扇促进了小景山水的丰富发展,比如陆治备受推崇的折扇画《秋山黄叶》就被珍藏于博物馆之中。
读完这本书,再来看如何打开中国艺术这个问题,似乎不言自明。
中国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打开方式也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追随书中艺术家的脚步,以更高、更广阔的角度来欣赏中国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如何打开中国艺术》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是非专业读者打开中国艺术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想要了解中国艺术的独有魅力,可以先打开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