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 摄影报道
“放鱼啦!”6月6日上午,2024年全国“放鱼日”成都增殖放流活动在新都举行,随着一声令下,市民、志愿者等将鱼苗放入毗河流,鱼苗顺着鱼槽入水的那一刻,绽开一朵朵水花,随后迅速潜水河中,消失在视野里……
为啥要增殖放流?此次放流了哪些鱼类?增殖放流和盲目放生有啥区别?对此,封面新闻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大家一一解答。
活动现场
今年增殖放流58万尾鱼苗
据悉,此次活动以“养护水生生物 促进生态文明”为主题,向新都毗河流域投放了中华倒刺鲃14万尾、鲢24万尾、鳙20万尾,共计58万尾苗种。
为什么要放流这三种鱼?成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道,增殖放流一般都是选择投放水域原有品种,根据去年毗河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决定今年对该水域增殖放流中华倒刺鲃、鲢、鳙,对河内品种进行补充。“每年选在成都市不同水域进行增殖放流活动,针对当地水域的实际情况,会投放不同品种的鱼类。”
“投放鱼苗的选择也十分严格。”她说,首先会在官方指定单位进行鱼苗采购,放流前会对鱼苗进行检疫等工作,保障每一条回归江河的鱼都是健康的。
活动现场
增殖放流要因地制宜 部分物种不可放流
什么是增殖放流?“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是修复水域生态、补充渔业资源、改善水生环境、促进渔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成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增殖放流不是随意放流,更不是盲目放生,而要根据当地水域实际,科学确定放鱼品种、放鱼地点,因地制宜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根据《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相关条例与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十四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成都水域中适宜放流青鱼、草鱼、鲢、鳙等经济物种,胭脂鱼、岩原鲤、重口裂腹鱼等珍稀濒危物种在成都适宜水域中进行放流。
同时,《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还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该负责人说,近年来成都市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结果表明,在我市水域中外来入侵物种主要有巴西龟、福寿螺、克氏原鳌虾、食蚊鱼、大口黑鲈、清道夫、革胡子鲇、蓝鳃太阳鱼、罗非鱼等,以上物种严禁在成都各水域放生。“盲目放生可能打破水生生态平衡,对水生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情节严重者还受到法律制裁。”
活动现场
今年以来办理涉渔案件60余件
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也离不开渔政执法监管的努力。
成都市农业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不同层级的联合执法行动,市域之间组织成德、成阿两地联合执法行动,部门之间组织元旦春节市级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县域之间交界水域联合执法40余次,县域内多部门联合执法30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1.3万余人次、执法车辆4000余台次、执法船艇16艘次、检查水产品市场1136个(次)、水上巡查里程300余公里、陆上巡查里程4.5万余公里。办理涉渔案件60余件,移交公安机关30件。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5件,办理13起中国渔政举报受理单。共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8艘、清理整治违规网具数量92顶、清理非法钓具300余件,行政处罚金额3.995万元。
同时,通过组织执法人员和护渔人员十年禁渔线上培训,提高渔政管理和执法水平;提升硬件能力,按照执法能力指导建设标准进行了执法记录仪、红外测距仪、望远镜和夜视仪等渔政紧缺装备的配置,部分地区还装备了无人机,简阳市、金堂县、新津区建成了智慧渔政监控系统,并接入政府公共平台或与公安、水务监控联网,提高了探案、取证水平。
上一篇:跟着镜头看江苏如何以“新”助质
下一篇:怎么现在才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