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至,可以陪孩子做这24件小事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6月5日12时10分,我们将迎来“芒种”节气。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标志着仲夏时节正式开始。
此时节,北方麦黄,江南梅熟。与大家分享芒种节气可以陪孩子做的24件小事。
01
告诉孩子,芒种和小满在二十四节气中是反映有关作物成熟和收成情况的节气。
02
给孩子讲讲芒种的含义。“芒种”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芒”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种”指谷黍类作物的播种。因此,“芒种”的“种”读“zhòng”。
03
芒种谐音“忙种”,言即农事忙碌之意。然而,芒种之“忙”,不仅忙于“种”,更是忙在“收”,因此民谚有“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
04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此时节,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会孵化出小螳螂;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啼叫;而能够学习其他鸟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05
和孩子一起读芒种诗词。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句:“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说的正是芒种时节螳螂卵破壳生出小螳螂。“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笔下的芒种,清新如画。
06
“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您”。仲夏的风吹黄了麦浪,田野里秧苗青青。南方种稻,北方收麦。芒种时节,再给孩子讲讲袁隆平院士的故事吧。他用毕生心血,浇灌稻田飘香。年复一年的稻花香里,他一直都在。
07
给孩子讲讲祭花神的故事:古人认为有一个掌管百花的花神,每年农历二月二花朝节迎花神,然后在芒种这一天要祭拜送别花神,为花神归位饯行,以期来年再会。
08
给孩子讲讲《红楼梦》里的芒种。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姑娘们以花瓣柳枝、绫锦纱罗编织成各色轿马、旗幡等物,挂于枝头、绣带飘飘,为花神践行。
09
黛玉第二次葬花也是在芒种节这天。大观园里的姑娘们,聚集在一起为花神饯行,一片欢声笑语。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不忍那些残花落瓣被风吹日晒,认为埋在土里最干净,于是便有葬花之举,还吟出伤感动人的《葬花吟》。
10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村民,每年芒种期间会在插秧之余 “打泥巴仗”。家长不妨用可水洗颜料代替泥巴,让孩子在画布上进行创作,过一个色彩斑斓的芒种。
11
“安苗”则是皖南的农事习俗。芒种时节,种完水稻后,人们用新麦面做成瓜果蔬菜、五谷六畜的造型,然后蒸熟,用蔬菜汁染色,祈求五谷丰登、顺遂平安。
12
每年的五、六月是南方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便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小朋友可以跟着家长煮一壶青梅汤,体验劳作的乐趣。
13
家长和老师可以找来麦穗和稻谷等实物,让孩子触摸并认识。也可以准备图片资料,展示麦子和稻谷生长的过程,以及去壳、研磨、制作小麦粉和大米的过程。
14
收集麦秸,指导孩子制作麦秸画,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15
带孩子体验与芒种相关的手工制作,比如风车、草帽等。
16
给孩子一个西瓜味的夏天吧。夏天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和孩子一起大口吃上冰镇的西瓜,幸福感直接拉满。
17
与孩子一起制作果汁、冰棍等夏日冷饮,享受夏日里的清凉时光。
18
天气好的夜晚,和孩子一起看落日、看星星,以及一切属于夏天的美好的事儿。
19
在芒种节气,草间螳螂初生,枝上蝉鸣,小池蜻蜓飞。带孩子录制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吧。
20
端午也在芒种时节之中。除了一起吃粽子,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准备寓意满满的五彩绳,同时和孩子一起,用新鲜的艾草和菖蒲制作端午挂件,祈愿所爱之人安康。
21
古人说:春争日,夏争时。芒种时节,无论收割还是播种都要争分夺秒。所以,芒种时节,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机会。告诉孩子,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应乘风破浪,顺势而为。
22
“芒种”,一“收”一“种”,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大事,不过种和收;有种,才有收;种好,才能收好。然而,种庄稼有时令,人生却是没有的,只要种下了,时间流逝中的点点滴滴,都会是馈赠。
23
人生如芒种,每个人都是命运的播种者。任何时候,忙而不“盲”,才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24
芒种时节,广大学子也将踏上考场,多年“种植”终将“收获”。愿少年,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
仲夏万物充满生机
无论是奔忙的农人
还是苦读的学子
都在为梦想奋力跋涉
六月
愿所有努力,都有回响
愿忙有所获,种有所得
文|中国教育报微信整编
延伸阅读:
今日芒种!请告诉孩子,有老师做榜样,你的拼搏必将不负时光
这位高三家长的演讲火了!人生很长,不必慌张;你未长大,我要担当
4月别瞎忙,5月不紧张, 6月莫彷徨!高三考生家长必看最全准备攻略!
心疼!复学后高三班主任的十二时辰,一起来感受下
你今天辍学有多潇洒,明天就会有多狼狈!——致自以为是不把读书当回事的你
杨斌:教育得要回归本来才能面向未来
为了孩子,你应关心这个世界,并思考它的未来
复习记不住?心理专家教你一套高考“查漏补缺”法,知识想忘都难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
上一篇:您知道AED是什么吗?
下一篇:大模型“免费”送,厂商们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