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决定了修行,通过努力去达成人生更大的目标,完成自我成长的使命,那么,如何确保自己时时生活在“道”中,而不被外物迷惑、不偏离正确的航向呢?
把生活变成修行,这话说来简单,但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符合大道的要求?或许你自以为是在尽职尽责,是忙着该忙的事,但不知从哪个时刻开始,过去习气导致的思维惯性使你计较执著,潜意识的情结让你勃然大怒或恨意满胸,却还浑然不觉,直至犯下日后令人懊恼悔恨的罪恶或错误。
我们不可能总是处在禅定状态,平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胡思乱想,况且有些意念还很重要,会引导我们以后或当下的行动。
保持觉知。保持清醒。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常常陷入迷惘困惑之中。
但是,也惟有经常提醒自己:尽力保持觉知和清醒。
万法唯心。只能从“心”入手。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古人早就看出来了,因此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其实,人的身与心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我们要想一直生活在道中,必须身与心一起调整。
放下不切实际的欲望,才能最终降伏妄想,让身体内的能量不再胡乱释放。
根据自己的经验,在这里我强力推荐每天坚持静坐的方式。一天最好三次,每次二三十分钟即可。
静坐的时候,只要保持身姿正直,不必刻意去练什么功法,甚至不必观想不必专注呼吸,就是松静自然,放下得失,回到无思无虑、无所分别的心灵原点。
如果有杂念萦绕,不用管它,就静静看着它好了。如果杂念关涉到你应该解决还没解决的问题,你就思考一下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决定把它及时给解决掉。如果是无关紧要或有害的东西,你就保持觉知,能停则停,不随意念走,不在妄想中迷失。
静坐,能让大脑安定,回到本然的轻松状态。这不但是很好的休息,还能让一个人有效的反思过往、迎接将来。在静坐过程中脑海里浮现出的挥之不去的东西,必然是需要你认真面对的事情。
如果你正在迷茫烦恼、面临着重要抉择,那么通过静坐进入状态后,你的潜意识会自动判断哪些是你真正需要的,哪些是与内在成长无关甚至有所妨碍的。对于以后做什么、怎样做,你的脑海中可能会自动浮现出各种应对方案,最后促使你起身去做当下最应当做的事情。
在静坐中,你面对的一个是内在的良心、良知,一个是当下的真实体验,自己的身体感受。前者不可违背,后者可以在观照中随顺自然。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可以怎么舒适怎么来。不要强行有为,与自己的身心作对。
对各种纷至沓来的意念不压抑也不执著,让世事和杂念不对心灵产生过多的扰乱。
心理学的原理,正常人的身心感应是符合大自然的规律的,在适当的条件下做该做的事,就会感到快乐惬意;反之就会感到难受、痛苦。但是,很多人受世俗观念的影响或出于贪欲意念的支配,不顾具体的身体感受,无视良心良知的呼唤,强迫自己或他人去做一些不必要或不该做的事情,违逆自然,就会造成身心的创伤和疾病。
因此,静坐就是让你体验当下的身心状态,回到具体的感受中来。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体察和倾听内在的身心感受。
如果一个人妄想重重,静不下心,是觉知不到自己的真实状态的。
他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只是一味的凭头脑的主观想象去行动。
这样他的身体即使有了疾病,外界面临着危险,他也浑然不知,无所察觉,隐患暗暗发展,直至形成为重大疾病,出现突如其来的灾难。
往往到了这个时候,才恍然惊悟,但却悔之不及,回头已晚。
崔健在一首歌中唱道:“我的病就是没感觉。”
因此,一个人要保持健康,就应当坚持修行,每天可以通过静坐来三省吾身,回到安定状态,在道中实现自动自发的身心调整。
在静坐中细细体察身体与呼吸的存在,感受与天地万物的息息相关。
如此既能避免偏离航向,又慢慢培植内在的力量,强健身心,还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