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类行为,都是对生存的欲望和死亡的必然这一对矛盾的反应。
——心理学家 Ernest Becker
如果你的生命还剩 10 年,你会怎么做?
《余命十年》的女主角高林茉莉,是被宣判生命倒计时的人,得知最多可以活 10 年之后,她默默地做好随时死掉的准备,直到遇见曾经暗恋的人(真部和人)自杀未遂……
01
爱你让我害怕死去
茉莉背对着被抢救过来的真部,气愤地说,「随意糟蹋生命太过分了,请多保重」。
病床上的真部不知道茉莉为什么生自己的气,后来,他遇见茉莉和妈妈一起挂号,以为茉莉担忧妈妈的身体,才会气自己不爱惜生命。
他向她真诚道歉,两个人说开了心结,也在交流中发现彼此都曾喜欢过对方。
回去的路上,樱花飘落的场景引得茉莉掏出DV拍摄——生病后,她选择用DV记录自己存在的证据。
「别再想着去死了,我也会努力」。茉莉对还不知道自己病情的真部说道。
互有好感的两个人,都因为对方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因为有了爱的人,她开始害怕死亡。
来源:《余命十年》
02
我们所恐惧的是什么?
人们在意识到生命有限之后产生了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这就是「死亡焦虑」。有研究在对比与「死」相关的因素后发现,死亡焦虑的核心是对濒死过程、丧亲、早逝的恐惧(宋子皿等,2019)。
无论是时间带来的紧迫感,还是觉得生命「无意义」,其实都是潜意识里的死亡焦虑在冲击我们的思绪。
死亡焦虑是每天都会闪现却也容易被忽视的事,我们避讳「死亡」话题,对它的恐惧却无处不在:
◍和「死」相似发音的数字被认为不吉利
◍提到「墓碑、陵园、殡葬行业」会不寒而栗
◍他人意外死亡消息会让人代入自己,警惕事故原因
……
来源:《遗愿清单》
担心自己会「死」,为生命流逝而痛苦不安,焦虑感伴随着我们的生活,锤打着每个人的心。
生活中,为老人生病而心焦,为中年到来的惆怅,为养育后代而操劳……这些都是「死亡焦虑」的连续敲击。
而面对至亲离世,心痛更甚。余华在《第七天》里写道,「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我永远困在这潮湿中,在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掀起狂风暴雨」。
我们如何应对死亡焦虑带来的困扰呢?
03
怎样面对死亡带来的狂风暴雨
当意识到死亡无可避免后,人们调动心理资源维持内在平衡,避免自己陷入混乱,用心理防御对抗死亡焦虑(陆可心等,2019)。
研究发现,通常人们会用两种方式应对:
1.通过否认或回避等方式去抑制所意识到的焦虑。
2.采取提升自尊、人际联结等方式降低对死亡的联想(卢婉玲等,2021;陆可心等,2019)。例如,通过获得财富、地位等方式提升个人价值、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等,都是对死亡恐惧的防御方式。
像茉莉在身患重病时遇见爱情,也许是她潜意识里期待建立亲密关系,以对抗死亡焦虑。在弥留之际,她想象自己结婚生子,是一种对延续生命的强烈渴望。
「死亡」不可控制,我们不能改变死亡,但可以改变对死亡的看法。
用积极的行动积攒面对它的勇气,「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好好感受当下的一切。
让人不安的往往是未知,从逃避死亡到正视它,理解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来源,帮助自己更好地克服恐惧,未来更加从容不迫地好好过。
【测一测你对死亡的恐惧】
👆扫码立即领取测评
*测评结果仅供参考
作者:宁凝
责编:kk
首图来源:《余命十年》
*该测试在app内为收费测试
参考文献
————————
[1]宋子皿, 王媛媛, 刘薇薇. (2019). 社区居民死亡焦虑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 22(28), 3510-3515.
[2]陆可心, 王旭, 李虹. (2019). 恐惧管理中死亡焦虑不同防御机制之间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27(02), 158-170.
[3]卢婉玲, 张兴瑜, 胡朝兵(2021). 叙事疗法技术在死亡焦虑应对中的实现路径与价值. 心理学进展, 11(3), 825-83
▽ 点击阅读原文,测一测你的死亡焦虑